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军事计策,其中有一个计策叫“瞒天过海”,是这么说的:“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这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解释一下。

一、备周则意怠。

指的是如果防守方做了周全的防备,他的警惕性可能会下降。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方要是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防守措施,那么在有了完善的防御设施后,他们可能会自以为万无一失,从而放松警惕。

比如在二战爆发之前,法国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去建设马奇诺防线,在法德边境修了一道漫长的防御工事,在防线上布置了大量武器,准备靠马奇诺防线挡住德军。

备周则意怠。有了这么严密的防守,法军以为德军不会自找苦吃来进攻马奇诺防线,然而事与愿违,德军正是从马奇诺防线迅速突破,让法军大吃一惊。

二、常见则不疑

经常看到某个事情,就容易放松警惕。

这也很好理解,在交战中,如果一方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对手第一次看到会很紧张,如果见的次数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这时对手的警惕性会下降,己方就有了机会。

比如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大将阎宝进攻镇州,对付割据镇州的张处瑾。

后唐军队在这一战中占据优势,阎宝直接派兵包围了镇州城,张处瑾只能闭城自守。这时在镇州围攻张处谨的,是晋军将领阎宝。

己方人多势众,阎宝信心满满,派人在镇州城外围修了一圈防御工事,打算困死张处瑾。

后唐军队兵力多,按理说阎宝的赢面大。

不过接下来出现了奇怪的一幕:张处瑾突然派少数人出城,攻击后唐军队建造的防御工事。

对方派出来的人太少,来来回回打了这么几次,他们无法对防御工事造成大的破坏,阎宝安心了,不再关注这些散兵。

常见则不疑,阎宝中计了。

张处瑾要是就是这个效果,他故意派很少的人出来打,一方面骚扰后唐军队,让后唐军队疲惫不堪,另一方面了解防御工事的薄弱点。

等摸清楚情况后,张处瑾突然派主力出城突袭,阎宝部队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

三、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计谋通常藏在公开的行动里,而不是在反面。

东汉末年,董卓奉命带兵去洛阳对付宦官,等他赶到洛阳时,宦官已经被袁绍等人干掉了,董卓仗着自己的兵马,控制了东汉朝廷,王允为了离间董卓和吕布,把貂蝉介绍给了董卓。

三十六计瞒天过海是第几计(36计里的瞒天过海)(1)

貂蝉画像

其实董卓手里的人马不是很多,只是袁绍等人还搞不清真相,为了唬住袁绍等人,董卓想了个办法。

他白天让部分士兵大摇大摆地出城,晚上再偷偷回城,第二天再出去,造成董卓有很多人马的假象,结果真的骗过了袁绍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