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以网络为载体,通过数据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催生出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为了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各国纷纷在数字经济领域布局,以提高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金融数字化产业数字金融通过推动“两化”融合发展,为实体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注入资金血液和技术动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方向,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金融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考?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金融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考(推进产业金融数字转型)

金融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考

新一轮科技革命以网络为载体,通过数据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催生出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为了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各国纷纷在数字经济领域布局,以提高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金融数字化。产业数字金融通过推动“两化”融合发展,为实体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注入资金血液和技术动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方向。

一、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技术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金融作为资源配置手段,伴随着技术变革,其形态不断演化,和产业的融合度逐渐提高。推动产业金融向数字化转型顺应了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拓展实体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一)呼应科学技术变革,拓展数字经济新方向

产业金融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公司业务、供应链金融和产业数字金融三个阶段。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是逐渐成熟的信息技术,而5G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和AI等技术的集中爆发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基础。相比前两个阶段,在数字新基建技术发展下诞生的产业金融通过一体化的产业互联网,实现供应链场景全要素的数字化和透明化:5G通信助力数据高速实时传输;物联网收集多维度数据;区块链防止数据被任意篡改;云计算建模进行数据分析;AI赋能产业链各环节。

从2011到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规模总量增长4.12倍,年复合增长率达18%。数字经济是推动未来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引擎,是构建国内循环体系的支柱。产业金融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将数据和传统四大生产要素结合,变革传统生产方式,为数字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在产业互联网中,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和各类市场主体的加速融合能够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降低运行成本。产业数字化提升内部管理效率,规划负债结构和税务,管控企业底层资产的管控;金融数字化革新传统风控模式,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扶持符合国家战略的特定产业发展。数字化让产融结合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规划。

(二)服务实体经济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产融数字化解决实体产业的经济困境。一是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公平性、普惠型;二是解决金融脱实向虚的问题,促进产融结合。第一阶段的产业金融仅是针对单一企业的“点式”公司业务;第二阶段是以供应链的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供需关系为依托,延伸到其上下游的“链式”结构;第三阶段的产业金融数字化形成覆盖供应链各要素的“网状”结构,将实时数据信息转化金融信用,结合主体信用和交易信用,监控底层资产,同时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弥补了传统风控模式的局限。因此,不论是否与核心企业建立供需关系,还是缺乏抵押物,企业都可以享受优质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其合理融资需求难满足的问题。“两化”融合发展能够覆盖更多小微企业,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实体产业链,为实体产业集群的整体数字化转型升级注入资金和技术“双动力”,实现融资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优化资金流动,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二是扶持特定产业,稳定金融支持;三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协调发展。中小企业能够通过网络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优化自身业务和产业链各环节,完成内部纵向和供应链上下游横向的一体化集成,提效降本。产业数字金融形成的“五大新业态”包含产业链金融、物联网金融、绿色金融、农村数字金融和科创金融,能够引导资金和特定产业结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助力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的实现。线上数据和线下场景的深度融合能够催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新商业模式,优化产业结构。

(三)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的现代化要求。以数字新基建为基础,产业数字金融将形成三大产业互联网,进而孕育全新商业模式。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向数智化、生态化、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转型,提高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农业互联网的内核是农业生产流程智能化,比如水肥一体化、畜牧疫病精准诊断,同时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服务互联网的特征是服务数字化和数据共享,能够整合政务资源,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对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升级改造零售业的生产流通销售流程。

“十四五”规划对建设数字政府和数字化转型驱动治理方式变革的强调,指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方向。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新基建和数据新基建技术,为城市治理提供数据算法算力“三位一体”的支持。开发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等治理新场景,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从数字化走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建立协同高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二、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新基建快速推进,产业数字化渗透率提高,金融机构加速改革,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结合实体产业的经营场景推出多种产融结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但是仍然存在数字化转型的区域发展差异大,规章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一)数字化转型进展

数字新基建的快速发展夯实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数字新基建以信息新基建为底层支撑,大数据新基建为生产力,产业新基建和数字金融新基建为助推。在物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新基建领域,我国累计建成196.8万个5G基站,宽带用户普及率达108%,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4.6亿;在数据新基建方面,2021年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520万架,大型以上数据中心机架占比达80%,相关企业的注册量达9.3万家,同比增长57.6%;在产业新基建领域,我国产业数字化在工业、服务业和农业的技术渗透率达21%、40.7%、8.9%。截止2021年4月,我国建成5家国家顶级的工业互联网解析体系节点。目前,数字金融新基建构建了以央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的清算体系,初步形成国家金融信用数据库和市场化征信机构功能互补的格局,并逐步推进场内外交易基建的建设。

金融机构的积极改革解决数字化转型的融资需求,经营管理环节普遍数字化,但改革进展参差不齐。国有大行和全国性股份行的投入增大,但中小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银行改革重点在于顶层设计、增设科技部门或子公司、研发新业务新模式等;保险行业主要致力于建立数字化运营机构、设立专业职位和建立科技子公司,其经营管理的数字化应用主要包括客服、保顾和风控。在技术和人员投入上,证券行业的头部公司和小公司间差异巨大,其经营管理上的应用包括投研、投顾、风控、客服和营销。基金行业在数据治理落地过程中遇到一定阻碍,但公募基金销售初步实现了线下到线上的转变,而私募的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仍相对较少。

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对多种应用场景的探索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落地。华夏银行根据产业链数字化水平从高到低,配套基础金融产品,分别推出:对接双方系统、协助产业链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融入产业链生态体系的方案。京东科技利用智能风控、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提出基于物流场景的货押融资方案、“数字贸易 数字仓储 数字金融”三位一体的大宗商品贸易生态体系、以大数据风控和企业征信为支撑的供应链小微金融解决方案。易融星空数字科技公司利用物联网和区块链完成对数据的链下收集和链上保存,结合AI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数字资产管理和大数据风控管理,打造可信贸易链和可信金融链。

(二)数字化转型存在问题

观念落后,地方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等对于数字科技赋能应用存在认知差距。一些传统金融机构对于技术应用和新型信用评估方式、风控模式的接受度较低,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困难。产业数字金融3.0颠覆了传统金融风控逻辑,将数字信息信用化,改变对核心企业的依赖。相对保守地区的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仍然持观望态度,还未构建起产融结合、多方协同共治和公平可信的金融服务生态。

配套缺位,对于数字资产、数据权限、技术标准等内容缺乏明确统一的法律法规保障。技术的规范应用与数据安全没有统一的标准,合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起步晚,伴随着数字新基建的逐步落地而发展。在数据产权归属和隐私问题上,没有保护企业主体权益的明确规章,可能会造成数据滥用误用。加之数据开放的市场规则仍未确立,这些对信息安全的顾虑导致部分地区选择更保守的态度。

技术不足,众多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交易、融资过程中的数字化要求。区域发展也存在不协调的问题,经济发展良好、创新意识普及的地区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态度相对保守的地区的数字化转型进展存在差距。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需要剖析上下游的业务、准确把握行业痛点和深层需求并拉动多方商业主体参与平台共建。不同行业产业链业务差异大且复杂度高,而企业和区域间数字化水平差异造成系统间协调成本较高,导致产业与金融协同效应不足,其数据资产的互联互通难度提升。

三、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建设思路

(一)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清晰明确、标准统一的监管准则和规范体系。

产业数字金融发展前提是数据能够等同资产,创设企业间交易信用,进而形成数字担保。因此,针对产业链数据的收集、授权使用、隐私保护和产权归属等问题,需要出台统一规范的监管制度,加快产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建设,保障企业主体权益。由于对企业数字担保能力的衡量与数据本身准确性以及算法本身可靠度相关,应当关注如何实现技术标准化,进行信度效度测试。

(二)更新观念认知,营造开放宽容、支持创新的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环境。

部分保守地区对于产业数字金融了解不深,没有意识到数据的价值。新型交易信用和运用虚拟担保品的数字担保能力对传统观念的冲击,造成对新业态新模式的不信任。营造适合发展产业数字金融的开放包容环境需要政策先行,增进区域交流,切实了解正在进行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地区如何利用积累的数字资产挖掘价值。

(三)深化合作交流,推动产业金融发展与数字技术进步的深度结合应用。

产业数字化和金融数字化的融合需要政府、科技公司、实体经济集团和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政府或龙头企业牵头攻克关键技术,完善产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形成平台模式,在前期提供专项资金补助或政府购买扶持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应当对实现数据资产化的各个环节做出系统性布局,探索更多应用场景,解决产业痛点,深挖数据价值,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

(四)加强数据治理,开发统一高效、协同联动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产业数字金融是未来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引擎,应当提前让多方共同探讨和研究产业互联网的潜在风险,研究数据管理政策,形成共享协同的数据安全机制。同时,提升关键产业的网络安全防护级别,常态化数据安全风险综合评估,实时监测,开发预警系统和紧急备案,防止引发社会经济风险。

(五)推动协同布局,构建产业、金融、科技间合作共建、区域间协作发展的良好生态。

产业数字金融的主要实现方式是“平台化”,各参与方共商共建共享数据资源。因此,组建产业数字金融发展联盟,搭建多方沟通商议的“桥梁”,让政府、科技公司、实体产业和金融机构能够高效协作。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影响数字化转型整体进程,鼓励区域间互助和协调,发挥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