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有些人死了,只是他们的肉体化为腐朽,回归自然,可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灵魂都深刻地影响着后人,真正地做到了永垂不朽。
比如那位向往成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王小波。国内大多数人知道王小波大概是因为他写给妻子的情书吧。在《爱你就像爱生命》里,他把对李银河的爱直白地坦露了出来,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了,享年45岁。
突发疾病去世,死状凄惨1997年4月11日凌晨,王小波在他的小屋中离世了。
据邻居回忆,半夜时曾听到几声惨叫,不过并没有出门查看,之后派出所的人破门而入,只看到墙上留有血迹,还有深深的抓痕。而王小波的嘴巴里有不少墙灰。
可以想象到他在死前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之后经过解剖得出死因是心脏病发作,王小波的二姐知道后十分悲恸,其实在这之前没多久,姐弟俩还一起生活了半个多月,无话不谈,转眼就天人两隔了,而且死前如此痛苦,想到邻居听到了声音却没有人送他去医院,更是难过。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亲人间的不舍与思念,会让人感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有人说,人会经历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肉体的死亡,这宣告着个体意识的消失,是生理上的腐烂,化作无机物融入大自然;第二次是葬礼,意味着在朋友圈亲友圈里,这个个体关系的断裂,他们会将此人从未来中剔除出去,构造一个全新的的未来;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仍然记得他的人的消失,这世上再没有人会想起他,这个个体就如同没有来到这个世界,所有关于他的一切,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从此烟消云散,不复存在。
艰辛的文学之路
1952年,在全家被划为"阶级异己分子"的背景下,宋华为她刚出生的孩子起名为"小波",寓意着"大浪化小波",希望一生平平安安,没有大风大浪,可惜这个孩子的人生并没有如他母亲所期望的那样平安顺遂。
王小波在全家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男孩排行老二,看过王小波作品的读者都知道里面总有一个名叫"王二"的主人公,或许这些"王二"的故事都是以王小波本人为原型的。
他是个自由创作者,只写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他以非主流的身份超越了主流,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
当时用词大胆的他,就算写出了"大团的蒲公英飘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那柔软的针一样的光"这种对灯光的描写如此美好的句子,在出版的道路上也并不是一路顺风。
王小波的小说写了一本又一本,但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直到他的巅峰之作《黄金时代》在香港出版,但名字被改为《王二风流史》,可见对其内容的偏见。
1994年,赵洁平的出现,使得《黄金时代》在内地得以发行,但也因是偷偷出版没有正规渠道而销量惨淡。
然而等王小波逝世一个月后,他的三部曲却正式出版了,而且销量可观,这真是和王小波的文字一样讽刺。
一个有趣的人王小波一生都活在荒诞之中。他先天发育不良,严重缺钙而患佝偻病,形成了桶状腰;小时候看着呆呆傻傻的,被家人叫作"傻波子"。
青年时期到云南、山东插队,疟疾、急性肝炎等疾病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腰也相继出现了问题。
之后他还还辞去了人大讲师的职务专心写作,但是被退稿却成了家常便饭,出版的作品也销量惨淡。在这悲惨的人生里,王小波却活出了一种"另类的幽默。"
他说:"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活在这世上,无非是想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若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他的有趣,不是未经世事的天真和快乐,而是历经苦难后的乐观和豁达,笑看天上云卷云舒。当朋友灰心丧气,甚至感觉无以为继的时候,读一读王小波的文章是有必要的。
因为无论此时面临着怎样的困境,都是在他的经验之内的,难道还有比他青年时代更糟糕的时候吗?
可能是经历过太多的是是非非,他认为生活中喜欢无趣的人要远多于喜欢有趣的人。他要在这掺杂着少量有趣的世界里,用有趣对抗无趣,创造出那一抹与众不同的美。
放浪形骸,不甘平庸
不沉默,不顺从,不做大多数。
王小波对于循规蹈矩的生活,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就像他十分向往那只猪的生活——在云南下乡的时候认识的那只。
它虽然是只肉猪,又黑又瘦,但却不喜欢猪圈,喜欢到处乱逛,甚至还会模仿汽车、拖拉机的声音。
后来也因为模仿工人收工的喇叭声,被安上了破坏分子的"罪名"。可就算如此,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还是逃脱了逮捕,成为了一只野猪,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自由。
他还描写了一群绿毛水怪。他们随心游寄于天地之间,如鲲般水击三千里,远离世俗,破除规则与地理的阻隔,看万物如看小人国,藐视一切、随心所欲。
这就是王小波所向往的世界——自由、不羁、智慧、美好、风趣。如同他在《黄金时代》里所说的那样: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
这位浪漫主义的行吟诗人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灵魂不灭,思想永存。他文字中所蕴含的智慧,跨越时代指引了众多年轻人前进的方向,自由主义精神将永垂不朽。
文/文史天下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