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25单5多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一)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单元发展的理学的研究方法 略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高尔顿)

(一)心理发展受遗传因素决定

(二)心理发展过程只是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

(三)环境(包括教育)只是引发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成延缓……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华生)

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发展论

“二因论”观点:

1、遗传和环境决定

2、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两种各孤自立存在的因素

3、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常见错误答案:相互作用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的理论(班杜拉)

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第一、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第二、 替代强化。

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

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一历史理论指出人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的中介作用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一) 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p169 四个指标(标志):随意化;概括—抽象化;整体化(重新组合);个性化。

(二) 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三) 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提出三个重要问题:1.“最近发展区思想”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1、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

题的发展水平。

至确定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情况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前提和条件:(1)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2)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成熟时,进行教学效果最佳。

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认知发展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皮亚杰)

1、图式:即认知结构。

图式从低向高级发展,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结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知结构中的过程

2. 顺应: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在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4. 平衡: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1.感知运动阶段(2岁以内)

2.前运算阶段(2岁—7.8岁)

(1) 泛灵论 (2)自我中心的主义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 (5)缺乏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思维可逆性

4、形式运阶段(11.12岁以后)

(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划分标准:心理危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

中科院心理咨询培训书籍(中科院心理咨询理论第三章知识点)(1)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新生儿的发展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无条件反射(具有明显生存意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

第二类无条件反射(没有明显适应价值):抓握、行走、游泳、围抱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是他们先天具有的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的行为,有助于婴儿发展早期的关系。

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各种各件反射建立的基础

第二单元婴儿期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二)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和独立行走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和顺序:头尾原则、近原则、大小原则

第三单元婴儿期的学习

一、模仿学习,模仿是天生学习的能力

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

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第四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婴儿具有整合跨通道信息的知觉能力,最明显的形式是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

婴儿期是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干预和训练感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婴儿期

感知觉是最早发生的,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感知觉老年期最早退化)

深度知觉 六个多月开始 吉布森运用视觉悬崖研究深度知觉

婴儿的记忆:12个月之前,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2个月之后,表象和词语

第五单元婴儿期的言语发展

幼儿期是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3岁左右,掌握母语的全部发育,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掌握语法规则。

1一1.5岁,掌握第一批词汇,数量在50-60个词,掌握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1.5-2.5岁掌握母语基本语法关键期。

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句子简短、语速减慢、话语多重复。

第六单元婴儿期的个性的社会性发展

一、 婴儿的气质

(一)婴心气质类型

巴斯1.接活动特性划分:情绪型、活动型、冲动型、社交型

托马斯.切斯 按三种类型划分:

(1)容易抚养型

(2)抚养困难型:生活节律、生活规律性差,难以适应新环境,缺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性,负性情绪反应强烈

(3) 发展缓慢型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婴儿出现有选择地对人反应,对母亲更加偏爱,是在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1、自发性微笑:生来就有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2—4个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区分热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和面孔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情绪型、社会性刺激

四、婴儿自我的发展

1岁前后,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

2岁客体我(能从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

客体我 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

1.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

2.遇到困难,善于寻求社会支持

3.能够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

4.具有高自尊,自信程度较高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幼儿期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幼儿游戏 象征性游戏又称假装游戏.

童年期游戏 规则游戏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一)古典游戏理论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着眼于游戏与儿童人格和情绪发展的关系,他们认为游戏获得现实中不实现的愿望,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从而促进儿童人格和情绪的健康发展。

认知学派理论:游戏与儿童个认知发展的关系,强调游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游戏练习并巩固已习得的各种能力,游戏促进人知发展,游戏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第一阶段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

第二阶段平行游戏

第三阶段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

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

2、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3、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4、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发展较迅速

2、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区分童年期和幼儿后期)考点

童年期记忆策略:复诵、组织、系统化、巧妙加工

幼儿后期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

幼儿思维的两大特点:具体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自我中心现象:缺乏观点决择能力,不能从他人立场考虑对方的观点,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想法。

第三单元幼儿期的言语发展.

婴儿期认知能力迅速发展

幼儿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两个发展趋势:

(一)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二)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语用技能的发展:早期沟通的手势、听的语用技能、说的语用技能

第一逆反期(3—4岁)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

幼儿游戏社会性发展过程中“非社会游戏”包括“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童年期具体记忆的发展:复诵策略、组织策略、系统化策略、巧妙加工策略

(属于具体运算阶段)童年期儿童思维的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之间

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直观形象水平: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推理能力的发展:演泽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8-10岁期间

形成守恒概念推理方式分为:恒等性、可逆推理、两维互补推理。

第三单元:童年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罗腾伯格 延迟满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要求学会等待

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4—12岁儿童研究

(1)前道德阶段: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2) 他律道德阶段: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判断时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

(3) 受自己的主观价值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特点: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侧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区分)青春期道德认知:柯尔伯格—两难故事

受忽视的儿童:退缩、安静,有依赖或顺从性。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培养社交技能,交往策略,指导儿童改变影响同伴接纳的缺点,改善人气特点。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1、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6岁)相当于幼儿园期

2、单向帮助关系(6—9岁)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

3、双向帮助关系(9—12岁)三年级到六年级

4、亲密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初中

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父母对儿童的控制:父母控制(6岁以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后)

实际是幼儿园、小学、初中后三阶段

第五节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器

青春期第二个加速期

四、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

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

矛盾现象归纳: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和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4)成熟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常见错误答案:社会焦虑与社会需要

第二单元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形式运算阶段)少年期的短时记忆达到一生的最高峰(记忆广度)

各种不同材料的记忆十五六岁达到最高峰

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人格特征情绪特征)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外貌体征)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系列关于“我”的问题萦绕于心)

第一逆反期2—4岁,多在3岁左右

第二逆反期.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岁至15-11岁。反抗心理,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点:

1、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而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

2、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逆反期“长大感”,第二逆反期“成人感”。

两个逆反期不同点:

第一逆反期独立性是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

第二逆反期独立性是要求人格独立,社会地位平等。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三单元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概念的特点:抽象性日益增强,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结构更加分化。

自我排斥: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

自我贬抑:个体放弃自己立场、观点而极度屈从他人意志,心理上无法心安理得,以充满自卑的现象。

延缓偿付期:一种社会的延缓,心理的延缓,也称心理的延缓偿付期。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成的内在需要,社会也给予青年暂爱履行成人责任和义务的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

人生观: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道德认知:柯尔伯格—两难故事

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一:惩罚和服从取向,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

阶段二: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

阶段三:“好孩子”取向

阶段四:“好公民”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阶段五:社会契约取向

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取

常出现错误答案:维护生命取向

道德水平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易混淆的几个发展期

1.发展加速期

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从出生到幼儿期(3-6、7岁)。青春期(11、12-15、 16岁)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成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就是第二加速期。

2.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

婴儿期(0-3岁)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飞跃期。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春发育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3.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是2-4岁,多在3岁左右;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在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第四单元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整合水平是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

中年期人格的成熟性:内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趋向。“男女同化”人格认为“完美人格”

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第一单元老化的原因和老年心理变化观

老年期所丧失的内容: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生活价值。

毕生发展观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成熟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个人因素

第二单元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老年后,个体的认知活动,尤其是感知觉(最早退化)和记忆能力通常会发出一定程度旧退行性变化

老年期视觉减退:视觉敏锐度下降,视野缩小,聚焦能力减弱,暗适应所需时间延长。

老年期记忆衰退的特点:识记和回忆“姓代”最难

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信息提取困难,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老年期记忆减退的解释:

1.加工速度理论。加工速度减慢

2.工作记忆理论。容量变小

第三单元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