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庵溪

红楼梦 贾府背景(红楼梦开始之前)(1)

《红楼梦》有如杜诗,亦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往往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透露出家族兴衰、世态变迁。庵溪老师将从几个小人物嘴里,为大家勾勒《红楼梦》故事开始之前,贾史王薛四家过往的精彩历史,其文章娓娓道来,其文笔自有态度。

红楼梦 贾府背景(红楼梦开始之前)(2)

《红楼梦》好看,且不说那些风花雪月、诗词歌赋,哪怕只看骂人的话,都能拍案叫绝。又有人专门研究这部书影射了谁、暗含了多少历史大事,竟比原著还要热闹。

依我愚见,就把书里写得明明白白的段落,看出门道来,就很对得起作者了,又何苦编排出这么多隐藏文本呢?

就拿骂人来说,“焦大醉骂”,是很有名的段落,不仅言辞犀利,信息量也是相当充足的,如果没有焦大的骂,秦可卿的风流韵事,咱们就被蒙在鼓里了。

《红楼梦》作者的笔力,全在这些细微之处。不仅焦大,《红楼梦》里老人,几乎都是出场自带几十年的故事,作者把主线索之外的“红楼前史”,都安排在这些老人的段落中,时不时逗露给我们,细品起来,可谓不胜唏嘘。

今以焦大、赖嬷嬷、贾代儒、贾母、刘姥姥五人为例,试着将这一部“红楼前史”细品一番。

焦大——贾府的发迹

焦大因为被派了晚上送人的苦差事,又兼喝醉了,心里十分冒火——

赶着贾蓉叫:“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呢。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就做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到如今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

贾蓉的爷爷是贾敬,此时也有六十岁左右的年纪了,焦大的年纪应该比贾敬更大,七十多肯定是有的,尤氏说焦大从小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太爷才得了命。

能背动一个成年男人,焦大跟着打仗的时候,至少也是十四五岁了,由此可见,贾府的祖宗们挣下军功,也就是六十来年前的事情。

由此可见,无论是宁荣二公还是秦可卿说的富贵百年,都无非是个虚数,还差得远呢。或者不如说,做“百年望族”,是贾府祖宗们的心愿。

可惜宁国公贾演的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和焦大一辈的贾代化就已经是“一等神威将军”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年望族谈何容易,就算是皇帝的儿子、孙子,要维持百年的富贵都不简单,更何况军功起家的贾府呢?

焦大靠救了太爷得了脸,贾府也和焦大一样,靠着跟随皇家出生入死才有了荣华富贵。而贾府的衰落,也和焦大的落魄是一样的,焦大说“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这话用在贾府身上也合适。

二十年前,跟着上过战场的贾府“代”字辈还在,说不定和他们驰骋疆场的先皇也还在,皇上能想得起手下的兵,贾府自然也想得起背过太爷的焦大,有什么好处,自然也是层层下赏。

再想深一层,只怕“国朝”根基尚浅,这些老人依然可能披挂上阵,那平时恩养起来,也是必然之事。焦大二十年前的荣光,就和贾府二十年前的荣光一样,正是“跷起一只脚,比你的头还高呢”。

而二十年后焦大醉骂之时,贾府最大的荣耀,无非是贾珍这一辈的女性,做了“当今”的贵妃而已。反观男人们,中规中矩就很好了,指望他们再建新功是痴心妄想,连守住祖宗的基业也难做到。

站在焦大的角度,他本人尊严的丧失和贾府尊贵的消减,是一体两面的事情,他该骂,他也有资格骂,因为他是贾府所剩无几的见证了贾府发迹艰辛的人。

红楼梦 贾府背景(红楼梦开始之前)(3)

焦大的待遇跟贾府的前途正相关

贾府发迹靠军功,如今只能以皇家姻亲来维系地位,这样的情况下,家风糜烂——“只有石狮子干净”——只会加速衰落的过程。可惜的是,焦大虽然明白这一点,但他自己的行为,就和贾府一样,是在加速消耗过去的尊荣。

赖嬷嬷——艰难的转型

和焦大这种以军功立身的仆人不同,赖家是靠管家、伺候人在贾府立足的。

第四十五回,赖家的“老太太”——赖嬷嬷,竟然可以请主子们去赖家的花园赴宴,而请客的原因是赖嬷嬷的孙子赖尚荣已经捞到了一个实缺,马上就要去做一方父母官儿了。

从家生奴才到自由身,再到托贾府门路捐官,最后,赖家第三代竟然实现了所谓的“阶层跨越”,成了正经的官绅人家,这个转型实在是相当成功。

红楼梦 贾府背景(红楼梦开始之前)(4)

赖嬷嬷混到能够跟贾母谈笑风生

实现了完爆贾家的阶层跨越

照现在流行的一些观点,贾府也应该完成一个类似的转型:从军功世家过渡为文官世家。从赖嬷嬷的话里,似乎也确实透露出贾府曾经的转型努力。

赖嬷嬷因为知道贾政下死手打了宝玉,又兼自己的孙子如今得了一官半职,所以向贾府的年轻女主子们传达自己的教育心得——

因又指宝玉道:“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护在头里.当日老爷小时挨你爷爷的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象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了。还有那大老爷,虽然淘气,也没象你这扎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哥儿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

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管的到三不着两的。他自己也不管一管自己,这些兄弟侄儿怎么怨的不怕他?你心里明白,喜欢我说,不明白,嘴里不好意思,心里不知怎么骂我呢。”

第二回贾雨村曾说宁荣两宅是最教子有方的,估计就是指的赖嬷嬷说的这般“天天打”,打得最狠的贾代化,果然把儿子调教得最有出息,贾敬是进士出身,又袭了官,这前途不可谓不佳。

但是贾敬偏偏不想好好振兴家业,只一味好道,也不知他是看破了红尘还是想长生不老享受荣华,总之宁国府比荣国府早一步衰败,贾敬要负首要责任。

不过,贾府的基因可能也有毛病。张道士就是国公爷的“替身”,看来国公爷也转过“好道”的脑筋。贾赦不好好做官,是色中厉鬼;贾政年轻时诗酒放诞,中年不惯俗务,也没有走科举之途。这些人和贾敬也算是半斤八两了。贾政后期居然点了学政,这种肥差肯给一个没有科举过的工部中等官员,恐怕也有元春的脸面在其中。

总之,贾府的转型也和赖家的转型是基本同步的,只是被焦大骂过的赖家人,天生就会钻营,不然也做不成贾宅两府的总管家了;而贾府自己,却是军功出身,子孙安富尊荣、性格散漫,没有转型文官世家的本事。这一项指望,放到贾宝玉身上,真是让他如何担得起啊。

贾代儒——子孙的离散

贾代儒是和贾代化、贾代善一辈的人,贾代化能袭一等将军,贾代儒只怕是考了一辈子功名也没挣出个前程。

贾代儒显然不在宁荣二府里居住,但举凡族里大事,还是要出面的。书中没有具体写贾代儒家境如何,只说“淡薄”,但贾代儒收秦钟进贾府家塾读书,一次就收了二十四两银子,这也比普通人家强不少了。

贾代儒的父亲,应该不是宁荣二公中的一位,除夕祭宗祠贾代儒都没有出现,否则贾政说话不会那么干脆,怎么也得缓和一些。贾政听说宝玉在读《诗经》——

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贾政显然对贾代儒管着家塾不甚放心,也难怪,贾代儒确实是一事无成。

红楼梦 贾府背景(红楼梦开始之前)(5)

贾府旁支贾代儒混得很一般

儿子瑞二叔更不成器

贾代儒的孙子正是正照风月宝鉴的贾瑞,贾瑞在宁荣二府里的待遇也与其祖父类似,表面上看,连王熙凤也要叫一声“瑞大爷”,实际上,宝玉奶娘的儿子都敢说他“素日你老人家到底有些不正,所以这些兄弟才不听”。

贾演、贾源一辈开始荣耀,贾代儒是宁荣二公的侄子,已经闹到快当“穷亲戚”的程度了,真是应了王熙凤的那句“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

实际上所有的世家大族,都逃不开这种子孙繁衍而后各自离散的命运,搞得好的,袭爵的那一支还能风风光光,搞得不好,迅速分家,哪一支的日子都不好过。

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说要在祖坟旁边多买地,把家塾也办起来,让贾府各房都供养家塾,日后子孙再不济,也有个上学的地方。可是她自己的弟弟就是在贾府里的家塾读书学得更“风流”了,这计策也不算甚好。

第四回护官符旁的脂批注明贾家一共二十房,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原籍住者十二房。贾代儒、贾璜、贾芸,这些已经是“亲派”、“嫡派”的后代了,不过是住在什么“东胡同”、“后廊”里,想把日子过得富裕点都费劲,可见宁荣二府里将来那些玉字辈、草字辈的后代们,会是什么光景了。

这本来也算常事,但贾代儒是和贾母一辈的人,想要发达都不能,可见贾府自贾演、贾源后,就再没有走过上坡路。

冷子兴在第二回就定的“一代不如一代”的基调,所言非虚,而在这样的情形下,宁荣二府中没有一个可以振兴家业的人,反而变着法地消耗祖宗的资源,正是《红楼梦》悲凉底色的一部分。

贾母——得过且过的拖延

《红楼梦》里有贾史王薛四个大家族,贾母一人占了两家,贾母的娘家史家,虽然是侯爵,比荣国府的公爵低一等,但也是一门两侯,除了护官符旁边注明的“保龄侯”以外,还有“忠靖侯”,且似乎并不降等。

史湘云的两个叔叔,一个史鼐袭了保龄侯,一个史鼎袭了忠靖侯,保龄侯还有职务,第四十九回迁了外省大员。这样看来,这史家的日子至少维持得不错,没有贾府衰落的征兆?其实史家的旧事,贾母早就透露出来了。

第三十八回,贾母让人念对联,这里实际上表现出贾母不识字,因此史家多半也不是文官世家,也是靠军功起家的,因此史家老一辈的女性,才居然做了“睁眼的瞎子”。

接着贾母说她小时候家里有一个叫做“枕霞阁”的亭子,脂批说如果补出枕霞阁中十二钗来,岂不又添一部新书。无论脂砚斋是谁,史家也有风流往事,是肯定的。

但作者笔锋一转,让薛宝钗和史湘云议论到这枕霞阁如今已经没了,而史湘云却是这枕霞阁的“旧主人”,并且以“枕霞旧友”为雅号。

这里其实十分奇怪——根据护官符的说明,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共十八分,都中现住十房,原籍八房,既然各房都在,枕霞阁怎么就没了?园子还可以卖掉,那旧主人怎么就轮到史湘云头上了,她那两个叔叔才是正经的主人啊。

史湘云在叔叔家住着,却没有人给她做针线,常常干活儿到深夜才睡,这样节俭的一门两侯的史家,岂不怪哉?

还有一个线索,第五十四回,贾母说她像史湘云这么大的时节,她爷爷有一班小戏,史湘云的爷爷能养得起一班戏子,可见家里是不缺请人做针线的钱的,怎么到了史湘云这一代,叔叔们既没有降等袭爵,还外放了大员,竟然节省至此?

按上述线索分析,有一种可能——贾母是保龄侯的女儿,贾母的兄弟、史湘云的爷爷袭了保龄侯,但史湘云父亲死后,和贾母同辈的保龄侯因为没有儿子了,就把忠靖侯这支过继来一个承袭爵位。保龄侯这支的家产,恐怕也就七七八八地变卖了,及至史鼐迁了外省大员,贾母不放心史湘云只有一个旁支的叔叔照顾,就把她接进大观园住着了。

如果贾母是这一场变故的亲历者,那她的诸多举动,倒可以理解了。再风光的门楣,也不能保证身在其中的个人有无忧无虑的未来,挣下再多家业,人一死,留给亲孙女都不行。

保龄侯史公当日就算做了尚书令,没了亲儿子,又有几人记得他的园子他的生平。贾母早就看完了自己父亲和兄弟的兴衰,因此偏疼史湘云,也因此对别人家的变故免疫了。甄家出事,连探春都兔死狐悲,贾母却只管乐自己的。

不仅如此,贾府内囊尽上的局面,贾母也是知道的,元春省亲要花多少钱,她这样一位接过驾的老封君,心里肯定有数。但是贾母对厉行节俭没有兴趣,相反,一有机会她就大摆宴席,过手的财物都交给鸳鸯处理,年节下更是搬出压箱底的宝贝炫富。

她也不逼宝玉读书,也不催着儿子、孙子生孩子,一切可以维系贾府荣华富贵的计划,她从来不发表意见。她好像是看透了,一切终究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如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让孙子辈都过两天舒心日子。

红楼梦 贾府背景(红楼梦开始之前)(6)

贾母的佛系其实是无奈

跟着贾母长大的贾宝玉,会说出要趁众人都在的时候死了才是福气——这样的歪理邪说,难道就和贾母没有关系吗?宝玉只想花开不败,长聚不散,贾母知道这不可能,于是她催促惜春把大观园画出来,把她留到如今的宝贝衣服也画进画里。

也许贾母想的,是给将来的人留个念想,让世人都知道她曾经的故事,如果真是这样,和曹雪芹写这一部《红楼梦》的理由,也差不多了。

贾母看似对贾府未来之事有种得过且过的拖延,实际上也并非什么都没做,她作为诰命夫人,健康地活着,结交南安太妃等人,就是在尽力帮贾府的后辈们维持一个高水准的社交圈。

这些社交活动,不仅需要花钱,更需要花心思,才可以让贾府的门楣不至蒙尘,也才可以让贾府的后辈依然享受到上层世家所能享受的机会和资源。

这种拖延,也许在贾母看来是最好的办法,万一元春生下皇子,万一贾政突然官运亨通……这种拖延所起到的作用,要比谨小慎微地节俭,以及逼着十几岁的孩子读书,可能更有用。后四十回的作者,以为贾母的作用就是攒钱最后再发放给众人,实在是没有经历过世家大族的生活。

贾母这种明知故犯地拖延,她自己也明白,不然也不会在中秋夜听到凄清的箫声就落泪了。

刘姥姥——衰败后的希望

刘姥姥和王熙凤母家的关系,真是一笔胡涂账,按书里的描写,刘姥姥女婿狗儿的爷爷做过京官,在任上和王家联了宗,认凤姐的爷爷做了叔叔,刘姥姥的女婿才是王熙凤的侄儿,刘姥姥和二十来岁的王熙凤不过平辈。

可是刘姥姥已经七十五岁了,狗儿爷爷当年自认侄儿的场面,恐怕比贾雨村还要不堪。想来应该是前朝京官认了当朝大员做叔叔吧,也怪不得狗儿的父亲王成就已经回乡务农了。(当然,《红楼梦》人物年龄有不合逻辑和情理的地方,也是不少见的。)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家以伯爵后代之尊,竟然肯认下这门亲戚,刘姥姥不仅和王家打过交道,五年前来贾府看过王夫人,王夫人陪房周瑞与人争地,还要“多得狗儿之力”,这就让人纳罕了——这王家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王熙凤虽然如贾母所说,霸王似的一个人,但是她面对贾琏,隐隐有些自卑,一直到第七十二回,她还说:

“我们王家可那里来的钱,都是你们贾家赚的!别叫我恶心了。你们看着你家什么石崇邓通。把我王家的地缝子扫一扫,就够你们过一辈子了。说出来的话也不怕臊。现有对证,把太太和我的嫁妆细看看,比一比你们,那一样是配不上你们的。”

这话虽然是吵架的气话,但气话也有几分真,王家是不如贾家的,明面上爵位就低两个等级,再联系刘姥姥这样的认来亲戚,王家当年的光景可能确实比贾家差不少。所以王夫人能嫁进贾府,薛姨妈却只能嫁给皇商。

不过,王家在书里的主时序中,却不能等闲视之,王子腾开篇就是京营节度使,很快升了九省统制,第五十三回,贾府光景已经到了贾珍诈唬的“再一回省亲,只怕就净穷”之地步,王子腾却升了九省都检点。

看来,王家也是军功起家,并且在军中维持着稳固的关系,前途尚可期待。虽然《红楼梦》里的官职不过是拟古虚设的,不好判断王子腾的官到底做得有多大,但如果说王家步步兴旺,渐渐比贾家不差什么,倒也符合作者的意图。

这种意图,也体现在刘姥姥的身上,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家中生计还着实艰难,第三十九回再来,就明显不是再来“打抽丰”的了,不过是走动一下以表谢意,因此王熙凤第二次接待刘姥姥,态度就真诚了许多。

红楼梦 贾府背景(红楼梦开始之前)(7)

刘姥姥其实没有电视剧里那么low

刘姥姥的日子自然是因为贾、王二家的帮助,越过越好了,不然一个穷苦老太太,也不能如第五回暗示的那样,最后救了巧姐。当年无心的善举,竟然成了衰败后的希望,这也是《红楼梦》中不多的一丝命运的暖意。

既然刘姥姥作为乡屯里的老妪,尚且可以让日子越过越好,贾府的子孙们,将来即使流落乡间,也并不是个个都会穷愁潦倒。个人的造化,虽然说与环境、时事紧密相关,但如果有一种坚韧的个性,却未必不能支撑起自己的生活。这也是脂批感叹如果探春不远嫁,贾府也许不至子孙流散的原因。

此时如果再翻回《红楼梦》第一回,看那段作者自云,恐怕别有一番滋味——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有人说《红楼梦》是“悟书”,是“忏情”之书,如果我们说作者悟到的是自己的造化,忏悔的是当日的罪过,我们并不能只根据贾宝玉的言行去推想作者的精神世界,而是要从人物命运的勾连中,看出作者对命运的认识。

因此,作者半生潦倒的“我之不肖”,才和刘姥姥的热情、聪明、真诚、感恩、惜福,形成一种对比,刘姥姥在书中的关键地位,也是因此而起。

《红楼梦》很复杂,王朝兴衰、家族沉浮的背景之下,融汇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但她毕竟是一部作者闭门创作之书,她其中必然包含作者私下里对生活的追忆与反省。

这些复杂的元素,都融合在《红楼梦》的人物之中,哪怕只是几位老人,细品起来,也能尝出丰富的滋味。当今的读者,又何苦将这些作者呕心沥血的精华全放在一边,把《红楼梦》与宏大叙事的阶级、民族等等相套,落个穿凿附会之讥讽呢。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