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文化艺术以及与之相伴的美学方面,似乎格外令人怀念。

从星光闪耀的神颜明星: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1)

到才华横溢的音乐人: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2)

再到各式各样经典的文艺作品: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3)

在那短短的十几二十年间,所创造出的文化现象和精神食粮,直到今天,似乎还在源源不断地给予我们灵感和安慰。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4)

有人说大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厚古薄今的时代滤镜。

二十年之后,人们没准也会觉得现在的网红脸很经典很好看。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5)

也有人说这不过一种标新立异、自恃品味独特的方式,跟不加取舍的崇洋媚外并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仔细想的话,就会发现这两种解释都过于空泛,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但经不起深究。

毕竟如果只是因为厚古薄今的话,我们为什么不会觉得贴头皮的清朝发型很好看呢?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6)

而且要说这样想只是为了标新立异的话,那涉及到的人也太多了点。

那么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呢?

答案是:精神状态

八九十年代的大众美学现象制造者,也就是导演、演员、音乐人、化妆师、编剧等,在面对工作时,拥有比现在更“正确”的精神状态。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7)

正是这样的精神状态,为他们赋予了远比现在高级的审美眼光,以及更加纯粹沉稳的创作心态。

《霸王别姬》开拍前,去凭吊梅兰芳的张国荣: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8)

进而让他们发现/创造更具生命力的美学现象,成为了可能。

其中既包括电影及音乐作品,也包括明星颜和造型风格。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9)

那么“正确的精神状态”是指什么呢?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10)

美,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追求

用美学家罗斯金的话来说,就是具有敏锐的“道德知觉”的精神状态。

他认为人们追求美、赞颂美、崇拜美,目的并不在于“看上去漂亮”,而是在追求某种道德高度。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11)

因此一个人是否具有足够敏锐的道德知觉,对于他能否感知美和创造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举个例子。

在高水平的艺术家眼中,莫兰迪的画之所以是“美”的,并不是因为它遵循了科学的配色规律(这类解读都是事后诸葛亮),而是因为它让观众感受到了某种“悲天悯人”的深沉情感,以及对于势利的厌倦。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12)

这种情感的根源,在于艺术家自身的道德体验。

在那些描绘瓶瓶罐罐的细腻笔触里,我们不难看出莫兰迪,对于“普通“和”平凡”的欣赏和同情。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13)

然而即便是最强有力的人,也有需要被他人同情的“普通之处”。

于是我们几乎可以毫无障碍地建立起对莫兰迪的情感认同,进而对别人说:

“我喜欢他的画,它们很美”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14)

“美”在这里绝不是指“好看”,而是对于莫兰迪“欣赏普通(弱小)”的认同和赞扬。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15)

因此,罗斯金认为,“美”与“不美”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道德判断,而非视觉体验。

人们感受美时所使用的工具,不是智力也不是视觉和听觉感官,而是“道德知觉”。

“好看”并不一定美,而画家通过他的画作,所展示出来的怜悯、温柔、勇敢、无私则一定是美的。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16)

道德知觉的敏锐程度,决定了我们对于美的感受力的强弱,进而也就影响了我们对于美的判断与呈现。

于是对于美学的创造者来说,拥有足够敏锐道德知觉的精神状态,才算得上“正确”。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17)

凡高的素描

说到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那就是我们常用“论迹不论心”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表现,但对于创作者来说,论心不论迹会更实际一些。

我们能看到很多才华卓越的创作者,在私德上会有诸如“骗感情”、“不好相处”等污点,但这又丝毫不影响他们创作出感人肺腑的作品。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18)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八九十年代的创作者们,其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19)

资本与美颜脱钩,创作先于金钱

因为社会发展的关系,八九十年代华人演艺圈里的从业者,除了专注于本职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性价比更高的赚钱渠道。

无论是美颜还是才华,受限于市场规模、商业模式和技术手段,变现效率都远低于现在。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20)

因此对于那个时代的美学创造者来说,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艺术问题,而非商业问题。

他们不需要考虑这张脸是不是好带货、造型是不是足够抓眼球,而只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呈现美上。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21)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九十年代的化妆师毛戈平,从来不会试图用烈焰红唇,暴力抓取人们的视觉焦点,而只会从真正的审美出发,去塑造典雅耐看的妆效。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22)

导演王家卫也不会因为神颜可以充门面、搏曝光、扛票房,就对王祖贤、张国荣、林青霞们的戏份手下留情。

拍剧照时还是C位的王祖贤,正片一个镜头都没有…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23)

王家卫用电影艺术的最高要求,迫使神颜们进入更内在、深沉的状态,剥离掉那些用于杂志拍摄的表面的、纯生理视觉性的美。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24)

让他们去展现作为人的伟大与渺小,对命运的抗争抑或是屈服。

进而为美人们赋予了远比美颜本身,更永恒持久的魅力光环。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25)

两者相加,就让他们的美有了厚度,令人难以忘怀。

这种塑造美和表现美的手段,比范冰冰、天仙们早年喜欢在片场盯监视器,一旦发现不够美就重拍的水平。

是道与术的区别。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26)

为什么现在美感不再?

林青霞在她的随笔集《窗里窗外》中,专门为美术指导张叔平写过一篇文章,叫《创造美女的人》。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27)

里面提到,在拍摄电影《梦中人》时,张叔平为了确保林青霞的眼部可以素颜上镜。

于是一直跟在她身后,防止她给自己偷偷上妆。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28)

然而到了三十年后,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做美术指导的张叔平,开始放飞自我,走上了快速圈钱的道路。

一连接下了《封神传奇》、《醉玲珑》、《烈火如歌》、《大明风华》、《如懿传》、《鹤唳华亭》、《天盛长歌》等十几部大剧的美术指导工作。

事必躬亲当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开始粘贴复制。

从大家熟知的大光明: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29)

到贴片刘海、蝴蝶结: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30)

再到日本服饰: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31)

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自己的设计元素。

让人无法相信,这是曾为《青蛇》、《花样年华》和《卧虎藏龙》设计过经典造型的张叔平。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32)

敢于反思的勇气

燃不尽的西天残云 焚化了最后一张笑颜

那个不再回首的背影 拖过一道玻璃大墙

写出如此美丽歌词的张楚,在1994年红磡摇滚之夜爆红之后,选择隐退。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33)

也是在1994年。走上了事业快车道的王菲,坦言自己因太红而苦恼。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34)

然而在今天,我们总是能看见爱豆不断强调自己有多努力地跳舞、多努力地练歌。

但似乎从来都没有听到过,她们对于自己状态的反思。

为什么而唱、为什么而跳,都变成了不再重要的问题。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35)

没有了思想底色的跳舞和歌唱,结合完全视觉系的个人形象。

使得爱豆的造型美学难以避免地走向了肤浅和苍白。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36)

成为这个被消费主宰的时代,一个有几分悲哀的注脚。

就像尊龙说得那样:

“这些年轻人也没有很好看,没有个性,就装作很强的样子”。

不仅仅是美学,把成名的欲望包装成人生理想,内在空心化的爱豆。

在人生的转型期选择自我毁灭,对于她们之中比较敏感的个体,大概也就变成了一个可以预见的结局。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37)

创作者的精神状态有多重要呢。

编剧芦苇曾把拍《活着》时的张艺谋,和拍《霸王别姬》时的陈凯歌,二人的状态,描述为“纯洁”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38)

心无旁骛,心中只有艺术创作。

就像为了拍一个镜头,等了一天云的黑泽明。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39)

没有对赌协议、没有飞页剧本、也没有用身体换角色的潜规则。

从古到今,就是这样的人,为我们找到并展示“什么是美”。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40)

被今天的网红所全力追求的“视觉上的好看”,只是一流的艺术家们,在讲述“人的故事”时的自然流露。

怎么讽刺一个爱撒谎的女人(一个能打的都没有)(41)

他们的作品一直都在试图告诉我们。

那些人们在面对人生时,所展现出来的坚持、勇敢、善良、以及由道德而萌发的非功利,永远都比“好看”更接近美。

美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它应该安慰人、解放人,而不是让人感到苦恼和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