古代第一才女蔡文姬(东汉才女蔡文姬)(1)

蔡文姬弹琴图

古代第一才女蔡文姬(东汉才女蔡文姬)(2)

蔡文姬作诗图。

蔡文姬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人物。她博学有才,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她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充满魅力的文学创作,富有神奇的色彩。她的悲剧人生和不屈于悲剧命运的抗争精神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蔡文姬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女作家。

蔡文姬不仅因为杰出的文采在文学史上名垂千古,她传奇的悲剧人生和面对苦难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历朝历代的人们所感动。

圉城,今河南杞县圉镇,汉末此地属兖州刺史部陈留郡,东汉著名文学家蔡文姬就出生在这里。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知名的经学家、文学家。蔡邕是多才多艺的人,蔡文姬一生深受父亲影响。

蔡文姬在幼年时就显露出超群的音乐才能。一天晚上,蔡邕弹琴,琴弦断了。蔡文姬看都没看就说:“断的是第二根弦。”这让蔡邕很惊讶。于是,蔡邕故意弄断了另一根,问女儿是第几根,蔡文姬说:“这一回是第四根。”答案完全正确。这件事传出来后,蔡邕的女儿被认为是神童。梁代一个叫刘昭的人编了一部《幼童传》,是当时出版的一本儿童教育读物,里面记录了大量神童的故事,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入选其中。长大后的蔡文姬更是琴艺超人。

蔡文姬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韩愈曾说“中郎有女能传业”。所谓传业,至少包括学问、音乐、书法及文学创作诸多方面。虽然目前已经无法目睹蔡文姬的书法真迹,但是,根据《宣和书谱》《书苑》等资料,蔡文姬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然而,这样博学有才的女子,生在一个女性不能自主掌握命运的时代,经受了时代的苦难。她在继承父亲学识才华的同时,也同其父一样,有着悲剧性的命运。

蔡文姬生活在一个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的时代,是汉王朝由兴旺走向衰败崩溃的年代。此时,正是东汉王朝走向分崩离析的时期,东汉王朝经历了外戚与宦官的斗争、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形成了诸侯割据、各霸一方的局面。连年战争加上各种天灾人祸,造成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惨状。

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前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写了《对诏问灾异八事》,认为当时之所以政治混乱,天灾不断,其根本原因是“远则门垣,近在寺署”,也就是说主要是外戚和宦官干预朝政所致。如此尖锐抨击,得罪了许多达官显贵。结果蔡邕被视为“大不敬”,要被处以极刑。在好友斡旋下,他免于一死,被黜戍边,来到了五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的西北地区)。来到五原的第三年,又因得罪了五原太守王智,蔡邕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前后长达12年之久。

董卓拥兵入都后,为了收买人心,听说蔡邕的名望,便欲胁迫利用。蔡邕在逼迫威胁下投入董卓门下,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这时,蔡文姬十二三岁,开始了一段比较短暂的、平静富足的生活。16岁时,蔡文姬远嫁河东(今山西运城北部)卫仲道,这一年是在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前后。然而,不幸的是,此后不久,父亲蔡邕只是因为听到董卓被杀而发出一声叹息就被王允所杀。而且,几乎就在同一年,她的丈夫不幸病故。此时,蔡文姬结婚仅一年,因为没有孩子,蔡文姬只好回到家乡。不久就逢战乱,“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从此,蔡文姬开始西北边地的流亡生活。如果蔡文姬是一个出身普通的女子,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终老一生,也许并不是一件多么悲惨的事情,可是,蔡文姬出身高贵,从小知书达理,流落在异国他乡,无疑会感到非常屈辱。

建安十三年,曹操为汉丞相,掌握大权。由于蔡文姬是蔡邕的女儿,出于政治和文化上的考虑,派使者用金璧将蔡文姬赎回,使她的人生又一次发生巨大改变,就是后世所传唱的“文姬归汉”。不管曹操出于怎样的目的,蔡文姬能够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多年的梦想终成现实,她的心情是兴奋的,内心是激动的,在《胡笳十八拍》中她唱道:“东风应律兮晚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奔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

然而,兴奋是短暂的。她在胡地生的两个孩子无法带走,将永远母子分离。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十分残酷的。在《胡笳十八拍》中,诗人从第十三拍直到第十八拍几乎都是诉说“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龄长空”的悲苦之情。

在两汉妇女文学作家中,蔡文姬最负盛名,她作品的文学价值很高,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胡笳十八拍》是她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的琴曲;嫁董祀后,感伤乱离,又作《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不仅艺术再现了蔡文姬悲惨的一生,而且真实反映了那个动荡多难的时代,开创了文人长篇叙事诗的先河,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

除五言《悲愤诗》外,《胡笳十八拍》和骚体《悲愤诗》也不失为杰出的诗作(争议颇多,本文作者认为是蔡文姬所作)。《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骚体抒情长诗,全诗129句,抒发了蔡文姬在南匈奴遭受屈辱和归汉时割舍骨肉的悲伤情感,是一首慷慨绮丽、声情激越、哀婉凄美的文学杰作。其文学成就,主要在于诗的“真”和“苦”,所谓“真”是蔡文姬根据亲身经历而作,所谓“苦”是蔡文姬身心体验所致。骚体《悲愤诗》也称楚辞体《悲愤诗》,和五言《悲愤诗》相比,简练浑朴,触景生情。如“乐人兴兮弹琴筝,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匈愤盈,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表现了蔡文姬与亲生骨肉离别的场面,如泣如诉。

蔡文姬归汉后,对古代典籍曾做过整理工作,整理了家庭的部分藏书。东汉后期战乱不断,大量书籍被毁,文化又一次遭遇劫难,蔡文姬凭借记忆整理的书籍虽然史书未载其详目,但为后世保留了大量的典籍,为中国文化的流传和保存做出了重大贡献。

蔡文姬不仅因为杰出的文采在文学史上名垂千古,她传奇的悲剧人生和面对苦难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历朝历代的人们所感动,从唐、宋以来,“文姬归汉”和“昭君出塞”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和诗歌、绘画中的题材,骚人墨客据此话题咏叹者多不胜举。唐朝人李颀发出这样的感慨:“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后世描写蔡文姬的戏曲剧目,有郭沫若的话剧以及据此改编的昆曲《蔡文姬》,程砚秋的京剧《文姬归汉》,电视剧《曹操与蔡文姬》等。蔡文姬成为中国妇女和中国人民面对战争苦难,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象征而永昭后世。

今天的圉镇,蔡文姬塑像屹立在镇中心,远远望去,如真正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女子重返故乡的情形。古镇古朴、自然,蔡文姬留下的古迹,如 “蔡琰浇花井”“蔡家祖坟”仍保留着古老的面貌。当地人很重视对蔡文姬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记者采访了圉镇蔡文姬文化研究名人李旭,他心目中的蔡文姬年少聪慧、韧性顽强、外柔内刚、母爱深、有责任心,是爱家爱国的典范。他筹建蔡邕、蔡文姬纪念馆,馆藏了30年来收集的蔡氏父女文章、诗文歌赋、汉画拓本、当代书画家关于蔡氏父女的作品及其他音频资料。在每年清明节期间,该镇都要纪念蔡邕、蔡文姬父女等圉镇先贤。近年来,该镇着力打造以文姬文化为中心的文姬归汉园、电影《胡笳声声》、“开封圉镇文姬文化节”等文化项目,纪念这位命途多舛的爱国佳人,让她杰出的文学、艺术才能和乐观积极、坚韧不屈、爱家爱国的品格流传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