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博物馆(新民快评博物馆奇妙夜)(1)

图说:上海博物馆今夏首次开放夜场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邵宁/文

宁静的夜晚,与三四千年前的文物面对面是什么感觉?

昨晚,上海博物馆今夏首次开放夜场,我和数百位观众一起,经历了一场“博物馆奇妙夜”。大家都是冲着上周开幕的“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来的,海报上“宅兹中国”几个大字,带着神秘而精美的纹饰,穿越了三四千年,来到了我们面前。

这是一个“高不冷”的展览。从近4000年前的夏朝的网格纹鼎,到战国晚期的商鞅方升,青铜器、神兽、编钟、甲骨文、兽面纹,不一而足。200多组、300多件展品中,有不少称得上国宝级文物,展品规格之高可以说是近年来罕见。不过,整个展陈设计精心,动线流畅,配以准确的文字、生动的图表,把大量历史和文物知识融入了展览中。

比如,鼎、簋、鬲、尊、觥、爵,分别是什么器皿?又是在何种场合使用的?据《公羊传》记载:“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在大厅里,有一幅大图,一目了然: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食器上还有配卡通图案,生动形象:鼎上面分别画了肉、鱼,肉还分为牛肉、羊肉、猪肉、排骨、腊肉等;簋上画了米、面等,说明是盛主食的,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碳水化合物”,减肥人士敬而远之的。

青铜时代的设计,也让人惊讶,比如有一尊陈侯簋,上下两部分是完全对称的,盖子揭开,就是一个一模一样的深盘,一物两用,堪比现在的网红锅具设计。一件镶嵌绿松石铜虎,稚拙而生动,其造型和某国际大牌的动物造型胸针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最令我惊讶的是一组青铜面具,共3件,尺寸都很小。有两件正面的,高鼻深目,精雕细琢,头顶还有繁复的花纹。另一件是侧面的,风格完全不同,眼睛特别大,鼻子突出,半个嘴巴似笑非笑,线条简洁、夸张,颇有20世纪抽象艺术的味道。这样一个具有现代感的青铜面具,如果做成文创产品,应该会大卖。

这更证明了一点,无论古今,人的审美追求其实是相通的。

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博物馆里的那些文物、标本、展品都活了过来,发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深夜,当观众全部离去,不知道展厅里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你看,展厅一角的那组编钟,只要轻轻敲响它,是不是就能听到三千年前中华大地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