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以“九方皋”为题材的创作就有七幅之多。

这一题材取典于《列子·说符》,

春秋时期,九方皋被伯乐推荐为自己的接班人,

并为秦穆公寻得千里马。

徐悲鸿画马的经历(画马的徐悲鸿与)(1)

《奔马》

据此推断,“九方皋”题材的创作在徐悲鸿、“伯乐”和“千里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系列也对徐悲鸿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均有特殊意义。

1916年,徐悲鸿在多位贵人相助下赴日考察美术,

其中包括了资助他的姬觉弥与赏识他的康有为。

在他早年间遇到的贵人中,

还有一位被徐悲鸿评价为“极为契合”的廉南湖。

徐悲鸿画马的经历(画马的徐悲鸿与)(2)

《九方皋》

而这位南湖先生,正是与徐悲鸿“九方皋”题材概念的提出密切相关之人。

1919年,徐悲鸿在赴法临行前,已经在上海等地名声大噪,曾为被段祺瑞政府升任淞沪护军使的卢永祥画马,并由廉泉作题。在题诗中有“不知谁是九方皋”一句,这正是徐悲鸿后来“九方皋”题材概念的由来。

“三千弱水传名迹,少日飞腾也自豪。

帐外雪花大如掌,不知谁是九方皋。

——《徐悲鸿为卢使君画马》四首其三”

在留法学习期间,徐悲鸿的生活仍然困顿不已,只能为他人画像赚取酬劳。

徐悲鸿画马的经历(画马的徐悲鸿与)(3)

《徐悲鸿自画像》

1925年,徐悲鸿经朋友介绍结识了当时在新加坡经商的黄曼士,又在黄曼士的介绍下为富商画像,所得重金解了燃眉之急。

1927年再次陷入困境的徐悲鸿又一次来到新加坡筹措资金。为了表示对黄曼士的感激之情,徐悲鸿创作了《伯乐》一图,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张徐悲鸿所作与“相马”题材相关的作品。

徐悲鸿画马的经历(画马的徐悲鸿与)(4)

《伯乐》

与后来的“九方皋”题材相比,《伯乐》画面构图、用笔均较为简单,绘一马面向伯乐,其身后的马夫形象则见于后来的《九方皋》。此作是后来“九方皋”题材的雏形,虽尚未成熟,但仍表达了徐悲鸿对于黄曼士“伯乐之赏”由衷的感激之情。

然而,徐悲鸿回国后的生活依旧拮据。1928年1月,在李石曾和吴稚晖的引荐下,徐悲鸿又有了为当时国民党其他元老画像的机会。

也正在此时,徐悲鸿创作了第一张《九方皋相马图》,送给李石曾。此图奠定了徐悲鸿后来创作“九方皋”题材的基本格局。一方面是为了感谢李石曾,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的才学能够为人所识、为人所用。此后,徐悲鸿画了多张《九方皋》图,以抒己意。

徐悲鸿画马的经历(画马的徐悲鸿与)(5)

1928年9月,徐悲鸿接到了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的聘书,在离开福州前,他为友人陈子奋创作了《伯乐相马图》,这幅画作是1927 年为黄曼士所作《伯乐图》的镜像处理,只是将人物的动作、站位和表情以及马腿略作了调整,伯乐身旁的那个马夫形象更是同出一人。

徐悲鸿画马的经历(画马的徐悲鸿与)(6)

《伯乐相马图》

这说明徐悲鸿曾经多次画《伯乐》或《九方皋》,虽然均是和相马相关的题材,但从图式上来看,二者还是有区别的,特别是两种题材的赠送对象不同。一个较合理的推断就是:徐悲鸿在将自己视作相马高手伯乐的同时,也希望自己是为高层伯乐所赏识的九方皋。

1928年11月15日徐悲鸿正式接任院长一职。而当时聘任他来任教的正是李石曾。此时徐悲鸿这匹“千里马”遇到了真正的“伯乐”。只可惜好景不长,三个月后,徐悲鸿因艺术学院风潮,被迫辞职南归。

徐悲鸿画马的经历(画马的徐悲鸿与)(7)

《九方皋》

虽然,徐悲鸿匆匆结束了他的首任院长生涯,但在这期间,徐悲鸿与相识于1916年的廉南湖往来密切。

后来徐悲鸿又为廉南湖做了《南湖先生画像》《嘶风图》、第七稿《九方皋》图等多幅作品,可见他们之间不仅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更是兴趣相投的至交好友。

徐悲鸿画马的经历(画马的徐悲鸿与)(8)

《嘶风图》

通过对徐悲鸿早年交游故实的考订和梳理,我们基本了解了“九方皋”——这一对于其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均具有特殊意义的绘画题材概念的由来及产生的时代背景。也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映照与情感抒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