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章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对“亲”是作“新”解释,还是作“亲”字理解,在儒家史上,朱熹等人与王阳明之间形成了两大分岐阵营,迄今为止还是儒家史上的一大公案,都有其自身一套道理。

儒学思想家举例(大学里的亲民与)(1)

《大学》是中国古代经典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之中的一篇,唐代以前没有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到唐代首先是韩愈开始关注《大学》,到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俩的重视,南宋大师朱熹更是赞赏有加,朱熹在二程所篇编古本的基础上,重新别为次序、分经一章,传十补传,就是现行的版本,所以有古、今版本之说。现在流行的《大学》基本上是朱熹所编注的版本。

对于“亲民”,程颐将“亲”解释为“新”,即革新、自新之意。“新民”即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的意思。朱熹也认为“亲”应当作“新”來解释,古人将“新”讹作“亲”。这一学派学者的证据可能出于今版本的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依据成汤刻在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做到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再新。”《尚书.康诰》说:“激励人们焕发新的风貌。”《诗经.大雅.文王》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有品德的人无时不追求最完美的道德境界。这是二程朱熹等理学家认为“亲”应作“新”解的依据。

儒学思想家举例(大学里的亲民与)(2)

而王阳明先生有其不同注解,在《传习录》中阳明先生说:“作新民”的“新”字,是自新之民的意思,与“在新民”的“新”不同,“作新民”怎么能作为“在新民”的根据呢?“作”字与“亲”字是相对应的,但不是“新”的意思。下面“治国平天下”等文字,对于“新”字是毫无阐发的。例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谓民之父母”之类等等,都是“亲”的意思。

“亲民”就像《孟子》中所说的“亲亲仁民”,“亲”就是仁爱的意思。又如孔子所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亲民”还兼有教养的意思,而“新民”便觉得有点偏差了。

笔者拙见,“新民”与“亲民”,是儒家不同流派学说的争鸣讨论,是对精英与平民关系的两种定义模式的想象和解释。“新民”取之自上而下的姿态,要求教化和启蒙民众为主;“亲民”刚好相反,是取自下而上的姿态,要求顺从历史文化传统和一般民众之愿望和愿景。儒家的仁学与仁治,核心在“仁爱、爱人 、亲民”。对他人之爱为仁,对民众之亲为政,即仁政,“亲民”这是对圣贤理想境界的基本要求。

所以,古本《大学》的“亲民”似乎更合符孔孟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