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材培训上,统编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成为热点因为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相对陌生的“预测”教材在突出位置做了强烈的提示,也让这一要素成为关注的焦点例如,教材导读页面,在置顶位置就写道:预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在本页右下角,还直接标注了:“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的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两条和预测有关的学习要旨,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统编三年级上期中复习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统编三年级上期中复习卷(统编三年级预测是)

统编三年级上期中复习卷

国家级教材培训上,统编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成为热点。因为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相对陌生的“预测”。教材在突出位置做了强烈的提示,也让这一要素成为关注的焦点。例如,教材导读页面,在置顶位置就写道:预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在本页右下角,还直接标注了:“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的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两条和预测有关的学习要旨。

到底,预测是什么?预测是指在掌握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测算,以预先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可见,预测并非空想,必须找到方法与规律,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对于阅读能力本身而言,预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从教材编撰的意图以及现实中的阅读实践来看,预测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重大教学价值:

其一,预测,原本就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我们熟悉的阅读方式中,有浏览、细读、批注、跳读等,“一边读一边想”就是一种读书方法,而只要“想”的是还没读的,那就是预测。预测,就是一种阅读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对阅读本身起着三种作用。第一种,决定着阅读的选择,“要不要读下去”。第二种,决定着阅读的体验,“会不会很好读”。第三种,决定着阅读的速度,能不能读快点。

其二,预测,是多种阅读能力的统整表现。阅读中培植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课标》在“阅读教学建议”中,关于能力发展有多条表述,以示强调。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预测中,至少包含以下几种能力:1. 检索,预测源于阅读信息的检索;2. 整合,检索到的信息需要初步加工,多个信息需要整合更有助于预测;3. 关联,上下文关联,生活与文本关联,古今中外关联,缜密地思考,有关联的预测带来较高的准确度;4. 推想,预测就是推想,不言而喻;5. 验证,预测的结果和现实的结果,相互验证,预测在未知和已知中寻找规律;6. 比对,验证结果还可以进行比对,在差距中产生个性化阅读结论;7. 审定,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与审定,审美能力在此得以提升。

其三,预测,是写作构思所依托的核心技术。在写作中,构思能力最为关键。会构思,就会根据构思确立主题,选择素材,加工文字,形成表达。预测能力,则是写作构思中的“机芯”,是核心的技术。预测就是“预构思”,在预测时,就是对文本接下去的结构、发展、变化做预估,这等于全程写作五环节中的“预写”环节,这时的“写”并非要写成文字,更重要的是完成构思。预测后的验证、比对、审美等潜在行为,都和写作构思息息相关。验证,可以看做是篇章写就后,与原先构思的互证。而比对则类似于修改调校,不断让文字表意与构思更相吻合,写出心中想写的意思。审美,则是阅读和写作的共同旨归,预测中也带有对美的期待和评判,二者原本就是相通的。

请关注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续写》,仔细琢磨一下,能续写,就是依靠“预测”。在读之前的情境图时,对故事的发展,情节的设计,就做好了预测,写起来就很自如。由此可见,读写不分家,预测是联系其中的一座桥。预测虽好,但很难教。毕竟原本就是见仁见智,且在每个人心中隐逸生成的,是“看不见的”。而如今却要在教学中实施,显露其整个出产过程,要清晰可见的教到会,到底该如何实施才好?我们要区分清楚“能教”和“不能教”的,该“怎么教”就很明确了。预测,教不了的是“结果”,但除此之外,大有可为:

一、得出预测结果的方法,可以教

如何才能够得出预测结果呢?跟着课文学习,我们要教的就是方法。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我们发现伴随着课文,以批注形式,展示了多次的预测结果。在这些结果中,至少包含着以下几种预测的方法:第一,根据文题预测,如:在文题旁标注“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么”;第二,结合插图预测,如:在课文插图旁标注“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第三,自我经验预测,如“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第四,文本细节预测,如:“一读到这句话,我想可能又有谁来找老屋帮忙了”;第五,情节发展预测,如:“老屋可能会遇到其他需要帮助的小动物”;第六,根据结尾预测,如:“估计老屋不会倒了”。各种方法,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知晓,并适当予以归纳、提炼,让他们除了体验预测的乐趣外,课后还能带着方法走。

更有意思的是,方法也是有差别的。例如,直接针对文题的预测,和原文不符合。又如,自我经验的预测,也产生差错。可见,一读题目就预测,或者是仅凭借自己单纯的判断,出现预测错误的“风险系数”是很高的。而其他有所依据的预测,基本都能印证。这样的设计,也隐藏着教材编者的用意:预测,不是空想,不能武断。依据,是预测成功的关键。方法,要有所选择。

二、根据预测结果的说理,可以教

阅读时,每个人都可以预测。不教,也能,教了也未必能准确预测。如何提高预测的精准度,可以对引导学生对多种预测结果进行阐述或评价,在梳理逻辑顺序中找到更为有效的,更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不会叫的狗》的结尾,编者提供了三种预测结果。第一种,与原文情节极其相似,只是换成了“母牛”,学生可以很快预测出故事结局,而这一结局与之前的故事多有雷同;第二种,遇到的是“农民”,这就有了无限可能。因为小狗总是学别人叫,而农民会教小狗怎么叫呢?答案很丰富,结尾有各种可能。什么样气质的学生会做出什么样的预测结果,因为这里的“农民”,其实就是他自己。调皮的学生,很可能会教小狗像老虎一样叫,而更多学生,会教给小狗“正版”的狗叫方法。第三种,遇到了狗,可想而知,很多学生会预测到“大团圆”的结局。

此课的课后练习第一题就问“故事的几种结局会是怎样,说说你的理由”。可以让选择不同故事结果做预测,学生各自说出预测的依据,只要是合理的,就能成章。但还可以将各种预测结果进行比对,让学生发现哪一种更有意思,哪一种可能更受读者喜欢。经过说理、对比,学生能产生对预测结果的评判,对不同预测结果的重新选择,也就是会对故事结局进行重新构思,这就比单纯做出预测而言,更进一步了。

三、确保预测成功的依据,可以教

结果虽然是“不可视”的,但过程却是“可视化”的。针对预测过程,我们可以实施教学干涉,帮助学生不断调整,让预测的依据越来越分明,让预设结果越来越精准。例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学后,教材中要求教师和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的结尾,并根据讲述比对“相同与不同”。而我们应该注意到,随后的四次对话,是很有意义的启发:

男1:我在故事的很多地方做了预测,当读到胡子上沾了营养丰富的果酱时,我就猜到胡子会越长越长。

女1:故事讲到了长胡子的各种用处,我依据这个内容和生活常识,做了一些预测。

女2:我预测的内容没有原文丰富,有的还与原文不一致,但是我的预测也是有依据的。

男2:当我发现自己的预测和故事的实际内容不同时,我会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接着猜测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

男1同学的发言,再次对预测中“关注文本细节”的方法只做了回顾。此课排位为单元第二篇,确实带有复习整理的功能和意图。女1同学的发言,则是对“关联生活预测”的方法,也做了复习。女2同学的发言最妙。虽然是预测失败,但给予所有同学鼓励,告诉大家只要是有依据的预测,失败也没什么。“依据”应该成为梳理整节时的关键词,提醒小孩预测时要因循自己的依据。男2同学的发言,类似“代教师说话”,正面提出“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的建议。这四次发言,让整个预测的过程清晰可见,可以操作,具体表述为,第一步:预测,关注文本,关联生活;第二步:预测,不惧失败,重在依据;第三步:预测,不可草率,应不断调整。这就是学生下课后能带走的方法。而三步之中的“依据”,则为本次教学的重中之重。预测,如果读不懂教材,教起来会很简单,因为有了课文对照,还可以查询到各个故事的结局。可如果明白教材的设计意图,知道预测本身的组成要素,根据学理来教,会很有意思。本身,就是教在未知,教在趣味点上。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