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1)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2)

刘北立(2016年摄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3)

刘北立最新作品“之后/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局部(摄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尚未运至浙江美术馆之时,这件作品为第二届纤维艺术展的展品之一)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4)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5)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6)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7)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8)

“之后/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局部

作为一位装置艺术家,刘北立在国内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应该就是“补缮工程”了,这项装置作品中,1500把剪刀从天花板上悬落下来,刀刃指向地板,形成一片颇有声势并暗示恐惧与不安的暗云,一个女人在这片黑云下安静地缝着针线活。2015年,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将这件作品搬上了《十面埋伏》的舞台,把原来的1500把剪刀扩大成万把,并在演出结束后砰然落地堆成坟茔,意味深长。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9)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10)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11)

刘北立 补缮工程(局部),2010至今,尺寸可变

刘北立出生于中国吉林,深圳成长,21岁来到美国,本科毕业于田纳西大学纳克斯维尔院平面设计专业,硕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那堡学院综合媒体艺术专业,现在德克萨斯大学艺术系任副教授。

美籍华人 女性,是“刘北立”既有的标识,作为艺术家,她的价值便在于能勇敢直面身份差异,克服性别、种族、民族和文化的界限,敏感运用材料深层次的故事性和中国文化的暗喻,“始终保持着与当我还是一个生活在中国北方一个小村庄里的孩子时所拥有的一样好奇心来观察物。”现在,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观察女性这个角色与传统手工艺的关系,“我所看到的是女性的力量,克服极大的障碍,如滴水穿石。”

2002年至今,刘北立已举办了三十余次个展,只有一次在国内(2009年在上海 “博雅姗”艺术中心举办的“之间”),2016年,刘北立第二次回国,受邀参加2016杭州第二届纤维艺术三年展,“很兴奋,作为一名华人艺术家,回家机会不是很多,所以我要做内心里生发出来的东西。”十分重视这个机会的刘北立在仔细研究了展览主题并认真考察场地后,选择用丝与针线在浙江美术馆为展览量身定制一件新作品:之后/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

相对“补缮工程”,这件新作虽然也采用了“悬挂”方式和运用了“恐惧感”,但无疑已发生了变化。首先,这件新作非常美:层次不一的蓝色“云朵”悬空于起伏的地面(有楼梯),在自然光映衬下如梦似幻,“云”上悬挂着密密麻麻的针,观众从下走过,会紧张,但不压抑;其次,运用的材料十分有地域特色:丝,这与展览举办地杭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当然,针线的运用则与她早期作品有一定关联。

这件作品隐喻了一则中国神话传说:女娲补天,虽是宏大题材,刘北立却处理的十分放松,她用轻薄的丝茧撑开象征石头,浮于空中轻盈唯美,悬挂的针线意指“补”之动作,针下走过虽有紧张感,却在整体蓝白的氛围中逐渐放松,混杂情绪十分有趣。

刘北立向雅昌艺术网记者详细描述了这件新作,她对“无名之忧”的解读更是直指人心。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12)

Q:雅昌艺术网

A:刘北立

据悉,您将在第二届纤维艺术三年展中呈现新作“之后/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会用到丝和针线,作品名称如何理解?

刘北立:题目包容开天劈地之始到天荒地老之后的时空跨越,我觉得英语标题可能更准确, "After All" 有双重含义:“万物之后,终归”,有种万物之后的力量的感觉。我用的是纯丝而不是丝绸,虽然是在国外买的,但它产自中国,我拿来做作品又带回中国,走了一圈还是回来了。丝买来的时候是茧的模样,我把它很仔细地慢慢撑大成有点椭圆的形状,外形不规则,有种非常自然的感觉,这种形状有点像石头,重重叠叠,反反复复,很乱,又很有包容与保护性,因为蚕茧本身就有包容的寓意,然后用氰版制相的颜料浸染,再放在太阳下晒,太阳晒到地方会变蓝,晒不到的地方还有点白,阳光的能量就这样被吸取到作品当中,整个作品的蓝色是一个生产的过程,非常有意境,我很享受制作过程中的惊喜,比如有机会看到深蓝、浅蓝层层叠叠等细节。

这些“石头”叠在一起又变成浮云的形状,但中间有空洞,象征“破的天”,穿的是线针,是女人拿来缝补东西最普通的缝纫工具。

女性行为中最伟大、最有力量的就是女娲补天,我是中国人,在中国长大,这些传说在我的作品里经常会出现,天塌的时候不是男人来补,而是一个女人。日常生活中,作为女人缝缝补补,所补的就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天,所以蓝色指的是天,阳光带来的蓝色好像幻境,整体布局中间会比较密集,外面会疏松一些。其实每个东西都有点寓意,观众第一眼看到会感觉像一片漂浮着的蓝色的云,好像下雨的感觉。

整体布局是什么样?

刘北立:会有九团,六团会放在一起做大的浮云,剩下三个,有两个在过渡空间,一个悬在楼梯上。观众进门第一眼,就会被这边蓝色的浮云吸引过去,走路的过程也是欣赏作品的过程。

作品位置在哪里?

刘北立:浙江美术馆主入口的右手边,一小块过渡空间后是一段楼梯。其实无论从正大门进来,还是从地下空间上来,都可以看见这件作品,展示空间是循环的概念,也有流动的感觉。

作品尺寸多大?

刘北立:不规则,每个“云”2米长,4米宽左右,一共九个,有大有小。

这件作品分成三块,是专门为美术馆的空间设置的?

刘北立:是,作品的大小和高度都是为美术馆空间特制的。因为现场有很多自然光,所以我们用了很少的打灯。

针离观众的头顶距离多少?

刘北立:我们对安全有考虑。因为天花板比较低,所以做的比较浅,这个作品也是在回应空间。

制作时间多久?

刘北立:四天,大家的效率很高。

“丝”这个材料很有趣。

刘北立:我买的丝非常细,比头发还要细得多。我用的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材料,它本来就是茧的形状,我没有剪开,而是随着它走,随意再撑开,原本纤维很细密均匀,现在变得很不均匀,有疏有松,有变化。我对空间、主题、材料都有自己的反应。

丝会晒多久?

刘北立:一般晒半个小时就可以了,但我的创作相对随意,有时会晒稍微长点,因为我希望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东西,所以有的地方是蓝色,有的地方会浅一点。保证整体性的情况下相对不设限,有很多灵活性。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13)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14)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15)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16)

刘北立 “之后/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局部

这种随性跟您的性格有关系吗?

刘北立:有可能,我觉得艺术跟生活相关,很多东西越想紧密控制就越难受。

您是一个期待意外的人吗?

刘北立:我觉得是,如果按步就班很难找到创意,越是随意尝试越会出现创意。我喜欢随意一些,偶然的惊喜。另外,如果做成千上百也不会那么痛苦,因为每个都不一样。

相较您早期的作品,“愈天”这件新作让我感觉似乎变轻松了,是不是放下了很多东西?

刘北立:你讲的很有意思,也很对,从轻到重又从重到轻,最开始的红线作品比较早期也蛮轻的,也用到了针线,很多时候材料和想法会循环回来,当然作品非常不一样,但可能五年、十年之后针和线又回来了。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17)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18)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19)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20)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21)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22)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23)

刘北立 “之后/愈天(After All/Mending the Sky)”局部

就材料本身而言,针线也好剪刀也好,都非常有中国特色文化,这其实在您身上有被放大的效果,你觉得是机会还是束缚?

刘北立:作为人类的一种共鸣,我觉得是一份财富,比如“补缮工程”是在美国展览,当地观众尽管对中国剪刀不太熟悉,但却更欣赏,如果我用美国剪刀反而没有震撼力,我个人的经历、文化、历史,还有小时候拿着剪刀的感觉都放在里面,它又成为一个桥梁,美国观众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元素在里面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作为一名在美国的艺术家,我一直非常用心地去想,如果用中国元素,一定不可以随意,要很慎重,因为很容易。

如何看待女性艺术家的身份认同。

刘北立:对我来说,“女性艺术家”是一个抬头,“亚裔美籍艺术家”又是一个抬头,刚开始做艺术作品时,我对“亚裔艺术家”比较排斥,为什么?因为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被接纳,不是因为身份与背景的差别,所以我早期的作品比较纯抽象,后来我觉得都可以,比如这次展览的主题“我织我在”需要艺术家的创新或影响力,我就接受,容纳,做一件作品来回馈它,所以我觉得作为艺术家,应该可以随时适应不同的挑战和主题。我用作品去反馈,同时又不局限于只为对象服务,灵活性很重要,所有的标题都可以,所有的标题也都可以放下。

“韧性”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种品质,我的作品很多都与韧性有关,这其实是一个适应生活的智慧。

这和您在国外的经历有关。

刘北立:我21岁出国留学,学的是平面设计,在美国已经二十年了,时间过的蛮快,但是能够回到中国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这次能回来我很高兴。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24)

刘北立 惑,尺寸可变,2008-2012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25)

刘北立 惑,展览图, 尺寸可变,2008-2012

在外面会思念祖国吗?有更加强烈的责任感?

刘北立:中国文化是在骨子里的,有的时候没有想到就会冒出来,控制不了。比如剪刀、针线,我是女人,喜欢缝东西,它们很自然就出来了,我没有刻意研究中国文化,中国元素的出现与运用都是很自然的。

我对祖国的期待是很想把作品多带回来一些,因为在国外这么多年,做过很多东西,全世界都跑了,但回国来展只有两次。我对中国艺术界不是很熟悉,毕竟离的很远,能回中国是我的一个心愿。

这次也是您第一次到杭州,印象怎么样?

刘北立:杭州很好,夏天是热,但是很美,我女儿是第一次来中国,对中国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来。

去年杨丽萍和您合作了《十面埋伏》,让装置艺术一下变得特别能让人感知,您怎么看待这种结合?

刘北立:这是我第二次与舞台合作,之前读研究生时我有一件装置作品也和舞蹈合作过。我觉得其实舞台和装置艺术走的很近,很多装置都可以搬到舞台上,而舞台设计、场景设计本身也是一个变相的装置艺术。装置艺术的实用性很强,有时悬挂在室内的东西跟装置艺术很接近,也许用意没那么深,但视觉冲击力很相似,不用刻意说装置艺术是艺术界的,舞台艺术是舞台界的,其实它们可以互融。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26)

刘北立 虚空(局部),49层丝绸,2013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27)

刘北立 虚空(细节),49层丝绸,2013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28)

刘北立 虚空,49层丝绸,2013

您本人温柔如水,“恐惧感”好像与您不搭。

刘北立:这是一种“无名之忧”,生活中所有地方都有,现在的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很多恐惧里:战争、毒品、食品安全、疾病、恐怖袭击等,所有这些都很压抑,虽然人很健康,生活也很好,但“无名之忧”在各个空间里,这不是一个伟大的主题,但每个人对它都无能为力,我们生活中有的时候很愁,却不知道在愁什么,这种氛围下,我们能做什么?只能做很小,很平凡的事,所以“恐惧感”不是暴力,不是吓人,而是恐惧、担忧与和平之间一种微妙的情绪存在,这也是女人的力量。

您对2016杭州第二届纤维艺术三年展的主题“我织我在”如何理解?

刘北立:我听到这个主题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女性行为,女性所做的事最默默无闻,也最容易被疏忽,我想把这些放到人们面前让他们看看。现在缝衣服的人也不多,很多东西慢慢就遗忘了,也可以由此进行展示,另外,这种很小、很细微的缝补行为可以有非常大的影响,如同“痊愈”之意,虽默默无闻,到最后却是最大的改变。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29)

Beili Liu(刘北立) Origin, Chinese Spirit Money,2010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30)

Beili Liu(刘北立) Origin, Chinese Spirit Money

作者:邹萍

编辑:大白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31)

放心收藏,全球见证,扫码立即送鉴

刘北立作品解读(雅昌专访刘北立新作)(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