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80多年前,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如惊涛骇浪一般,震人心魄,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英勇地挺起“中国的脊梁”,奔赴抗日前线。因为洗星海的伟大贡献,历史不会忘记这位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一代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靠两斤白糖(冼星海靠两斤白糖)(1)

冼星海

1905年,洗星海出生澳门一个贫苦的船工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就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洗星海从小就喜欢音乐,他在13岁时考入广东的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但因为家里贫穷,只能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业。

1929年,洗星海赴法国留学,初到法国时,因为要维持温饱,他当过餐馆跑堂、理发店杂役,有一次他在餐馆跑堂时,因为太累,在端菜时连人带菜都摔倒,被骂了一顿之后,第二天就被开除了。

但是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洗星海一边工作赚钱一边学习,终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得到了荣誉奖。经过7年的学习,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音乐家,学院本想让他留下任教,但他却毅然拒绝了,因为他知道,处于危难中的祖国更需要他!

冼星海靠两斤白糖(冼星海靠两斤白糖)(2)

年轻时的冼星海

1935年,冼星海从法国回国,他马上在上海投身于抗战歌咏运动,先后创作了《救亡进行曲》、《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等一系列救亡歌曲。他在1937年10月到达当时的全国抗战中心武汉,随后进入到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三厅文艺处音乐科工作。

洗星海在武汉时,和郭沫若、田汉一起工作,并创作了《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一大批抗日歌曲,并创办了“海星歌咏会”,教学生们唱救亡歌曲,也就是在这时,他认识了自己的妻子钱韵玲

钱韵玲是中国共产党湖北党部早期创始人、我党早期著名教育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钱亦石的女儿,她当时是武汉六小的音乐教师,在参加“海星歌咏会”时认识了洗星海,她非常欣赏洗星海的善良正直、成熟稳重、才华横溢、质朴热情,洗星海也觉得钱韵玲天真可爱、温柔娴静、活泼聪慧、知书达礼,两颗心走得越来越近。

冼星海靠两斤白糖(冼星海靠两斤白糖)(3)

冼星海和钱韵玲

1938年3月至4月,冼星海和钱韵玲共同参与了电影《最后一滴血》的拍摄,在此期间他们的接受更加深入,开始陷入热恋。1938年7月20日,33岁的冼星海和24岁的钱韵玲正式举行了婚礼。

冼星海婚后的生活是幸福而甜蜜的,但面对日寇的侵略,他不可能静下来享受这种幸福。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使他郁闷不安;延安投射出的“光明”,使他心动向往。

1937年3月4日,冼星海在读到报告文学《抗战中的陕北》后,深感振奋,他已经认识到“延安就是新中国的发扬地”

冼星海靠两斤白糖(冼星海靠两斤白糖)(4)

冼星海弹钢琴

正在这时,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给冼星海寄来一封信,他打开一看,是邀请他担任音乐系主任的聘书,信的落款处是院长沙可夫和音乐系全体师生的签名。

冼星海非常兴奋,他感觉自己心中的那团火被点燃了,但他担心妻子受不了陕北的苦,不会和他一起去,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还是把“北上”的想法告诉给了妻子。

不料钱韵玲听完以后,反而非常支持,她说:“延安,那里有着无限的希望和光明,我早就听说延安的小米富有营养,特别适应女同志。我真的很想去‘女大’学习呢!”

正好周恩来此时也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他马上找到了冼星海,问他是否真的有去延安的意愿,冼星海回答说:“我早就向往延安了!”

冼星海靠两斤白糖(冼星海靠两斤白糖)(5)

周恩来非常高兴,他鼓励冼星海说:“那里生活虽然艰巨,但延安的革命氛围是活泼的、蓬勃向上的。”

就这样,冼星海在1938年10月下旬,与妻子钱韵玲一起带着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介绍信,经西安“八办”的周密安排,于11月3日,风尘仆仆地来到心仪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冼星海一到延安,就受到党和政府的热情接待,他不久后就在鲁艺担任了音乐系主任,并在中国女子大学兼任音乐教员,钱韵玲则进入鲁艺音乐系高级研究班学习。他们开始了新的生活。

冼星海靠两斤白糖(冼星海靠两斤白糖)(6)

鲁迅艺术文学院

冼星海在延安每个月能够拿到15元津贴,当时士兵和班长每月的津贴是1元、排长2元、连长3元、营长4元、团长以上一律5元,毛泽东、朱德也是5元,由此可见延安对他的重视程度。

但即便这样,在延安的生活还是比武汉差了不少,冼星海在武汉时可以看电影、逛东湖、吃冰淇淋,在延安只能住窑洞、吃小米,更让他难受的是,整个延安没有一台钢琴,只有提琴、手风琴和一些中式乐器。

有一次,冼星海突然生闷气,竟将隔壁人家飞来的小鸡打得满屋子乱飞,他负气地对人说:“保证我吃鸡,否则我一行旋律也写不出来。”

冼星海这么说,并不是因为他矫情,因为艺术创造需要以燃烧热情为基础,而热情的燃烧确实也离不开充沛的体力,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难以保持创作所需的精力,所以他要吃鸡也是“工作需要”。

冼星海靠两斤白糖(冼星海靠两斤白糖)(7)

延安

但冼星海毕竟是一个有爱国心的艺术家,妻子钱韵玲也一直在默默地支持他,他很快适应了延安的生活,后来他在给好友田汉的信中说:“我已经彻底摈弃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

1938年12月9日,延安各界在抗大召开“一二九”纪念大会,毛泽东出席并发表演说,这是冼星海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并听到他的讲话。冼星海在大会上教唱并指挥了《一二·九纪念歌》,毛泽东也第一次目睹了他充满激情的指挥风采。

冼星海靠两斤白糖(冼星海靠两斤白糖)(8)

毛泽东讲话

不久以后,在大生产运动中,冼星海因身体较弱,被学院安排做一些送开水之类的辅助工作。但他却坚决扛镐上山,成了一名开荒突击手,受到了学院的表扬。

1939年2月,冼星海前去看望因骨折住院休养的诗人光未然,光未然当场为他们朗诵了自己的新诗作《黄河吟》。这首长诗来自他两渡黄河及在黄河两岸行军打仗的亲身感受。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光未然一气呵成。

冼星海听完以后激动不已,他请求光未然把《黄河吟》改编为《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自己来为它谱曲,他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

3月26日,冼星海正式开始创作《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为了保障他的创作,专门给他买到了两斤白糖,因为冼星海是广东人,爱吃甜食。他就这么一边写,一边抓一把白糖往嘴里放。

冼星海靠两斤白糖(冼星海靠两斤白糖)(9)

冼星海进行创作

冼星海创作时还喜欢喝咖啡,但当时的延安哪里有这东西?钱韵玲便把黄豆炒熟后磨成粉并拌上白糖,用开水冲成“土咖啡”给他喝。为了让他安心创作,钱韵玲还为他熬红枣汤、烤山药蛋,煮“土咖啡”,给他的烟斗里装上烟丝……

冼星海就这么连续工作了6天6夜,终于在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这首曲子中西结合,铺入晋陕民歌及古曲《满江红》音型,气势雄伟,布局庞大,和《梁祝》和《二泉映月》一起被中国音乐界称为20世纪中国音乐能够传世的“两首曲子一首歌”。

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黄河大合唱》正式进行公演,由冼星海亲自担任指挥,鲁艺合唱团共100余人登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也在台下观看,毛泽东在观看过程中深受感染,不禁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冼星海靠两斤白糖(冼星海靠两斤白糖)(10)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

演出结束后,冼星海带领全场观众一起合唱“保卫黄河”,礼堂里响起了“保卫黄河”的震天怒吼。毛泽东激动地站了起来,连声说:“好!好!好!”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专门接见了冼星海,他得知冼星海在创作时用坏了不少蘸水笔,于是专门送他一盒派克钢笔和一瓶派克墨水。

后来李富春设法解决了冼星海的吃糖问题,留守兵团司令肖劲光给冼星海分了一孔新的窑洞,并专门拨了一个通信员照顾他的生活。

自此以后,洗星海进入了创作的巅峰时期,他又先后写出了《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六部大合唱和两部歌剧、一部交响乐、几十首歌曲。

冼星海靠两斤白糖(冼星海靠两斤白糖)(11)

《黄河大合唱》曲谱

洗星海也在延安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地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他于是在1939年5月15日向鲁艺副院长、党支部负责人赵毅敏上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他写道:

“到延安后,直接感到中共中央的关心和爱,因此更决心加入共产党的组织,共同努力,实现抗日和建立新中国的目的。”

“我希望能接受党的指示,学习马列主义应用在中国新音乐的建设上。以补昔日我没有加入组织的遗憾。”

党组织经过对洗星海的考察和谈话后,在6月13日召开了支部大会,最后,全体党员一致通过,接受冼星海为中共党员。

冼星海靠两斤白糖(冼星海靠两斤白糖)(12)

1940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为了激励全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斗志,八路军电影团拍摄了一部名为《延安与八路军》的纪录片。洗星海受党的委托,为这部纪录片配乐,为了确保后期的效果,组织决定派他去苏联进行录制。

当时冼星海与钱韵玲唯一的女儿冼妮娜刚出生不到一年,正是牙牙学语之时,钱韵玲此时最需要丈夫在身边照顾她和女儿,但她为了支持冼星海的革命工作和音乐事业,毅然决定自己留在延安,让洗星海一人前往苏联。

冼星海靠两斤白糖(冼星海靠两斤白糖)(13)

冼星海和妻子、女儿

洗星海于1940年5月先来到了西安,并在这里滞留了长达5个月。1940年9月,洗星海从妻子那里得知四川某校邀请他去当音乐教员,并开出了180元的高薪,但他却毅然拒绝了,他对妻子说:“我不是用钱买得动的,不理他是对的。因为艺术家有他自己的人格,也有阶级性和党派性的。”

1940年11月,洗星海到达莫斯科。他在苏联期间,不仅完成了电影的配乐,还创作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等作品。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洗星海本打算路过新疆回延安,但因为当时新疆的军阀盛世才的阻挠,他在国境线上受阻,只得流浪在蒙古的乌兰巴托、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和库斯坦纳依等地。

冼星海靠两斤白糖(冼星海靠两斤白糖)(14)

盛世才

在几年的流浪生活中,洗星海患上了肺结核、心脏病、肝病等多种疾病,他只好长途跋涉来到莫斯科求医,他找到了在莫斯科外文出版社工作的李立三,在李立三的联系下,他住进了一家医院,但由于病情太重,医生也无力回天。

在4个多月后的1945年10月30日,洗星海病逝,年仅40岁。李立三给他料理了后事,他的骨灰被埋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座教堂里。

郭沫若得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当即写了《吊星海》的文章,发表在重庆的报刊上。11月14日,延安也专门举行了洗星海的追悼会,共有700多人参加,毛泽东亲自为他题写悼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冼星海靠两斤白糖(冼星海靠两斤白糖)(15)

冼星海的雕像

钱韵玲继续了洗星海的遗志,她继续努力为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的名誉主席。1975年,在冼星海逝世30年之际,钱韵玲还专门致信毛泽东主席,并促成首都音乐界举办了一次盛况空前、激动人心的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的音乐会,在乐坛传为美谈。

1983年,苏中友好协会应冼星海家属请求,将他的骨灰移交给了中国,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在离家40多年后,终于再次回家了!

冼星海,党和人民永远纪念的音乐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