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原生家庭伤害,已经被大众所熟知。几乎大部人都在原生家庭伤害过程中,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虽然有些疾病并不会完全影响日常生活,却深藏于内心,甚至进入了潜意识里,成为隐含的命运和生活主线路。

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不外乎几种:

  1. 自我认同低,自卑
  2. 性格懦弱,不敢反抗
  3. 对婚姻恐惧,对家庭失望
  4. 对权威盲目认可,屈就自身去适应高标准高要求

内疚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伤害不了父母)(1)

在整个家庭结构中,孩子是最为弱小的那一个。父母作为绝对的权威和强权者,完全左右了孩子的一言一行和日常生活、学习,乃至精神意识。

因此,作为父母,其实是很需要专业的育儿方式和方法的,因为一不小心,强权威严就成为了日常管教手段,且父母还毫无察觉的认为这样是非常正确的,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殊不知,父母越强势,孩子越弱势,越会成为懦弱派以求生存。个体人格和尊严在家庭之中就被践踏到了顶点,日后出入社会时,也会随时显露出来。

而对于孩子来说,童年时期的遭遇可能并不会有所觉察,等到成长到一定阶段,才会发现自己的一些行为的源头。此时,伤害早就根深蒂固了,例如习惯了自虐,患上自虐症便是其中一种表现。

内疚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伤害不了父母)(2)

自虐症,是指通过伤害自己,来造成对自我的精神满足感。从精神病学理论上来说,这其实已经是一种精神分裂的体现。

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会埋怨别人做了什么不好,别人做的事如何不好,较少反省自己的问题,但是自虐症患者则刚好相反 。

自虐型人格的内心冲突——我依赖你,但也敌视你

在中国,有一种教育方式历久弥新,从未断绝过,它的名字就叫做“内疚教育”。内疚教育是当下社会教育普遍存在的通病。

这种教育方式的特点就是,家长总是以爱的名义,让孩子陷于惭愧和内疚,从而迫使孩子努力学习或者做某件父母希望他们做的事。

长期如此,往往容易使孩子形成强烈的自责、自我虐待的自虐强迫性重复倾向。

内疚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伤害不了父母)(3)

自虐的孩子通常会有三种表现:

1.内心始终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停的伤害自己以求心理安宁;

2.内心认为自己始终不够好,总是不停激惹别人来达到伤害自己的目的;

3.习惯和擅长让别人难受,同时也让自己难受,精神上倾向于认为自己绝对没有幸福的可能,而且主要原因是自己不值得拥有世间任何幸福。

在心理学上,自虐症患者往往具有强迫性的重复倾向。在这种倾向指引下,他们总是带着某种宿命的味道和模式,不止一次地,反复在生活中重复一些让自己十分痛苦不堪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

更为可怕的是,他们总是在无意识中重复过往的悲伤经历,似乎想要通过重复,试图在过程中去修复曾经的伤痛,但结果往往又是再一次重复,从而感觉自己对此无力回天。

内疚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伤害不了父母)(4)

有一句话叫做“我伤害不了我父母,所以伤害自己来惩罚他们。”能说出这句话的人,显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与审察。

同时,也说明,在其家庭中存在这种压迫从而导致他以伤害自己来报复父母的倾向。因此,我们可以判定的是,生活中有自虐倾向的人,其人格形成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童年的不幸经历。

在童年时期缺少尊重、肯定、温暖和爱的环境下,孩子在内心就会缺少安全感。


当这种人性化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很容易产生挫折、失望、愤怒等不良心理反馈。

正是因为恐惧惩罚,但同时又害怕失去父母关心和爱,所以更加不能表达对父母的不满,也从来不敢去批评、指责父母。

在这样内外双重折磨之下,孩子的内心往往承受不住,所以会选择伤害自己来换取内心的宁静,求得一种解脱感。

我们的社会文化一向都提倡父母尊亲的权威性,不仅在道德上要求孩子孝顺,社会共识也酝酿出了一种氛围,认为子女批评父母是不道德的表现。

内疚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伤害不了父母)(5)

在这种氛围之下,胆大稍微大一些野一些的孩子可能会奋起反抗,但终究是孩子,他在反抗过后会感到难过、内心会有负罪感;而胆怯懦弱的孩子就根本不敢表达不同意或不满,甚至完全不敢想象和认为父母会犯错。

但是孩子敏感的内心让他感到这个过程中一定是有谁错了,既然不敢想象父母是错的,那一定就只有自己错了。

在这样一种不理智的推理论断之下,孩子简直是万般无奈的将锅背负到自己的身上,其实这已经完全不是推理和判断,而只是源于幼小心灵遭遇恐惧的一种情感作用。

如此一来,孩子普遍会觉得周围的一切都令人沮丧,自己只能是无可奈何地迎合父母的期望。

内疚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伤害不了父母)(6)

他天生的自主能力在生活中日渐丢失,并且会对事物的判断标准越来越模糊,一直将父母的准则作为自己的判断,却会顽强地在潜意识里暗示自己:

我做的一切都是父母让我做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所以做错了也跟我无关。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故意把简单的事情做错,只不过是为了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摆脱父母的束缚,是潜意识里对自己的一种挣扎和解放。

与此同时,迫于环境而坚持父母准则,会带给孩子一种畸形的优越感,他会认为自己的内疚感其实是一种美德,并且将“我拥有此种美德,就比别人道德高尚”来作为鄙视他人的资本,顺带同时将父母曾经带给他的创伤,又完完整整地转嫁到别人身上。

而这个别人,不出意外的,就是自己的下一代。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Field T, Vega-Lahr N, Scafidi F, Goldstein S. Effects of maternal unavailability o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986; 9:473–478.10.1016/0163-6383(86)90019-6

[2]Collins, N. L., &Miller, L. C.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57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