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位于川西平原东部,距成都市 33公里,传说中的三昧水圣地则位于彭州市西北12公里的九陇镇的九陇山上。九陇山俗称三昧水,又是上三昧、中三昧、下三昧寺庙的统称,也是佛教典籍中记载的唐代悟达国师洗愈人面疮的泉水名。三昧是梵语,译过来是正定或等持之意,三昧就是定心不散,佛典《大乘义章第十三说》有“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名三昧”之说。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1)


而三昧水的知名,却缘于唐代悟达国师所著的大乘经典《慈悲三昧水忏》。佛法中有八万四千法门,忏悔法门便是其中之一,在佛法里,人不仅有生存危机、生理危机和道德危机,更是被无所不在的错误包围着,即使你当世无错,但难免前世来生没有错误,因而,人是需要不断检省自身的,这在印度叫忏摩,在中国叫请忍,汉梵并举,名为忏悔,也就是要求信教者顺正道理,不敢作非。”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2)


悟达国师因著大乘经典《慈悲三昧水忏》而成为高僧大德,倍受后世的崇爱,《慈悲三昧水忏》则成为世界佛教徒弃往求来的必修课,代代相传,天天诵之,而三昧水也因《慈悲三昧水忏》一举成为佛教徒的景仰之物,古有“西游不到三昧水,枉自蜀中走一回”,之说,但囿于途难,大多数人是只闻其名,未睹其颜,有三昧之说,但却一水难求,历久迷漫,因此,三昧水便愈发神秘了。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3)


九陇山自下而上,共有张松墓、千佛岩、石牌楼城阙、安国寺、国师墓、至德寺、水亭寺、千年古井等八处景区。次第走过,移步换景,径行深处,还有人家,置身其间,便是出“神”而入“画”了。 位于下三昧的国师墓,就是唐代大和尚悟达国师的长眠之地。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4)


说起三昧水,便不得不提起悟达国师,而说起悟达国师则必须提到汉代的“袁盎和晁错”,这中间还有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下三昧大殿的石柱上,刻有这样一幅对联:“袁盎逞一朝之愤,晁错含千古之冤”。说的就是这段故事,袁盎和晁错这俩人都是汉代权倾一时的名臣,班固的《汉书》和司马迁的《史记》都有记载,而且这两人的恩恩怨怨和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5)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记载“袁盎,楚地人”。官至中郎,袁盎为人敢言直谏,在汉文帝时,深得信任,所言皆听。“晁错者,颍川人也”。《史记》记载“错为人峭直刻深” 自幼喜爱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思想。《史记》中袁盎和晁错是一对冤家,“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两人虽同朝为官,却从不讲话,可见间隙之深。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6)


至汉景帝继位,晁错当上了御史大夫,得意之时,即派官吏调查袁盎接收吴王刘濞财物的事,并一定要按罪行的轻重给予惩罚。结果,还是汉文帝下诏令才赦免了袁盎,但袁盎却因此而削官为民了。此事,更使两人恨上加仇了。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7)


几年后,晁错上书提议“削藩”,得罪了吴王刘濞等藩王,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几路藩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而此时的袁盎则公报私仇,乘机进言,说只要杀掉晁错,便可平“七国之乱”,汉文帝刘启被他所惑“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于是,峭直刻深的晁错穿着官服就掉了脑袋。然而,冤死晁错,却并未解汉家之危,要不是大将周亚夫出力,“文景之治”真要变成“乱七八糟”了。袁盎因晁错而丢了官,晁错则因袁盎而掉了脑袋,怨怨相报,了犹未了。一千多年后,这桩公案果然就引出了和三昧水直接有关的另外一个人,这就是唐代的高僧知玄和尚,也就是悟达国师。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8)


知玄一生和大唐五个皇帝有过交往,其中最为唐僖宗欣赏,尊为国师,赐名悟达。这在唐代是罕见的,因为唐朝的皇帝们都把道教宗祖老子李耳奉为祖先,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更把老子尊称为太上玄元皇帝、大圣祖玄元皇帝,而唐僖宗甘违祖训,竟然把一个和尚奉为“三教首座”,可见知玄当时影响之大。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9)


“婴儿时见佛即笑,五岁吟诗

悟达国师(809——882年),唐代高僧,佛经著述家、翻译家、诗僧和雄辩家,晚唐照耀振兴佛教的一盏明灯。西蜀眉州洪雅中保义恭坝人,俗姓陈,字后觉,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与佛有缘,见僧人和佛像就眉开眼笑;5岁随祖父赏花,数步吟成《花落》诗云: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幼时即能深刻领悟佛经

七岁时在宁夷寺听法泰禅师讲《涅槃经》,有所领悟。十一岁由法泰剃度入空门,法号知玄。

随师学法离洪雅,四安寺里苦读经

知玄出家后,随师法泰去唐兴县(今四川蓬溪县)四安寺研读佛经,被授给大经四十二卷,“共一百二十万言,皆囊括深奥”。十三岁就敢于指责佛门中的不法之徒,“露老成之气”。

沙弥讲经大慈寺,蜀中尊称“陈菩萨”

长庆三年(823年)冬,宰相杜元颖镇蜀,兼任西川剑南节度使,邀请知玄到成都号称“震旦第一丛林”的大慈寺普贤阁开坛讲经,听经僧俗日达万余人,无不“注听倾心,骇叹无已!”自此名震蜀中,被尊称为“陈菩萨”。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后来作诗赞颂此事:“十四孩提解讲经,如师年纪只携瓶。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

净众寺受具足戒,深求佛法赴长安

太和二年(828年),十九岁的知玄到成都净众寺辩贞律师处受具足戒,为深研佛法,随师法泰下三峡,历荆、襄,抵达京城长安。

开坛讲经资圣寺,安国寺里研经典

知玄抵达长安后,在四海信众聚集的资圣寺讲经,听众日多,轰动长安。后又就学于安国寺信法师处学《唯识论》,研习外典、经籍,博识百家之言,造诣更深。唐文宗得知后,宣知玄入宫中顾问。

拜师满月学习梵咒,学术交流誉满扶桑

开成年间(836—840年)知玄跟西域来唐弘法高僧释满月学习梵文、密咒,翻译出《陀罗尼集》四卷,及《佛为毘戌陀天子说尊胜经》等梵经外典。他从入唐求法日本僧人处,见到扶桑高僧最澄著的《显戒论》,读后致书与日僧交流,赞该书“绝是佳作”。留学长安的日僧惟孝,病故长安,无钱安埋,知玄亲置墓地安葬,与扶桑结下深厚佛缘。

反灭佛辩论麟德殿,逆龙鳞被逐出长安

会昌五年(845),唐武宗崇信道教,下诏灭佛,拆毁佛寺,强迫僧尼还俗,史称“会昌法难”。知玄以大无畏精神反对灭佛,同道教“高士”舌战于麟德殿,他“辞河下倾,辩海横注,凡数千言”,“大忤上旨”,显示其胆识与智慧。武宗虽不纳忠谏,却爱其才,未予治罪,将他逐出长安,即归巴岷旧山,后乘舟入湖湘,再受杨汉公邀请,去桂州开元寺。

知玄被封“三教首座”,振兴佛教功垂史册

会昌六年(846年),武宗服食丹药身亡,宣宗即位,崇尚佛教。知玄被请回京,宣宗“赐予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借助知玄名望,大力恢复废毁的寺庙。知玄不负所望,在相国裴休等重臣的支持下,致力振兴佛教,使其快速恢复生机,成为晚唐照耀佛教振兴的一盏明灯。宣宗为彰显知玄兴佛功勋,命画工绘其图像宫中供奉。

德才卓越朝野景仰,诗人商隐甘拜为徒

知玄卓越的德行、胆识、诗才和辩才朝野景仰,晚唐大诗人李商隐也仰慕其佛学造诣和诗才,甘心拜他为师,对其执弟子礼,《宋•高僧传》记载:“凤翔府写玄真,李义山执拂侍立焉。”

急流勇退隐居丹景山,玺书召请伴驾唐僖宗

大中八年(854年),知玄上表乞归旧庐得到批准,由长安回四川,先在成都大慈寺真堂住锡,后归彭县丹景山隐居。中和元年(881年)三月,因黄巢之乱,僖宗仓皇避难西蜀,驻跸新都宝光寺中,派人捧玺书召知玄伴驾。

僖宗御笔赐封“悟达国师”,扩建宝光寺成开山鼻祖

知玄陪伴僖宗讲经说法,颇得僖宗信任,御笔亲批∶“朕以开示悟人《法华》之宗旨也。悟者,觉也,明也。悟达大道,悟佛之见。”又云∶“悟者一刹那,不悟河沙劫。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今赐‘悟达国师’为号,虽曰强名,用表朕意。”并命悟达国师修建宝光塔和扩建宝光寺,被尊为唐代宝光寺的开山鼻祖。

悟达圆寂丹景山,光辉著作留人间

中和二年(882年),悟达因年迈乞归彭县丹景山旧庐,当年七月圆寂,世寿七十有三,僧腊五十有四,建墓塔于丹景山下三昧,俗称国师坟。悟达圆寂火化所得坚固子六十粒,供奉于宝光寺舍利塔中。悟达国师留世的30万言著作丰富了佛典宝库。

佛教尊为阿罗汉,三昧灵光照人寰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嘉兴续藏经》记载《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所刻名号,悟达国师被尊为“悟达尊者”,名列五百阿罗汉中第一百十七位。他著的《慈悲三昧水忏》被佛教徒广为念诵,《忏》中宣扬的消除隔世冤孽,构建和谐社会的三昧灵光普照人寰。”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10)


“传说,知玄法师在未显要时,在长安遇到一个奇特僧人,该僧患有恶疾,即今天的痲疯病,众人恶之,不敢与他接近。独知玄与之隔邻相处,且予以照应。异僧感激知玄的关照,分别时对他说:‘他日你如遇难,可到西蜀彭州九陇山找我,其山有两棵高大的松树’。”

“知玄与异僧分别后,就到长安安国寺修学,专心一意的研读三藏教典,后被赐名悟达,尊为国师,一时间声德光显,名利之心也膨胀不已。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在知玄左腿上突然隆起一珠,人称为人面疮,疮上眉目口齿无不具备,如以饮食喂它,同样开口吞食,与人没有两样。这当然非常痛苦,虽然遍请名医诊治,但都无法治愈。”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11)


“知玄无奈之下,忽想起异僧别时对他说的话,于是忍痛来到彭州九陇山,到了山上天色已晚,只见两棵高高松树,矗立于烟云间。到了山门,果然见异僧已立门口。夜间二人相谈,知玄告以所苦,异僧安慰他说:‘这是小问题,明日早上,我派童子带你到泉水边,用水替你洗涤,立刻就可痊愈’。”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12)


“次日天刚亮时,童子引至泉所,掬水为之洗濯,痛楚彻于骨髓,人面疮就大呼:“不要洗!不要洗!” 知玄惊问:“为什么?”疮说:“您曾否读过西汉史书,袁盎与晁错传呢?”国师回答:“曾读过”。人面疮就讥讽地说:“您既然读过了,何以不知袁盎杀晁错的事?往昔的袁盎就是你,而晁错是我。当吴楚七国造反时,你在帝前馋我,致使斩我于东市,这冤深恨重,累世以来,我总想寻求机会报复,可是你十世以来,都是高僧,持戒十分精严,冥冥中有戒神在旁保护,使我无法近身报复。如今,由于你受皇上的恩宠,待遇丰厚,已到了奢侈挥霍地步,而动了希名欲利的心念,无形中阴德已损,因这缘故,才能接近报复你。现在,蒙迦诺尊者出面调解,赐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脱,那么我们之间的夙冤,也告终结,从今以后,我不再和你为难作对。”原来,那异僧是迦诺迦尊者的隐身,知玄是汉代袁盎的化身,而人面疮则是晁错的化身,濯去人面疮的泉水就是今日之三昧水也。”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13)


“知玄听后,非常震恐,连忙掬水来洗,一时痛入骨髓,晕绝在地不省人事。复苏后,感事特别,深加思惟,认为宿世冤仇,如不遇到圣人,怎能冰释?证知在世为人,不可与人结怨,结怨对己不利,迟早要受苦报,感于此,知玄便在九陇山结庐而居,写下了佛学经典《慈悲三昧水忏》,以施仁慈于末世众生。历史上真实的一桩冤案,一千年后被佛教演绎成因果报因,轮回转世、佛法无边的典型范例,不知九泉之下的袁、晁二人是喜是悲,不过他们断然不会想到,他们的造化,竟会引出千年的传奇。 史过境迁未变,又是千年过去,沧海桑田,蒙蒙细雨中,九陇山顶的两棵高松,已不见踪影,山顶上仅有一僧、一猴、一寺、一亭,亭子建于明万历年间,名圣水亭,全为石料建成,造型古朴,亭旁有一石窦,长有两米,有泉水从崖中渗出,这便是佛家仰慕的圣水—三昧水的出处,据说此泉冬旱不枯,夏洪不溢,久滞不腐,视之清冽,饮之甘甜。”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14)


“据四川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地质分院的检测报告,这处泉眼涌出的三昧水中含有微量元素氡和硒,是国内少有的优质低钠矿泉水,特别是水中含有的硒元素,更为珍贵,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硒具有防癌抗癌的特殊功效,当地人历来有饮水治病的说法,而远在世界各地的信徒更是求之若渴,祈望沐杯水之恩,洗尘世之怨,使己能在在滚滚红尘中,定心不散。掬水而饮,只觉得清凉细腻、口感适人,并无别样。然而,立于这九陇山顶,俯视那松涛林壑,耳听这阵阵风声,抖擞精神,不由得让人感慨:是啊,先有“斩御史”;后有“三昧水”,环顾世事,此类愆尤,并不鲜见,假如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靠一杯圣水,要洗去宿世冤仇垢心,只能是一厢情愿。因而要祛恶求善,还是要宿植灵根,人之初,性本善,不论是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有向善之心,才有洗冤之行,有度人之意,才会有涅磐之悟,社会以人为本,人以善为行,让诚信法制沾润心田,那么,社会进步有望,民族振兴有期”。(以上文字整理来源网络)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15)


探寻三昧禅院只为拜访悟达国师,探寻三昧真水,拜取《慈悲三昧水忏》真经,在说明来意后宏诚大师带我看了三昧水的泉眼,千年井水基本保持水位,打起来的水清澈透明,入口甘甜,这充满传奇色彩的已具“法力”的神泉,其名远扬海内外,甚至不少信众找宏诚大师快递该水到全国各地。在品尝了这千年神泉之水后大师带我到了悟达国师的舍利塔,威严端庄让人肃然起敬,作为悟达尊者的同乡感觉亲切的同时,也感觉无比的崇敬。此悟达尊者(国师)的舍利塔三面环山,下有灵泉,位于九龙山脉之中,也是难得的风水宝地。

“跪拜尊者在佛前,菩提树下已轮回。

也曾喝过平羌水,如今传颂三昧文。”

如今老乡拜尊者,好像千年的时空穿梭。不觉得感慨这人生:

“你已成佛度红尘,我今红尘一俗人。

今喝灵泉三昧水,拜取真经渡此魂。”

由于时间关系,在三昧禅林只做了短暂的停留,也感恩于大师的接待与帮助,也是费了这周才找到悟达国师的《慈悲三昧水忏》经书一册。在研究与探寻的过程中,得见尊者的踪迹,也依稀看到历史的影子被“三昧禅院”保持如此完整。历史文化得到保护的同时也得到了弘扬。因为时间原因对于三昧禅院的相关历史不能及时收集,所以采纳网友通过资料内容,在此表示感谢,如有不妥敬请谅解。

“ 拜三昧泉洗冤业,取真经忏悔过往。

辞旧岁洗心革面,迎新年砥砺前行。”

辞旧迎新,新年开始,探寻三昧水,寻找悟达尊者踪迹…………在人生路上,不断修行!留此诗三篇以记之!

拜法华三昧宝忏如何发愿:探寻慈悲三昧水忏(16)


(图文编辑:唐从祥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