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唱腔的特征(梨园戏典型戏班谭概)(1)

梨园戏唱腔的特征(梨园戏典型戏班谭概)(2)

文/庄长江

一、“祥春”坤旦开先河

“祥春”七子班,原为永宁李某(名佚)为班主的三春班。清光绪廿八年(1902),李某病逝,翌年,班主娘梅花改嫁予石狮容卿村蔡培聪,将“三春”戏仔班带到蔡家,易名“祥春”,蔡培聪当然成为班主。从此,夫妻同心以经营戏班为业,嗣后再创“细祥春”、“大祥春”、“富金春”。

祥春班早期史迹无从查考,仅从民国9年(1920)起的概况介绍如下:

当时,泉南所有戏班都是男扮女旦。1920年,祥春班的第二期童伶已十六七岁,卖身期满了,即告散班。重新采买童伶再组新班的时候,蔡培聪突破男扮女旦的惯例,采买5岁女孩童谢秀琴为旦角,另有炮仔(许婆庄人)工生行、扑仔工丑行,还有二人,名佚。两年后,又采买一个叫月英的女孩童来插班,工小旦。延聘苏勾为开坊师傅,东埔头为“二水”师傅,刘书鉴为“三水”师傅。

1921年,祥春班以6岁的女童伶谢秀琴首开泉南梨园戏坤角登台之先河,一时传为新闻。琴仔旦,以女性特有的魅力,为男旦所难企及,独步泉南剧坛。人人争看琴仔旦,村村瞩目祥春班。祥春班以有女旦而闻名遐迩,琴仔旦以其扮相美貌而深受见赏,后来竟以琴仔旦登台另加戏金5元论价。祥春班演出业务充足,财源兴旺。促使其他戏班纷纷仿效,也竞相培养女旦,女伶相继崛起。

戏仔班一般一期为十至十二年。祥春班从1921年至1935年持续了15年之长。琴仔旦从6岁演到20岁时,失去了童伶风貌,观众嫌她“托破棚”(即身材过高),班主即宣告散班。

其时,高甲戏正处于鼎盛,蔡培聪为满足观众的欣赏口味与需求,另组高甲班社,名为“大祥春”。

梨园戏唱腔的特征(梨园戏典型戏班谭概)(3)

二、独树一帜“细祥春”

民国16年(1927),石狮容卿蔡培聪采买六个5岁至8岁的女孩童,创办小梨园女子班“细祥春”。这六个女童伶是:秀彩(7岁,工大旦)、蔡秀英(6岁,工小旦)、蔡秀莲(6岁,工小生)、蔡银柳(5岁,工丑)、蔡月里(8岁,工外)、梅仔(7岁,工末)。上列六人,除秀彩、梅仔卖身期限为12年,其余四人都为终身卖断的戏仔,所以易姓蔡氏。戏仔们都称班主“阿官”,这是奴婢对主人的尊称。

虽然小梨园有七色行当(生、旦、净、末、丑、贴、外),名为“七子班”,但不一定要配备七个脚色,只要有生、大旦、丑、贴(小旦)四大柱,再另加一个兼演外、末、净,即可开班。“细祥春”配备六个演员,即可敷演小梨园“十八棚头”剧目。

开坊师傅东埔头,童伶们称他“头师”。他按惯例教授五出戏的“戏头”,即《陈三·送哥嫂》、《朱弁·中状元·过西楼》、《吕蒙正·助衣·上绣楼》、《董永·头出》、《宋祁·祝寿》,还教授两个小出:《事久弄》、《春香闷》。从戏文到科、白、唱全由师傅口传身授,以戏教戏,一步到位。经四个月馆内教学,即开始出演,边演边学。一年后,另聘“二水”师傅王秋,教授《蒋世隆》、《韩国华》、《葛希谅》、《高文举》和《雪梅教子》。第三年更换“三水”师傅蔡维恭(蔡培聪收之为螟蛉)专授小出戏,如《小闷》、《大闷》、《宋祁·摇船·答诗》、《辕门斩子》等。第四年另聘名师刘书鉴,进行精雕细琢,还将前面三位师傅未教的戏文补教完整。

小梨园班,一般只延聘“三水”师傅传授戏文,蔡培聪却破例聘请“四水”师傅,让戏仔们完整掌握“十八棚头”,表演技巧更臻精妙。

细祥春,满台女童星:大旦秀彩,体态苗条,秀色可餐,双目含情脉脉,尤以“落科”令观众心醉;小生秀莲,风度翩翩,唱念抑扬顿挫,善演纱帽生如朱弁、高文举;小旦秀英,娇小玲珑,神彩流丽,善演益春、连理、织女;丑脚银柳,动作灵活,特别诙谐;外、末月里、梅仔虽非主角,也堪胜任本行角色。

细祥春,泉南独树一帜的女子班,各乡各村争相一睹新奇,戏迷编了顺口溜:“三天无火熏,也要看细祥春”。因之业务红红火火,演出场次逐年剧增,每年要演二百五十天以上,给班主赢得了巨大财富。童星们终年劳累奔波,不但分毫未得,而且要身受种种酷刑,过着苦难的日子。今已八三高龄的蔡秀英说:“戏仔吃无打骂有,三餐饮稀得能照人影的糜,第一碗还有几颗饭粒,第二碗只有米汤,一片温鱼脯,几个戏仔共沾,还得剩下一小片。”至于身受的皮肉之苦,蔡秀英说:“一天要挨三次打,步行半途停下来打,晡戏演完打,夜戏演完还要挨打。”有一次她演出《宋祁·摇船》扮演船婆,未能表演出船儿在江中晃动的身段,被师傅剥落脚上的一个指甲,鲜血淋漓,痛入骨髓,是一位好心的乐人给上敷上旱烟丝止血。再如班里那个外行(老生)演员月里,学戏灵气不足,最常被师傅施以酷刑,她实在受刑难耐,常对戏班姐妹怨叹:“我是终身卖断的戏仔,哪有出头的日子,这样下去,生不如死!”第四年(1929)她才11岁呢,由安海步行过五里桥时,便跳海自尽,尸体任海水漂流而去。

1935—1936年,细祥春班曾一度改演歌仔戏,聘请台湾歌仔戏艺人矮仔宝教授《英台山伯》、《孟姜女》、《珍珠衣》三个剧目。

1937年,还原演出小梨园戏。

1939年,秀彩、梅仔卖身期满,离开戏班。(秀彩结婚后,为“小兴源”打城戏班聘用)“细祥春”只剩终身卖断的蔡秀莲、蔡银柳两人,(蔡秀英已调到“大祥春”高甲戏班)已无法进行演出。蔡培聪再创“富金春”小梨园班。此时蔡培聪年老多病,雇用郭宁操理班务。“富金春”开班四个月后即行演出,抽调演员补充“细祥春”阵容,实际上,两班演员混用。1948年,蔡培聪因病逝世后,“富金春”与“细祥春”合而为一,名曰:“富金春”。“细祥春”从此销声匿迹。

梨园戏唱腔的特征(梨园戏典型戏班谭概)(4)

三、“下南”班头推“玉兴”

清中叶,晋江安海可慕村许氏创办,世代传承。约于嘉庆五年(1800)、传至许都头(他在晋江县衙当过捕快都头),他将戏班迁入泉州城内,扩展为大玉兴、新玉兴、三玉兴、四玉兴,时称“玉兴四大班”;并制定各种班规、定例,成为当时“下南”老戏班的班首。约于道光三十年(1850),许都头逝世后,四个戏班由他的儿子许炎、许猪分别掌管;至光绪末期,四个戏班走向衰微;民国九年(1920),由于班主不善经营,将班底典卖他人,但仍沿用玉兴班名。几年后,许氏后裔又将戏班赎回,直至1949年,最后掌管戏班的名叫许谋才。

玉兴班早期最为知名的演员有亚生、兰旦;中期有著名小生黄家建,后成“下南”名师,丑脚林丘仁、许极、许炮,净行姚平、张拓、姚望铭,外行蔡康珍、杨洗等皆出其门下①。

四、“上路”魁首称“庆发”

民国29年(1940),晋江新店人李差与李茗钳合资组建庆发班。庆发班荟集“上路”诸行名伶:

陈德碗——生于1882年。15岁入科“三和顺”,师从曾洽、李岁,工生行;22岁又拜泉发班李泉水为师,兼工外行;30岁以后,师事荣发班著名小生翁极达9年之长,得其真传,表演大有长进,修炼出好几出拿手戏,如《苏秦·提灯·拦路》、《王十朋·十朋猜》、《蔡伯喈·认真容》、《尹行义·花架下》、《苏英·围棋》等,以表演细致、深刻刻画人物心理矛盾而负盛名。彼时,翁极年老,积劳成疾,多由德碗登台。其演技扮相宛然翁极,翁极逝后,观众誉之“翁极再世”。他于1940年到庆发班时年近六十,演技已臻炉火纯青,登台依然英姿焕发,激情如炽。

何淑敏——1918年生于梨园世家。其父受聘于厦门永发“上路”班为师傅、淑敏7岁(1924)即为该班“七角围”优童,工大旦,开“上路老戏”坤角之先河。六年后,曾转学小梨园,拜邱爱生(海澄人)为师,一年后再还原演出“上路”戏文。14岁后,蜚声鹭岛。18岁随厦门永发班到泉南城乡流动演出,以其歌喉清越、声遏行云,唱功清丽悠远、沁人心脾,及演技之精湛,声名大振,“敏仔旦”美名传遍泉南城乡。她擅演的剧目有《苏秦》的周氏、《蔡伯暗》的赵真女、《刘文龙》的萧氏、《王魁》的谢桂英、《王十朋》的钱玉莲等大旦唱工戏。1938年5月,厦门沦陷,永发班即在泉南星散。敏仔旦先为“三庆发”延聘,推为头牌演员。1940年,庆发班新起,以重金聘她领衔主演,以其明星效应与艺术魅力,还有她极好的“观众缘”,为庆发班争得大量的演出场次。

李茗钳——净、外、丑、末皆精,是个粗角全才演员,也能反串小生、老旦、女丑,同行誉称他“戏斗笼”、“戏虎”。他的本行为净、外,擅演《程鹏举》的张万户、《朱买臣》的张公、《苏英》的梅伦、《刘文龙》的李干、《朱寿昌》的李推等。茗钳做工注重人物的性格化,讲究气势与神韵,动作十分洗炼,达到画龙点睛、意蕴深远的境界;还有他嗓音浑厚、行腔平质、吐字清晰、字字入耳,使人听清、听懂。他塑造的众多人物,皆栩栩如生,一人一面,无雷同之嫌。

李小戆——原是南音弦友,后人“上路”戏班,工丑行。他的丑角艺术,自成一格,不卖弄技巧,而是结合剧情,从人物性格出发,每一身段,每一表情,都极为传神。他丑角艺术的魅力,在于让观众看过戏之后,回味无穷。他擅演《蔡伯喈·做功德》的长老、《朱寿昌·卖饼》的魏孝、《姜孟道·卜卦》的卜卦先生、《王魁·捉王·对理》的小鬼,大多为小人物。

李清河——生于1898年,晋江青阳人。6岁卖予小梨园泉成班学戏。16岁转学“上路老戏”,工贴旦(老旦一类人物归属贴旦应工)。他善演“上路”的“三母”,即寿昌母(刘氏)、十朋母(张氏)、孟道母(侯氏)这三个性格迥异、身份不同的老年妇女。他在《朱寿昌·灵恩亭》(又名“跋柴”)中扮演的刘氏,表演朴实细致,形象逼真感人;他在《王十朋·十朋猜》中扮演的张氏,把人物的思想脉络表现得层次分明,深刻地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感情;他在《姜孟道·责孟道》中扮演的侯氏,则在念白的技巧上下功夫,从语气、语调、发音、叫字、气口以及抑扬顿挫的节奏,使念白具有音乐感,准确地表现了孟道母气概不凡的刚正性格形象。其他属贴旦应工的中青年妇女,如《蔡伯喈》中的牛小姐、《尹行义》中的颜如玉、《苏英》中的李夫人等,他也演得颇为成功。

许书美——生于1921年,晋江安海人。9岁学戏,工大旦。书美虽为男儿,能化刚为柔,曲尽闺阁女儿之态,婀娜多姿,意态妖媚,眉目传情,动合自然,观众誉称“米糕旦”。他擅演《尹行义》的李寒冰、《刘文龙》的萧氏、《朱买臣》的赵小娘、《王十朋》的钱玉莲等等。

苏鸥——1946年,许书美以一两黄金之价收买的13岁女优童,延请何淑敏为师,随班教习培训。她先学《管甫送》、《小闷》两个小出,即登台演出;后再学《桃花搭渡》、《打花鼓》;许书美亲授予她几出小旦、二旦戏,如《花架下》的婢女春喜、《刘文龙·放马走》的明辉公主。苏鸥天性颖悟,学戏神速,歌喉清婉,念白流利,扮相秀丽,令观者交口赞美。未出一年,嫩蕊初苞,成为庆发班小旦、二旦的新秀人才。

此外,先后还有程也成(原厦门永发班男旦,也反串小生)、洪仔谅(小生)、洪目滑(末)、瓶仔(外)、茉莉(丑)、消来(丑)也各有一技之长,能胜任本行应工的角色。

庆发班名角荟萃,为上世纪40年代“上路”戏班魁首。

梨园戏唱腔的特征(梨园戏典型戏班谭概)(5)

五、名角荟萃“三泉春”

大梨园“下南老戏”三泉春班,是石狮戏装作坊老板庄垂含(青阳人)于1939年组成的。庄垂含有一定经济实力,为人随和热情,与很多搬戏人交往甚密,待如上宾。他组班的时候,凡被邀请的名角,无一不慨然应允,因此,演员阵容甚然可观。演员有生、净、外、丑全才演员侃玉,有名旦叶恢景(艺名“九指旦”)、有名末、名丑许志仁与番仔深,还有名净姚望铭,名生林树盘等,后来又有搏仔(男旦)和苏乌水(女旦),另有两个女旦作配角。如此强大的演员阵容,在“下南”戏班中实属少见。虽然当时梨园戏已处于式微状态,然“三泉春”由于名角荟萃,演出质量不同凡响,还是争得戏曲市场一席之地。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该班台柱演员侃玉,据说自“下南”名小生“鳖仔笋”(和兴班演员)逝后,蜚声晋南剧坛的“下南”小生首推侃玉一人。他不但生角演得好,而且净、外、丑皆精。据曾与他同班的名旦苏乌水说:“侃玉的唱、做、念都好,演甚么人物都形神毕肖。他在《刘大本》中扮演包拯②,堪称一绝,梨园戏后人无能出其右者;在《章道成》中扮演周泰,以丑行应工,独树一格;至于他演小生本行角色,如范睢、百里奚、周德武、苏秦、郑元和等,更是妙不可言!于今事隔六十多年了,他的舞台形象仍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可惜他染上吸毒恶习,中年即逝。他死后,戏班损失很大,观众说‘三条根’(即“三泉春”谐音)断了一条。”

1942年,庄垂含收了12岁的女童伶苏乌水随班边学边演。老一辈演员如九指旦、姚望铭等对她悉心培养,乌水天资聪颖,学戏很快,不久便登台演出。她十四五岁时(1944-1945),侃玉死后,“三泉春”业务下滑,班主延聘女扮男丑的林玉花(消花)来与乌水搭挡演出《试雷》、《唐二别妻》、《管甫送》等丑旦小出戏,别开生面,戏班转衰为盛。苏乌水崭露头角,声名鹊起,从此大红大紫,戏班业务鼎盛。班主说乌水“好脚迹位”,对她宠爱有加,百般奉承,不但戏份钱破格提升,而且雇轿让她坐,每天还给她一个猪舌头吃,(乌水不敢吃海鲜)让她享受特殊待遇。乌水的祖母与父亲去世全由庄垂含出钱为料理殡葬事宜。

1947年以后,由于两个女演员被社会恶势力所逼,离开三泉春戏班,接着又有主力演员相继被他班以重金挖走,“三泉春”遂告解体。


注释:

①当时戏班配备七个演员分扮七色行当,净扮刘大本,故包拯由生行扮演;包拯虽由生行扮演,但以净行表演工架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要勾包拯的特定面谱。

②《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55页。

梨园戏唱腔的特征(梨园戏典型戏班谭概)(6)

梨园戏唱腔的特征(梨园戏典型戏班谭概)(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