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菜市口出现了令人深思的一幕。

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围观的百姓却欢呼雀跃,争相给刽子手打赏,甚至还有不少人怀里揣着馒头,等着蘸血而食。

最后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道出了真相。

那么戊戌变法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百姓对谭嗣同等人如此“憎恶”?鲁迅后来又说出了怎样的话,被人们认为道出了其中“真味”呢?

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1)

失败的变法与麻木的国人

提到清末的变法图强就永远不能绕开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而这场变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甲午中日战争。

在那场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后,国人骤然间处于高压之中,纷纷意识到了变法才是唯一的出路。

于是当时的清政府逐渐分出了两大派系,守旧派以及维新派。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维新派,坚定地站在光绪帝这一边,并在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下,维新变法的范围也逐步扩大,运动规模日益增长。

可就在康有为等人认为局面一片欣欣向荣的时候,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却站了出来,直接叫停了维新变法,逮捕了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2)

原因无他,当时的维新变法已经损害到了慈禧太后等人的切身利益。

其实早在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之前,康有为等人就察觉到了端倪,因此康有为与梁启超提前逃到了日本。

在离开前,梁启超也试图说服谭嗣同等人与他一同离开,然而,谭嗣同在得知这件事后,直接拒绝了梁启超的提议。

面对危险,谭嗣同直接表示,

“各国的变法,无不是经过流血牺牲而成功的,而在中国从没听说过有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的。如果是这样,我谭嗣同愿意做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1898年9月24日,杨锐、林旭被捕,刘光第投案自首,杨深秀在闻喜会馆住处被捕,次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3)

被逮捕后,面对保守派的威逼利诱,戊戌六君子泰然自若。

林旭自始至终神色全无变化,杨深秀在狱中写下了“缧绁到头真不怨,未知谁复请长缨”。

刘光弟更是到行刑时都不认输,打死都不肯跪下。

可以说这些人都是甘于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杰,然而就在他们行刑的那一天,百姓的冷漠与他们的热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心寒。

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被带到了北京菜市口,清政府要当着百姓的面杀这6个人的头,以儆效尤。

这原本是极悲壮的事,可现场非但不肃穆,反而非常喧闹。

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4)

有的人对着戊戌六君子指指点点,有的人直接朝着刽子手砸钱,让他们快点行刑,更有甚者早早地就准备了吃这6个人的“人血馒头”……

伴随着人群的一阵欢呼,戊戌六君子就此殒命。

这冷酷的一幕仿佛与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印证,

“先觉的人,历来都是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

谭嗣同等人之所以无畏于流血牺牲,就是希望能够以自己的鲜血唤醒麻木的国人。

可事实证明,他们的行动在当时是失败的,那么这份失败究竟源自于哪些错误呢?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之所以会失败,谭嗣同等人之所以没能够唤醒民智就草草收场,主要是由于4方面的原因。

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5)

第一,康有为等人选错了人,光绪皇帝虽有变法之心,但无变法之能。

相对于慈禧太后来说,光绪皇帝无疑更支持康有为等人的变法决定。

可是他空有变法之心却没有相应的政治经验,对于政治的残酷性也不够了解,这才最终酿成了悲剧。

在维新变法开始之前,光绪皇帝没有培养起一个热衷变法的政治团队,反而是以圣旨和上谕的形式命令各级官员进行变法。

这些官员又大多隶属于慈禧那边的守旧派,变法的推行过程中自然是层层阻力,无法实行。

除此之外,光绪皇帝虽然想效仿日本明治天皇进行维新变法,可他却不像日本明治天皇那样,牢牢掌握着政治权利。

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6)

也正因如此,他的统治根本就不稳固,变法刚开始还好,一旦牵扯到守旧派的切实利益,直接就会宣告破产。

所以戊戌变法最终才会以失败而告终,康梁二人被迫逃跑,戊戌六君子惨遭杀害,光绪皇帝被监禁,慈禧继续垂帘听政。

第二,维新派过于急躁,在变法过程中失了分寸,脱离实际。

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期间,清政府针对戊戌变法累计下达了100多道诏令,平均起来甚至一天超过一道。

由此可见,当时的维新派有多么的急躁。

这也间接揭露了当时戊戌变法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性,虽然说王安石也说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表明变法就需要果断意志,但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维新派一味地横冲直撞,很明显是行不通的。

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7)

更不用说,在新政府颁布的那100多道诏令中,有很多都脱离了现实。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多有弊端。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后来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行刑的时候,普通百姓非但不悲痛,反而还拍手称道了。

在当时那文盲率高达99%以上的情况下,普通人根本就不知道戊戌变法的意义所在,很多人觉得他们在瞎胡闹。

第三,当时的维新派对于国际时局不了解,险些丧权于国外。

当时的光绪皇帝,听从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的话,甚至准备将甲午战争时期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请过来当顾问,并且对他委以大权。

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8)

他们甚至还想顺应日本提议的日建立一个“中日英美大合邦”,把国内亦应重要事务都交给外国人来处理。

这种程度的改革在当时已经偏离了正轨,就连比较开明的洋务派老臣都明确表示反对。

所以最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时候,大多数人才会表示支持,在大家看来,戊戌变法已经脱离实际了。

第四,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拒绝了很多有志改革的“能臣”。

在当时的清政府,想要改革的并不仅仅只有康梁等人,甚至还有一些有名的清政府能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当初是写了入会申请的,顺带着还让自己的家庭送来了2000两文银,充当入会费。

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9)

可是康有为非但瞧不上李鸿章,还派人把李鸿章的家丁轰了出去。

康有为等人的做法已经很不妥了,光绪皇帝干起事来同样也是不考虑后果的

为了表明自己重视维新派,他直接将4个维新派成员连升三级提拔到了正三品,然后又革去了6个老臣的职位,致使维新变法根本无法推行。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如果没有做这些“不智决定”,戊戌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甲午战争之后、戊戌变法之前这三年里,变法实际上就已经在进行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戊戌变法的其它可能

早在甲午战争后期,光绪皇帝的叔叔恭亲王,就有了变法的趋向。

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10)

一方面他充当着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权力之争的润滑剂,另外一方面他又积极主张展开变法,为改良派的逐渐发展奠定了基础。

像戊戌变法正式开始之前,康有为等人的折子之所以能够递到光绪皇帝的面前,与恭亲王等人的默许是分不开的。

如果他能留下来帮扶,戊戌变法坚持的时间可能会长一点,可惜变法之前他就去世了。

恭亲王虽然去世,但是依旧给光绪皇帝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就是4名肱股之臣的人选。

这4人分别是李鸿章、张之洞、荣禄和裕禄。

这4人都很有能力,也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如果光绪皇帝能启用这4人,完全可以左右当时的局势。

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11)

先说李鸿章,作为四朝元老,李鸿章深受慈禧太后倚重,虽然多为世人所谤,但是他的威望和影响力还是毋庸置疑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他虽然没了兵权,但是仍旧有大量淮军余部,更难得的是,李鸿章同样有着改革之心,光绪完全可以将他争取过来。

再说张之洞,在李鸿章闲居过后,张之洞就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地方洋务派领袖,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

而且这个人还很有学问,就连慈禧太后对他都很宽容,如果能把他拉拢过来,光绪在对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时,会更有优势。

至于剩下的荣禄和裕禄,则都是满族人,前者是慈禧太后的铁杆。

不仅精于谋略而且老成持重,完全可以充当光绪与慈禧之间的“关系润滑剂”。

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12)

至于后者则是精明能干,有着丰富的地方事务处理经验,对于维新变法的推行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综合来说,恭亲王向光绪皇帝举荐的这四个人很有能力,再加上丰富的政治经验与老谋深算的手段,能够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带来巨大益处。

然而光绪皇帝却始终都不愿意接纳他们,这才最终把维新变法闹成了个笑话。

在光绪皇帝不肯倚重这批能臣,一意孤行将希望压在同样没有经验的康有为等人身上的时候,戊戌变法就已经注定要失败了。

即使袁世凯不告密倒戈,当时康有为等人也注定是无法成功的,想单单凭借袁世凯的几千新军改天换地,这是不切实际的。

或许袁世凯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倒向慈禧太后的保守派阵营。

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13)

从统治阶级来看,戊戌变法非但没能获得主流官员们的认可,反而还因为改革操之过急把当时的清政府闹得一片混乱,损害了守旧派的利益,最终遭到了残酷镇压。

从普通百姓的角度看,在当时那民智未开的情况下,维新派自然很难获得百姓的认可。

戊戌六君子被杀害的时候,普通百姓在旁边拍手称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戊戌变法太仓促,康有为等人当时在政治上不够成熟,这都是客观事实,那么是不是说戊戌变法毫无意义,谭嗣同等人的血白流了呢?

倒也并非如此,戊戌变法作为一次大胆的尝试,对后世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而谭嗣同等人为革命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也被继承了下来。

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的意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以及为后来的五四运动打好了基础。

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14)

谭嗣同等人为革命甘于献出生命的精神,还是惊醒了一些有报国之志的年轻人的。

他们逐步意识到当时的局面,倘若不改革就没有活路,所以国内掀起了一波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人们争相留学学习,最终带回了很多西方先进学说,让国内的氛围愈发活跃。

除了那些年轻人外,慈禧太后也受到了戊戌变法的影响。

后来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太后下令执行新政,办新军、建学堂、改革法制,派人去西方考察。

实际上走的就是当初维新变法的例子,甚至有些政策还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戊戌六君子遇害(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15)

另外,戊戌变法的失败还给五四运动的成功埋下了伏笔,正是因为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国内知识分子越发愤恨清政府,最后这些人才会完成从维新到革命的转变。

再加上戊戌变法推动了办学热,这些为五四运动的诞生孕育了生存土壤。

因此,戊戌变法是有进步意义的,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血也没有白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正是他们以及无数革命者前赴后继的付出,我们才能饱览如今的锦绣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