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天道》是由豆豆的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而成,豆豆的红尘三部曲,除了《遥远的救世主》还有《背叛》《天幕红尘》。讲述了精英阶层和普通人的差距,仅仅是处理问题的机制和方法不一样,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层次的智慧。

其实做人做事都有层次,只不过世人反对三教九流,喜欢尊卑有序,以及不倡导谈人家功过是非,也许智慧没有层次,但是有智慧的人却层次分明。

处理事务的四象限法,就是把所有的事物都分为四大类,紧急和重要程度,有紧急且重要的事情,有紧急不重要的,还有不紧急但重要的,还有不紧急不重要的。

我们要按照次序解决,先后依次解决,先解决紧急且重要的,然后依次解决(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为在特定立场下的主要和次要,也是变化而变化,)核心就是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主要矛盾之后,一定要转变观念,一站到底。

天道思维看破事物的本质:天道智慧就在内心深处(1)

一切唯心造,般若观照,涅槃重生的是智慧,是解脱和自在。

佛也好,如来也罢,都是心中的相,如来如去,起心动念间要正心正念,而不是被带跑偏(两层意思,不要被真相带跑偏,不要被假象带跑偏,真相假象都是相,明心见性,即见因果的背后,是因果,是造化,更是我们自己心中想,很多东西说出来就没意思了,而且语言和文字承载爱的力量实在有限。

其实无论道法还是佛法,都让我们快速入定,能够让我们看清烟火里的尘埃,能够看清事实背后的真相,哪个行业后面,都有一个有形和无形的手。

解脱和自在是修行人的最高境界,是人的最高追求,很多人不明白海子为什么自杀,为什么有人出家,立场不一样,追求不一样,当你具备条件,我们也不会追求这庸俗的生活,和不堪的灵魂,因为太low了。

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间,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人心的智慧是心内具足的,莫向外求,向心内求,能不能获得文化认同和心灵归属,都是我们这颗心决定的。

天道思维看破事物的本质:天道智慧就在内心深处(2)

《天道》智慧就在内心深处,智慧产生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

古希腊哲学讲,追求智慧的人创造的学问就是哲学,哲学并不阳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每个人都在践行哲学,无论是生存哲学还是自然哲学,社会哲学还是人文精神。

智慧从古至今都是稀缺的,没有人能够独占这一部分资源,而且好巧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通常有智慧的人都不能贪图荣华富贵,人间真情。

因为智慧这个东西和聪明不同,活明白,活通透就必须放下自己自私的执念和偏执,放下对道的法执,以及放下作为人的本能和欲望。

能让智慧蒙尘的一定是自己的私心杂念,一定是声色犬马和纸醉金迷,毫无疑问,红尘嚣嚣,红尘滚滚,越到世俗的泥潭时间越久,启迪智慧的难度越大,因为不想离开这花花世界,放不下这花花公子的体面。

天道思维看破事物的本质:天道智慧就在内心深处(3)

第一层次:天国境界

天国的女儿属于天国,天国境界不是人,是道,是觉悟,是智慧。

很多人不明白芮小丹为什么要和四个歹徒搏斗,为什么炸断双腿后不选择活着,为什么不和丁元英守着残躯度过余生。

实际上芮小丹不想浪费公共资源的背后,是对于自己生命价值的判断,无论是死后的抚恤还是残后的国家负担,她都不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过一生。

天国境界又是道德境界(没有边际的道德),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较高的一种精神追求,实际上已经出离一个普通人的认知范畴,属于神的一部分能力,人是残缺的,残缺是一种美,如果还有通天之道,那么一定是走向完美。事实上芮小丹做到了。

天道思维看破事物的本质:天道智慧就在内心深处(4)

第二层次:道德境界(有边际的道德境界)

无论丁元英如何坏,如何杀富济贫,如何私募基金,都没有错,在商业角度来说,金融家都是这样的手段来操盘经济。

无论是期货还是证券,都属于合法化的博彩,和赌博不一样的是,每个人都不缺钱,赌场都是缺钱的人来赌大运,证券交易,就是缺钱的人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跑马圈地,做资本的原始积累。

丁元英不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只不过商场“讲”成王败寇,讲利益,讲得失的地方,老实人没有做生意的,做生意没有一个老实人。

丁元英并不是不讲武德,而是该讲的时候讲,不该讲的时候不讲,讲道理不如分利益,分利益不如分均利益,要相对公平公正公开。

丁元英有良知和底线,化缘也好,投机也好,他懂刹车,他知道度,所以他也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扶贫不是丁元英搞的形象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给王庙村找到一个方法,改善落后面貌。

天道思维看破事物的本质:天道智慧就在内心深处(5)

第三层次:功利境界

每个人都是功利的,因为这是一个世俗的东西,需要衣食住行,需要“柴米油盐”需要养家糊口,需要生存,需要发展,很需要功利。

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毫无疑问,无论是物质供应还是精神供应,都需要我们自己努力争取,天上不会掉馅饼,同样没有随随便便得来的幸福。

功利境界的三个层次,利己、利它、利众生。

很多东西并不矛盾,并不是我多你少,要懂得分蛋糕,还要懂把蛋糕做大,我们要和别人合作,共赢的目的只有一个,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这个社会和时代需要功利主义,需要野心,也需要焦虑,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人性,懒、贪痴、嗔、慢、疑,因为有人,所以社会为人服务,同样人也构成这个庞大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智慧,都围绕四个问题进行讨论,那就是物质世界的协调,精神世界的协调,自我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协调,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协调。

我们要想有智慧的生活,就必须实事求是,如实观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很多东西要创造条件,要改变事物本身必须要了解事物变化的前世今生和前因后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对于我们既不聪慧,也不非凡,还在为面包、名利、生活琐事而苦恼的平庸之辈,如何通过不断的努力,如何修道才能达到这种超凡的思想意识境界呢?

不妨借助古圣人留给我们的经典中进行参悟。

《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便告诉了我们万事万物的根本法则。

这也是人类思考最本源的三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where),最终追寻的是什么(what),如何才是正确的方法(h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