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中小学校长培训通讯录(德州学校出招把手机)(1)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面对种种尴尬,该如何解放“屏幕奴隶”,戒掉指尖上的“毒瘾”?

记者汤锦瑶通讯员左天普刘珊珊邱洪新

面对面时应该是相互交流的好时机,很多人却身陷微博、微信,习惯用手机打招呼;由于长期用手机打字,得了汉字“失写症”;“深夜手机党”们睡前玩手机,刷微博、上微信、玩游戏,导致睡眠不好,引起内分泌紊乱……面对这些尴尬,该如何戒掉指尖上的“毒瘾”呢?

学校:出招把手机“请”出课堂

学生上课玩手机,不仅影响学习,还会扰乱课堂风气。为此,各学校采取了不同的高招,帮同学们戒除“手机瘾”。

“自从成立了手机保管站,将手机‘请’出教室后,学生手中的手机变成了书本和笔。”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一位老师说,他们准备的分格防潮收纳袋,将手机放在里面后由班干部统一保管,课间换教室时由班干部带着转场,直到上午课程全部结束,同学们再统一取回手机。“手机收纳袋在不断改进中,考虑到转场携带手机的安全,同学们正在制作松紧带,在分格里将每个手机进行固定,确保手机不被碰坏碰花。”在配合“无手机课堂”举措中,老师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改进手机的保管及安全问题。

“我们一般不建议学生带手机上学,如果确实有必要的话,也不允许将手机带入课堂。”冯老师是德州五中九年级班主任,他说,“每早上课前,我会让学生把手机交上来锁入保险柜内,放学后再还给学生。这样既防范学生上课没有自控力想玩手机,又能保证学生在放学后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在学校办公室内,记者看见冯老师办公桌上放着一部手机,“你瞧,我自己的手机放在办公桌抽屉从来不锁,可学生们的手机我却必须锁入橱中。每天早课前,愿意上交的同学自己把手机交给我,我统一放入保险柜中,放学时再发给他们。”班里学生告诉记者,自从老师保管手机以后,课堂纪律也好了许多。

医生:黑暗中看手机眼睛很受伤

现在,睡前玩手机成了“深夜手机党”们的一种习惯,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躺在床上拿着手机玩游戏、聊天、刷朋友圈……德州市中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眼二科主任张丛林介绍,眼睛是接触手机最频繁的器官之一,不少年轻人因为长时间玩手机,出现视力下降的情况。

25岁的于先生睡觉前习惯拿着手机看看微博,再刷刷朋友圈,点个赞或者发表几条评论,他把自己这种行为称为“强迫症”:“睡前不玩会儿手机,就睡不着,总觉得有什么事情没做一样。”最近一段时间,于先生的眼睛总是酸胀,还有充血现象,到医院一查发现是由于视疲劳引发了干眼症。

张丛林表示,近年来手机使用频率提高带来的眼病也在上升,未成年人近视增加,成年人视力疲劳、干眼病、眼充血、眼部肌肉痉挛等病例大增。18岁以下的孩子眼睛处于发育期,长期使用手机会影响视神经发育,导致近视加剧。成人除了视疲劳之外,如果有青光眼体质的人群,可能诱发疾病。

另外,习惯睡前关灯看手机的更容易引发视疲劳。张丛林表示,关灯看手机,和关灯看电视是一个道理,在背景光和屏幕光反差极大的情况下,会对眼睛伤害更大。这是因为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使眼睛眨眼动作变少,频率变慢,很容易造成视力疲劳,导致干眼病、眼充血、眼部肌肉痉挛等疾病。

他建议,人们每次看手机时间应在30分钟以内。此外,看手机的姿势最好保持坐位,眼睛与手机的距离在一尺以上,不宜离得太近,更不要躺在床上或趴在被窝里看。另外,针对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的人,需要定期补充维生素A、B族维生素、玉米黄质、叶黄素等;在食补方面,以黑色食品(海带、黑豆、紫菜、黑米、黑芝麻等)和黄色食材(黄豆、玉米、小米、胡萝卜、地瓜、南瓜)为主。“当然,如果症状比较明显,还是建议到医院找医生进行诊治。”张丛林说。

警方:手机虽是宝,安全最重要

过马路玩手机忘记看红绿灯、开车忍不住看微信,充电时玩手机……这些平时看似很小的事情,往往会酿成大错误。“经常在路口会发现一些车辆绿灯了就是不着急走,非等着后边车辆冒着鸣笛被罚款的风险提示,才开始往前移动。”市民王先生说,他骑电动车等红灯时,时常看到等信号灯的第一辆车车主看手机,导致后面的车无法前行。

司机加入“低头族”,无疑会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率。2014年11月,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将开车时“玩手机或其他手持终端的行为”入刑,按照危险驾驶、危害公共安全处理。此事一经报送,立即就引起了热议。“在驾车过程中,从事上述交通违法行为,直接导致了驾驶人精力不集中,极易引发交通事故。”位于东方红路中心城区某路段一线交警告诉记者,驾驶人在灯控路口等信号时玩手机,也同样会导致车辆起步迟缓,从而影响道路通行能力,也容易引发该违法驾驶人与其后续车辆驾驶人的纠纷,“如果发现有此现象,我们会及时给予警告,另外,各路口的摄像头也会对违规行为进行不定期抓拍。”

心理专家:莫让手机疏远了你我

今年上高一的小常最近迷恋在手机上看小说,不但晚上回家看,甚至将手机拿到课堂上看。为此,老师将他的手机没收后交给家长。一周后,小常在与家长软磨硬泡后又将手机要回,依然在课堂上偷偷看手机,被老师发现后,便让其回家反省。小常开始试着摆脱手机的束缚,可不到20分钟就觉得心烦意乱,不知道做什么。在父母的带领下,小常找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赵凤敏咨询。

赵凤敏说,“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多发于青年白领和学生中。没有手机就魂不守舍,坐卧不宁。根据小常描述的情况,赵凤敏分析,因为小常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下游,老师讲课听不进去,只好通过从手机里看小说麻痹自己,“一般生活没有目标,性格比较孤僻、自卑、相对缺乏自信的人容易‘中招’。”她建议,如果学习中出现了问题,就应该及时跟老师沟通,将落下的功课补上,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自我放弃。

赵凤敏指出,手机作为通讯工具本来是为人类服务,可是人们却被其“奴役”了,“朋友们在一起,全都低头不语,手机成精神寄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这样疏远了。”赵凤敏表示,感情是需要通过眼神、声音、动作等特有的方式来表达的,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尽可能多放下手机,享受身边的“风景”,别让手机阻碍了彼此交流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