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建立之初,周天子封同姓和有功之臣为诸侯,并赐予他们土地让他们管理,以辅天子治世。而定期向天子进行朝贡,上缴赋税,进献力役,是诸侯们无可推却的任。至于中央,则仰仗三公九急卿制设立官职。但到战国时代,君权衰微,天下大乱,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官职的设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战国官职品级一览表(战国时期的官职)(1)

*被削弱的世袭制*

  在争战不断,弱肉强食的战国,就算是贵族也会有朝不保夕之感,当人才成为强大一国实力、救国之危难甚至是决定一国命运的关键,稍有胆识的国君、人臣都会想尽办法用真情诚意和高宫厚禄来招揽豪杰,于是,世卿世禄制受到冷落,俸禄制备受推崇,在秦国,商鞅力求“宗室贵族无军功者不得有爵位”,在楚国,大将吴起提出“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俸禄”,干是,国君可以灵活任免官员,官员要靠官印行使权力,国君会定期考核宫员,官员领取实物俸禄而非过去的采邑。国君的亲族们若没有真才实干,若不能为国出力,也只能无奈地退出国家的政治中心。

战国官职品级一览表(战国时期的官职)(2)

  不过,世袭制虽然风光不再,爵位却还是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在齐,燕,赵、魏等国,爵位有卿和大夫两等,卿有上卿和亚卿之分,大夫亦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之别,秦国的爵位在划分上就稍显复杂,一共分为二十级,第一级的是“公士”,最后一级是“彻候”,而从第十六级“大良造”开始往下皆为宫爵一体。这从一个俱面说明,一个人就算拥有爵位也不能无所事事,必须为国尽力。

战国官职品级一览表(战国时期的官职)(3)

*官分文武*

  文与武的分流则史好地实现了“知人善任,各尽其长”的用人目标。在战国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相,将的没置上,国君以下的最高职位是相,亦称“相邦”,是百官之首,大权在握,负责朝中要事。其通常由文人担任,若非特殊情况不会随兵出战。得一提的是,在齐楚、燕,韩、赵、魏,秦这几个国家中只有楚国把“相”称为“令尹”。

战国官职品级一览表(战国时期的官职)(4)

楚国令尹黄歇

  相以下的文官宫职,各国的名称不相同,齐国在相以下设置“五官”,即管理农事的“大田”,负责礼仪的“大行”,负责劝谏君主的“大谏”,负责征伐的“大司马”和负责刑狱的“司法”。而在秦国负责司法的是“廷尉”,在赵国则有负责选拔官吏的“中尉”。因此,要在战国做一个出色的外交人才,除了要对本国的官员制度了如指掌,还要清楚他国的官职设置情况。

战国官职品级一览表(战国时期的官职)(5)

秦相张仪

  正如相是一国的最高文臣,将则是一国的最高武官。将专注于兵家之事,因此必须由谙熟军事、精通兵法的人担任。和相类似,将以下也设有其他的武官官职。赵国有专门负责军政的“国尉”、齐国有负责出谋划策的“军师”。

战国官职品级一览表(战国时期的官职)(6)

齐国军师孙膑

  当然,在战国的任何一个国家,官职的设置都不仅仅是“将”“相”一分这么简单。以实行郡县制的秦国为例,在地方官职的设置上,有“守”统管一郡的行政、防务。守下又有“尉”负责军务。有“县啬夫”负责一县之事,啬夫之下又有管军务的县尉、管财务的县丞。

战国官职品级一览表(战国时期的官职)(7)

  而各国的国君除了需要英雄豪杰帮助自己料理政事开疆拓土,也还需要精明强干之人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各国亦都设置了为国君处理日常杂事、照料国君及其家人的官职,比如帮助国君教育太子的辅弼官,为国君当秘书的御史,主书,负责保护国君安全的卫尉……人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官职去想象国君、人臣们的生活。国家的事务越繁杂,需要的官员往往就越多。

战国官职品级一览表(战国时期的官职)(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