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方法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它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个细微的举动、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温柔的眼神……它们也许会让你感念不忘;一点关怀、一点温情、一点方便……它们也许会让你铭记终身细节就像溪边的花草、蝴蝶身上的斑纹,它们虽然十分渺小,但是将它们连缀起来,就组成了溪边芳草萋萋、蝴蝶的纤巧秀丽,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写作方法有记叙描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写作方法有记叙描写(记叙文写作技法)

写作方法有记叙描写

一、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方法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它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个细微的举动、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温柔的眼神……它们也许会让你感念不忘;一点关怀、一点温情、一点方便……它们也许会让你铭记终身。细节就像溪边的花草、蝴蝶身上的斑纹,它们虽然十分渺小,但是将它们连缀起来,就组成了溪边芳草萋萋、蝴蝶的纤巧秀丽。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兼翻译家朱光潜说:“优秀的记叙文不尽是单单的叙事,优秀的记叙文的叙事部分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叙事以外的东西就是记叙文中的细节;写记叙文只会写叙事的梗概而不能写其中的细节,就像只会搭花架而不会培养满架的繁花。”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确实,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能没有动人的细节,一味地平铺直叙不能具备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艺术张力,这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最难忘的往往是一些触动人心扉的生活小节而非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样, 一个闪光的细节,胜过许多累赘的叙述,这是写作中“以少胜多”的妙法。阅卷专家忠告考生:“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刻画,不能一般性地陈说人物的所作所为,须知一个鲜活的细节描写,常常顶得上千言万语。”因此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打造一两处精美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细节描写一般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和场面、景物、环境描写等。我们看一篇2008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好奇心》中一个片段: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此文是一篇叙写日常生活的规范的记叙文,却能在“尺水”中“兴波”,用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出“奶奶”那澎湃的内心波澜,读来意味无穷。

一般成功的描写语段都是客观景物与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结合;也都离不开作者仔细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还总将形象的画面与生动的语言结合在一起的。

如2006年上海高考一篇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中的一个片断,描写朋友即将分别时的情景:

我静静地收回脚步,夜风渐起,吹起我凌乱的头发,我把手缩回衣袖,地上的影子,就像一滴长长的泪痕,在这静静的校园黄昏,为我悄然演绎着让人心碎的苍凉!

在暮色将垂的黄昏,朋友离别,不免泪眼婆娑。语句简短,却营造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生动画面,“地上的影子,就像一滴长长的泪痕”,新颖贴切的比喻,深深刺痛的读者的眼睛,这样满含深情的细节,没有真切体验是无法“创造”出来的,又怎能不打动读者的心呢?可见,细节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胜过千言万语。

那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个方法:

1.描摹个性神态,细致刻画

这需要我们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写人要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细节,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2008高考湖北省的一篇优秀作文《举手投足之间》:

小时候,我爱去外公家。外公知道好多趣事,外婆的厨艺精湛。每每听外公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段,爷孙俩都饿了。于是外公蹑手蹑脚钻进厨房,趁外婆没在,夹几片刚炸好的鸡排,赶忙回来和我分享,像一个小孩子。有几次外公被外婆“人赃并获”,只得被外婆打手。然后我们乖乖地摆好桌子准备开饭,那个时候,真开心。

作者用“眉飞色舞”“蹑手蹑脚”“趁”“被外婆打手”“乖乖地摆好桌子”这一系列非常生活化的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地描摹了恩爱老年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传达出无限的情思,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文章能够以情感人,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体验。

还有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越过铁道翻爬月台的细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都是相当成功的细节画人的方法。鲁迅《祝福》写沦为乞丐而不忘魂灵有无的祥林嫂的神态细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可以说是“画眼睛”的绝妙之笔。《史记?屈原列传》中描写被流放的屈原: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紧紧几句话,就把一个“忠而见疑,贤而被谤”的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的伟大形象塑造了出来,读者就会理解屈原在既无力挽救楚国,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只好投江自尽的悲哀,以及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虑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所感动,也会被他出淤泥而不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所深深折服。

2.摄取细小动作、精心锤炼词语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不是克制或是做作出来的话,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所以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如有一篇学生习作《把伤痕当酒窝》:

我下楼找来了一位老人到家里收废品。可当他快要离开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手表不知道弄到哪儿去了。我怀疑是他拿的,便高声呵斥,叫他还给我。父亲一个箭步上前制止了我,并从他包里拿出了我的手表。原来父亲今天上班时看见我的表停了,就拿去换了一个电池。正当我准备道歉时,老人笑了……

文章中写到“收废品者受到精神伤害时,却笑出了酒窝”,一个“笑”字把标题中蕴含的旨意“宽容”显示出来了。

3.巧妙运用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如《药》中的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使人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动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现于读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令人伤心痛心。作者那种强烈的愤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通过这一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徐志摩的名作《莎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因为有“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一对人物形象与神态的恰当比喻,使简短的一首诗顿然变得优美动人,含蓄蕴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试牛刀一下:

1、写一段“父亲给自己钱” 的动作片段

2、写一个人“怕辣”的细节

3、描写“在雷雨中上学很苦”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