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绳枪就是靠燃烧的火绳来点燃火药,故名火绳枪 火绳枪在火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现代步枪的直接原型。火绳枪的出现也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伴随着火绳枪的发展人类的战争从冷兵器进入到热兵器时代。

火绳枪的结构是,枪上有一金属弯钩,弯钩的一端固定在枪上,并可绕轴旋转,另一端夹持一燃烧的火绳,士兵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点燃黑火药,进而将枪膛内装的弹丸发射出去。由于火绳是一根麻绳或捻紧的布条,放在硝酸钾或其他盐类溶液中浸泡后晾干的,能缓慢燃烧,燃速大约每小时80毫米~120 毫米,这样,士兵将金属弯钩压进火门后,便可单手或双手持枪,眼睛始终盯准目标。据史料记载,训练有素的射手每3 分钟可发射2发子弹,长管枪射程大约100 米~200 米。

古代火铳结构(讲述火绳枪鸟铳)(1)

14世纪30年代,欧洲出现了第一种管形金属制火器,称之为 火门枪 。欧洲最早的关于手持枪炮的记载是1364年,意大利佩鲁贾军火库的一份清单上记有"500门炮,一扎长,可持于手中;非常漂亮,能射穿任何甲胄"。而坦奈堡手持枪的出土,说明德国大约在14世纪70~80年代也已经制成了具有相当水平的金属管形火器。坦奈堡位于德国矿藏比较丰富的黑森州境内,规模不大,1399年被毁。1849年,有人在废墟中发掘出一支铜制手持枪。枪身长 330mm,口径17mm,质量1.24kg,现存于纽纶堡的日耳曼博物馆中。它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收藏的一件元代至正11年(公元1351年)火枪,在形制结构上基本相似:都由前膛、药室和屋函构成,但木制手柄均已腐烂不存。 "至正11年"火枪枪身长430.5mm,口径30mm,质量4.75kg。两相比较,"至正11年"火枪的制作比较精致。坦奈堡手持枪的出土,是中国金属手持枪经由阿拉伯西传至欧洲的最有利的证据。但这种简单的手持火枪,既没有照门也没有准星,而且没有可以抵肩的枪托,仅能进行概略射击,它在战争中的作用恐怕仅仅是造成敌军的混乱而让己方步兵和骑兵有机可乘。

古代火铳结构(讲述火绳枪鸟铳)(2)

鸟铳的扳机形似金属弯钩,一端固定在铳托上,另一端是夹钳火绳的龙头形机头,简称龙头。发射时,射手先点燃火绳作火源,然后扣动扳机,龙头下旋,火绳头落入药室中点着火药,将弹丸射出。

由于鸟铳管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并安有弯形枪托,所以射手在射击时将面部的一侧贴近铳托,运用“三点一线”的射击原理进行射击:即以一目对照门,通过照门瞄视准星,以准星对准目标,用左手托铳,右手扣动扳机,将弹丸射出。尔后再装填弹药,进行连续射击,因而提高了射速和命中精度,增大了射程和杀伤力,明代人说它能射百步之远。由于鸟铳远比手铳优越,所以明朝的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采用精炼的钢铁,制成一万支鸟铳,装备明军使用。此后,军工部门便组织火器研制者,进行不断的研究,制成了子母铳等各种新型的火绳枪。

古代火铳结构(讲述火绳枪鸟铳)(3)

明朝嘉靖元年(1521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从缴获的2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西洋火绳枪。1548年,又在缴捕侵扰我国沿海双屿的倭寇时,缴获了日本的火绳枪(铁炮)。明王朝的兵仗局,很重视仿制火绳枪,制成了鸟铳(鸟铳是明朝对新式火绳枪的称呼,因为枪口大小如鸟嘴,故称为鸟铳,又称鸟嘴铳),下图为明朝西洋铳。

古代火铳结构(讲述火绳枪鸟铳)(4)

明代西洋铳

鸟铳的主要特点首先是铳管前端安有准心,后部装有照门,构成瞄准装置;其次是设计了弯形铳托,发射者可将脸部一侧贴近铳托瞄准射击;再次是铳管比较长,长度和口径的比值约为50:1~70:1之间,细长的铳管使火药在膛内燃烧充分,产生较大推力,弹丸出膛后的初速较大,获得低伸弹道和较远的射程;最后则是发火机的不同,用火绳作为火源,扣动扳机点火,不但火源不易熄灭,而且提高了发射速度,增强了杀伤威力。据《大明会典·火器》记载,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仿制了第一批鸟铳1万支,装备明军使用。 当时的鸟铳铳管用精铁制作,此种精铁要用10斤粗铁才能炼出1斤,只有用这样的精铁制成的铳管,才能坚固耐用,射击时不会炸裂。制作时通常先用精铁卷成一大一小的两根铁管,以大包小,使两者紧密贴实,然后用钢钻钻成内壁光滑平直的铳管。钻铳工艺很精密,每人每天只能钻进1寸左右,大致一个月才能钻成一支。 铳管钻成之后再于前端装准心,后端装照门。铳管尾部内壁刻有阴螺纹,以螺钉旋入旋出,旋入时起闭气作用,旋出后便于清刷铳内壁。管口外呈正8边形,后部有药室,开有火门,并装火门盖。 完整的铳管制成之后,安于致密坚硬的铳床上。铳床后部连接弯形枪托,铳床上安龙头形扳机。 经过兵器局和兵仗局的仿制和改制,火绳枪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明军装备的主要单兵射击武器。万历年间,火绳枪的研制又有许多进展。当时的火器研制家赵士桢就曾仿制成功噜密铳(土耳其火绳枪),先后研制成各有特色的火绳枪10多种,其他火器及战车10多种,并以多种文体撰写《神器谱》等研制火器的论著多部。

古代火铳结构(讲述火绳枪鸟铳)(5)

操作过程

1、演示者身上的装备特写,其中梯形铁边的小壶是装引药用的;右边的皮盒是装弹丸的;白色小瓶是装发射药用的,每瓶装一发的药量,这样可以避免士兵在战场上因紧张,而装多或装少发射药。

2、第一步:清理引火孔和引药锅。火药残渣阻塞引火孔,这是火枪常出现的毛病

3、将引药倒入引药锅,并合上引药锅盖。

4、拧开装发射药的小瓶,将发射药从枪口倒入(近距离观察他的一身行头);

5、将预先含在嘴中的弹丸(当时火枪兵普遍习惯)从枪口装入;

6、从枪管下抽出通条,捣实弹丸和发射药;

7、点燃火绳:火绳燃烧速度较快,加上点燃后容易暴露,所以,不到射击前一般不点燃火绳;

8、把火绳固定在火绳夹(也就是后来枪的击锤)上。由于此时引药锅盖是关上的,所以不用担心火绳的火星引燃引药造成走火。

9、扣动扳机,火绳落下的同时,引药锅盖打开。引药点燃发射药,弹丸发射~为了避免火药灼伤眼睛以及火光耀眼,在射击最后关头,枪手是闭眼的。

古代火铳结构(讲述火绳枪鸟铳)(6)

为什么明朝战争不注重火绳枪{配一个案例)

此图是结合明朝与清军一个真实战例而作:

清兵第四次入关(袁督师以死)

一度打到北京附近,后来主力越过北京南下.

当时的山西宣大总督,卢象升(兼职兵部尚书)带三万人从山西救援北京

由于当时明朝内部战和不定,皇帝与将领也不一心.使得最终分兵,卢象升只射一人带着6000多人阻击清军主力.

当时清军凭着骑兵动机快的特点,短时间内集中了近四万人.(占入关清军的多数了)围攻卢军.卢军结阵.与之周旋.看好下面:

明军的阵形是:以一门炮或几门炮为核心.配上人数不等的步兵,(持三眼,火绳,和盾予,像关公那样的大砍刀)组成战斗小组.全军以这样的很多的战斗小组.抗击骑兵.(清军无炮)因为清军是千里行军机动,边走边打.不能带重装备.

想想吧,跟本不是有些网友想像的,什么火绳枪排成排射击.如果当时的步兵不结合火炮,或战车,是不可能抗得住骑兵的.

最后,卢军与清军激战一整天,最后是火药没了.火炮不能打了.阵破.卢象升战死.

古代火铳结构(讲述火绳枪鸟铳)(7)

火炮先发言.然后是,火绳枪.三眼铳.最近是肉搏组上去拼命.就这样卢象升的部队打退了清军无数次冲锋.从早打到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