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爱新觉罗家族的真实历史:解密大清皇族八百年(连载之二十三)

从肃慎开始,由于一直生活在森林茂盛的区域,这个族系的婚俗就拥有一种非常的原始古朴的风格,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据《晋书·四夷传》中的记载:在肃慎的部落中,“将嫁娶,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致礼聘之,妇贞而女淫。”

意思是说,到了婚嫁的年龄,如果男人将鸟类的羽毛插在女人头发上时,女人同意了,就会将羽毛带走,而后男人将会备好礼物上门娶亲。这说明是否同意结婚的主导权在女方。

而到了勿吉时期,勿吉人的婚俗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同意婚姻与否的主动权仍掌握在女子手中,但新婚第一晚男子要住在女方家中,这是在肃慎和挹娄时期所没有的习俗。

到了隋唐时期,靺鞨人的婚俗仍是沿袭勿吉时期的习惯。

渤海国中已经结了婚的女人很忠于家庭,但未婚女子则较为开放。

据《渤海国记》一书中记载:靺鞨时的“男女婚嫁多不以为礼,必先攘窃以奔。”

其中“必先攘窃以奔”的习俗,就是对“女和则持归”及“妇贞而女淫”风俗的沿袭。

意思是说,男婚女嫁已经是不需要礼仪形式了,只要双方相互看上了,就会跟着走,一起同居生活。

在遥远的古代,青年男女能够在定情之后,男方也不用给女方彩礼,也不用经过女方家长的同意,就可以直接把女孩带回家做媳妇,这种婚姻自由的习俗确实先进,充分体现了满族先辈的婚姻自主的习俗。

这种习俗,实际上源于古代民族的“抢婚”风俗,大多数民族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在许多民族的历史上,都是按照这个习俗进行着生息繁衍,子孙后代绵长。

可以说,渤海国可能是中国古代最早实行自由恋爱和一夫一妻制的少数民族国家。这实际上是渤海人婚俗中所保留下来的,仍旧体现着人类社会母权制时代的遗风。

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中原王朝还是其他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中,基本上都是采用汉族文化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或者是采用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夫多妻制。

但是在渤海国却是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个标准的另类。

清朝汉人未出嫁的女子怎么称呼(清朝满族妇女的地位高)(1)

渤海国疆域示意图

而且渤海国从来没有过出现娼妓的现象。

这说明渤海国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居于较高的地位,女人不是男人附属,这一点与其他民族相比非常有特点。

一夫一妻制是铸就社会稳定的最核心因素。作为构成渤海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渤海族夫妻共同经营一个家庭,女人的地位较高,一生共同生活,死后便会合葬在一处。

通过对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的分析可知,渤海时期的婚姻家庭形态是严格实行的一夫一妻制风俗的,这在与渤海国有关的多次考古发现中被证实。

1977年在黑龙江省东宁县团结遗址中,挖掘出渤海时期的房屋址四座,都是平民住宅。每座住宅遗址面积均约十五平方米,为半地穴式,屋内砌有火炕。

这种小型的住宅结构正是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明显特征。

据考古学家对渤海国时期的墓葬进行的考古,发现大多数合葬的坟墓中都是一男一女。由此可以推断,渤海国当时盛行“一夫一妻制”的历史记载是真实的。

据《松漠纪闻》一书中记载:“(渤海国)妇女皆妒悍,大氏与他姓相结;多十姐妹,迭几察其夫,不容侧室及他游,闻则必谋置毒死。”

意思是说,渤海国妇女还经常通过结拜互助等办法,联合起来,用各种方式杜绝丈夫婚外情的发生,以捍卫妻子们在家庭中的地位。

当她们发现自己的丈夫有了外遇时,“必谋置毒,死其所爱”。意思是说,渤海国的妻子们,非常强悍,一旦发现有小三存在时,对小三绝不手软,甚至用毒杀的方法除去。

令今人想象不到的是,她们的这种行为竟然能够得到了整个渤海社会的支持:

“一夫有所犯而妻不之觉者,众人则群聚而诟之,争以忌嫉相夸”。

这是渤海已实行一夫一妻制的情况下,妻子对丈夫纳妾和其他形式的婚外性关系的限制。

这说明,渤海女子奇迹般的保留了母权时代的余威。

另外,据史料记载,当时渤海国的适龄女子可以和陌生男子同桌饮酒,也可以结伴一起玩到半夜而归,其自由程度确实不亚于今天。

但是,后来发展到辽金时期时,渤海国逐渐没落,遗留下来的渤海人在长期与其他民族的通婚过程中,逐渐被同化,渤海国原来的婚俗被逐渐改变,甚至渤海人也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

不过,这种男女之间关系开放式的习俗,却被流传了下来,直到金朝时仍很普遍。到金世宗时,由于汉化程度加深的原因,此种风俗才被下令禁止,慢慢淡出了女真人的生活中。

渤海国家庭生活中,所具有的另一个特点是,渤海国的妇女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很高。

这一点令笔者印象深刻,因为女真人后世的满族人,这一特点表现的极为突出,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中的地位很高。如清代的太后,还有爱新觉罗家族中的妇女,甚至在清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清朝汉人未出嫁的女子怎么称呼(清朝满族妇女的地位高)(2)

清孝庄皇后画像 她辅佐了两代帝王

考察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母系社会母权主义的残留,另一方面,渤海建国时期,正值唐朝女皇武则天执政时期,渤海国学习唐朝礼仪,风俗习惯自然也受大唐风俗的影响。

武则天破除男尊女卑的的习俗,自己临朝称制,大大提升了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

清朝汉人未出嫁的女子怎么称呼(清朝满族妇女的地位高)(3)

武则天画像

《宋史·王溥传》载:“太祖尝问赵普,拜礼何以男子跪而妇人否,普问礼官,不能对。贻孙曰:古诗云长跪问故夫,是妇人亦跪也。唐太后朝,妇人始拜而不跪。普问所出,对云:太和中,有幽州从事张建章,著《渤海国记》,备言其事。”

意思是说,为什么唐朝以后,妇女在行礼时,只拜而不跪,原来一位幽州人(今北京人)所著的《渤海国记》中就记载了这样的礼俗。

由此可见,渤海妇人拜而不跪之礼一如唐风。而且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满族妇女是从来不跪拜的。

有文章说,清朝时期八旗满蒙汉家的女子不能在选秀之前私自聘嫁,甚至不能对家中长辈行跪拜大礼,是因为八旗中的女子在选秀后,有可能会成为皇帝的妃嫔,甚至也有可能成为皇后。

清朝汉人未出嫁的女子怎么称呼(清朝满族妇女的地位高)(4)

满族女子着皇后装

所以,作为潜在的皇帝嫔妃或者皇后,是不能给任何人下跪的。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渤海国时期的习俗来看,妇女地位高,原来是源于满族的先世靺鞨族群的习俗。

渤海国时期,由于整个社会生活的急剧汉化,上层社会的妇女受汉文化影响更深。如渤海国王室贞惠和贞孝两公主墓志所反映的情形,可以充分证实。

如贞孝公主墓志载:

“夫缅览唐书,妫汭降帝女之滨;博详丘传,鲁馆开王姬之筵。岂非妇德昭昭,誉名期于有后”。

其中“妫汭降帝女”出自《尚书·尧典》之中,帝女是指唐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

相传尧帝将两个女儿嫁给了贤能的虞舜做为妃子,后来虞舜在南巡途中死于苍梧,娥皇、女英便前往南方寻夫,追至湘江边,她们悲伤至极,落下的泪水滴竹成斑,被称为为湘妃竹。

这里借用中国古代典故来赞颂贞孝公主对爱情的忠贞。

而“鲁馆王姬”一则,可见于《春秋》《左传》和《诗经》的记载中,王姬是指周天子的女儿,她下嫁于齐,但并不因为自己出身高贵而傲慢,反倒在夫家和顺恭谨。

这里是借用王姬的典故来赞颂贞孝公主行为规范、恪守妇道。

墓志的后文中,在描述公主的丈夫先逝,幼女又早夭时说:“公主出织室而洒泪,望空闺而结愁。六行孔备,三从是亮。学恭姜之信矢,衔杞妇之哀凄”,也是用“恭姜”与“杞妇”的典故,来颂扬贞孝公主为丈夫守节,对丈夫忠贞不二的妇德。

总之,渤海国王室在墓志中赞颂贞孝公主妇德、贞节的文字充满整个墓志,这也充分说明,在渤海国的上层社会,贵族妇女是完全按着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约束自己,从一而终是贵族妇女尊崇的道德准则,从而为渤海国社会树立起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的风俗典范。

所以说,与唐朝妇女更为开放式的风俗相比较,渤海国妇女对家庭的忠贞更严格一些。

未完待续,本号将全面解开爱新觉罗家族的真实历史,欲知后续,敬请关注本号。

发现爱新觉罗家族的真实历史:解密大清皇族八百年(连载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