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阳光洒进和田金庚罗科曼康复医院二楼的运动治疗室,给这里增添了暖意。4月18日,来自和田市吐沙拉镇热万村的脑瘫患儿阿卜杜外力·阿卜力孜,正在医生的指导下缓慢地抬起下肢,一级一级地登上康复训练的阶梯。

  “迈开步子,大胆走,好的!”

  “这个孩子走康复训练阶梯时,一定要注意矫正他走路的姿势……”

36年坚守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跨越8000里的人间大爱系列报道之二)(1)

曹维宁医生帮助阿卜杜外力进行康复训练。 刘宏辉摄

36年坚守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跨越8000里的人间大爱系列报道之二)(2)

曹维宁医生叮嘱医护人员规范操作。刘宏辉摄

  正在查房的曹维宁医生,一边鼓励患儿康复训练,一边叮嘱医护人员规范操作。

  站在一旁的阿卜杜外力的母亲吾尔古丽·阿卜杜热合曼,目光专注地盯着康复训练中的儿子,眼里泛出了惊喜的泪花。

  阿卜杜外力今年9岁,患脑性瘫痪痉挛性双下肢瘫痪中度肌肉萎缩,来这里治疗已经15天了。吾尔古丽说,阿卜杜外力刚来时,因为肌肉萎缩造成下肢无力,每天都出现突然摔倒的情况,但近3天来,这种情况再没有发生过。

  走进和田金庚罗科曼康复医院的康复室,康复技师们正在一对一地给脑瘫患儿做着康复训练。按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泡脚治疗、蜡疗、高压氧舱等康复治疗室内,不同年龄段的脑瘫患儿正在接受治疗。

  目前,和田市、墨玉县、洛浦县三家金庚罗科曼康复医院的康复技师都已熟练掌握各种治疗手法,这得益于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开展的分批培训,更得益于像曹维宁这样的“银龄”医生在业务上的帮带培训。

  来了,就是一辈子的责任

  65岁的曹维宁,退休前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主任。2020年5月受朋友之约来到和田金庚罗科曼康复医院,负责业务运行和指导。

  说起他,在新疆康复医学领域是个数得着的人物。早在1998年,新疆康复医学会刚成立时,当时新疆只有十几位医生,曹维宁就位列其中。

  来到和田金庚罗科曼康复医院后,曹维宁首先抓业务的规范运行,悉心教医生如何规范写病历,如何根据患儿的病情确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在他耐心地帮带培训下,一年时间就带出了8名符合规范康复治疗标准的医生。

36年坚守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跨越8000里的人间大爱系列报道之二)(3)

曹维宁医生通过幼儿康复训练实际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操作培训。 刘宏辉摄

  “在医院工作就像种树,一旦来了,就是一辈子的责任。” 这是曹维宁常说的话。

  在他心里,一直有这样一种想法:既然来到了和田,来到了金庚罗科曼康复医院,就有责任尽自己的能力把更多的脑瘫患儿治好。这里的工作,就是接力棒,自己作为接棒人,要一棒接着一棒,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来培养这里的医生,治疗好这里的患者。

36年坚守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跨越8000里的人间大爱系列报道之二)(4)

对待每一名患儿,曹维宁医生总是充满耐心。 刘宏辉摄

  脑瘫康复工作需要耐心,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好效果。只要有好转的希望,就要尽力治疗。

  说起业务,曹维宁很健谈,滔滔不绝。说到自己,他反反复复就是那句话:“我觉得这都是我应该干的,没什么好说的。”

36年坚守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跨越8000里的人间大爱系列报道之二)(5)

在曹维宁医生指导下,现在医护人员的康复医疗水平逐步提升。 牟林摄

  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把脑瘫康复这项事业做下去,把宋兆普院长“能多救一个是一个”的目标落实好。

  我想为脑瘫患儿做点事

  “张奶奶,您来啦!我好想你!”

  “呦,阿卜杜拉,你又长高了!奶奶也想你!”

  5月3日下午,在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博斯坦库勒村,已经康复的脑瘫患儿阿卜杜拉·肉孜麦麦提看见张伟一行,立即飞奔过来,一头扑进张伟的怀里。张伟慈爱地抚摸着阿卜杜拉,端详着他,会心地一起笑着。

  今年76岁的张伟,退休前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医院工作。最早是妇产科医生,退休后自己开了15年诊所。2019年在朋友的动员下,她到喀什金庚康复医院工作,2021年11月根据内部协调,来到墨玉县金庚罗科曼康复医院工作。

36年坚守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跨越8000里的人间大爱系列报道之二)(6)

张伟前往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博斯坦库勒村,看望已经康复的脑瘫患儿阿卜杜拉·肉孜麦麦提。 牟林摄

36年坚守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跨越8000里的人间大爱系列报道之二)(7)

张伟前往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博斯坦库勒村,看望已经康复的脑瘫患儿阿卜杜拉·肉孜麦麦提。 牟林摄

36年坚守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跨越8000里的人间大爱系列报道之二)(8)

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博斯坦库勒村,张伟辅导已经康复的脑瘫患儿阿卜杜拉·肉孜麦麦提做功课。 牟林摄

  来到墨玉县金庚罗科曼康复医院后,张伟第一件事就是到病房去把正在住院的患儿看了个遍。看完后,她的心情无比沉重。她很想为这些孩子的康复做些什么,可自己作为一个妇科主治医师又能做些什么呢?

36年坚守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跨越8000里的人间大爱系列报道之二)(9)

在墨玉县金庚罗科曼康复医院,张伟围绕病例的规范对医生进行培训和指导。 牟林摄

36年坚守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跨越8000里的人间大爱系列报道之二)(10)

张伟带领医生开展日常的查房,在实践中开展业务培训。 牟林摄

36年坚守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跨越8000里的人间大爱系列报道之二)(11)

张伟在实践中对医护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牟林摄

  迷惑中,她在查看医院病房病历时发现,这些病历在语言表述和用词方面都不准确,病历书写和评估操作也不规范。病历不规范、不准确,怎么能精准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又怎么能够根据患儿的情况精准施治呢?

  想到了这一点,张伟就以此为突破口,对医生进行培训和指导,从而找到了自己在这里的“用武之处”。随后,她又与阿卜杜拉家结为“亲戚”,始终关注着阿卜杜拉康复后的成长。

  在张伟帮带的徒弟中,进步最快的要数阿瓦妮萨·阿卜杜哈力克了。阿瓦妮萨学的专业是临床医学,但在如何写病历,如何正确评估病情方面,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在张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阿瓦妮萨学会了怎样写病历,怎样准确评估病情,并根据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患儿的康复往往都需要很长的治疗时间,并且有些患儿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后并没有见到明显的效果。为此,有些家长不免产生焦虑和情绪失控。从前碰到这种情况,阿瓦妮萨往往都感到不知所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长闹情绪。在张老师的指教下,现在阿瓦妮萨已经会耐心地给家长做疏导工作了。

  “我愿意一直坚守在这里”

  4月21日下午,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孙英程从喀什来到了和田,对三家康复医院的业务工作巡查指导。2015年后的6年时间,他每年都要来新疆二到三次。2021年后,他干脆常住新疆,对和田的三家、喀什的一家金庚康复医院的业务巡回指导。

36年坚守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跨越8000里的人间大爱系列报道之二)(12)

正在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的孙英程。 牟林摄

  “如果康复技师手法不正确的话,孩子的康复就会比较慢。而且脑瘫患儿都需要长期的家庭康复,我不仅要给康复技师做指导,还要教会家长们一些基础的正确的康复手法。”孙英程说。

36年坚守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跨越8000里的人间大爱系列报道之二)(13)

孙英程对患儿家长开展康复培训。 牟林摄

  离家8000里,孙英程不孤单。不论在喀什,还是在和田,工作与生活给他留下的记忆都是愉快的。工作中,他能感受到当地的康复技师非常好学,经常围着他请教技法和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生活中,不论在哪家康复医院,孙英程都能感受到同事们的关心和关爱。节日和平常休息时,康复医院的同事们都会带他出去转转,品尝和田特色美食,感受当地风土人情。日子久了,他结交了不少朋友,比如艾则孜江、买合木提等等。

  36岁的孙英程家中有妻子和一个两岁的女儿,第二个孩子将在7月出生。受宋兆普院长的感染,他来到新疆工作。在他眼中,为了脑瘫患儿的康复事业,就算不能陪在家人的身边,也是值得的。

  孙英程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能够成为像宋兆普院长那样医术精湛的医生,能够像宋兆普院长那样满怀慈悲大爱,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为了救治更多的脑瘫患儿,我愿意一直坚守下去。”这一句,孙英程一改家乡的口音,说的是标准普通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