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学会逆向思维教育孩子(逆向思维不是反着想)(1)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有时候,在“常规思维”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运用“逆向思维”却能出奇制胜,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妙处。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能力?

这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问题,我先尝试着用一个比喻来增进我们的理解。

如果用“吃饭”来打比方的话,“常规思维”就是我们的“主食”,而“逆袭思维”就是我们的“水果”。“主食”是我们天天、顿顿都要吃的粮食,而“水果”则是在“主食”之外搭配使用的食物。

偶尔吃一些“水果”,能够带给人一种“精神倍爽”的感觉。不过,“水果”虽好,却不能替代“主食”,如果有人想用“水果”替代“主食”而天天吃,顿顿吃,那么可能反而会给他造成身体羸弱,营养不良等问题。

“逆向思维”虽然尤其妙用,但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却不能以获得“逆向思维”为最终目的,将其当成一种“制胜秘籍”而孜孜追求。当你“求而不得”时,你就会因此而感到痛苦,甚至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时时追求“逆向思维”,处处彰显“逆向思维”,那么很可能你就被周围人视为“另类”“奇葩”,这样,就不但未能使你在遇到困难时“出奇制胜”,反而会让你面临更多非议,造成更多压力。

比如,老师为了让学生考试时考得更好,将时间利用得更充分,建议学生“先做简单的题,再做难题”“语文考试先写作文,再做阅读”“综合科目考试,先做历史政治,再做生物”。

但是学生为了追求“逆袭思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我就是要先攻克难题,然后再来应付简单的题目;我就是要先做阅读,最后再写作文;我就是要先做地理,然后再做历史政治。

如果学生是这种思维,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获得好成绩。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必须依靠“常规思维”,只有“常规思维”才能够让我们正常地解决问题。

换句话说,我们在追求“逆向思维”能力的时候,必须以“常规思维”为基础。“常规思维”是“逆向思维”必须经历的过程之一,要想大脑里面尽可能地闪出“金点子”,那必须得先保证在你的大脑中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常规思维”)作为掂量和对比才行。

在生活中学会逆向思维教育孩子(逆向思维不是反着想)(2)

“逆向思维”往往以“常规思维”为基础

家长要训练孩子的“逆向思维”,首先得自己先对“逆向思维”保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只有家长正确地认识到“逆向思维”的特点和用处之后,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来训练这种思维。

上面的这几段话,就是用来说明“逆向思维”的特点和用处的,以让家长们深入了解这种思维方式。有家长认为,“逆向思维”就是“反着想”,对于“反着想”这种理解,我想有必要再进行一下纠正。

“反着想”可能是对“逆向思维”的一种通俗易懂的说法,但是,如果家长这样来理解“逆向思维”,就不可避免地会将这种理解传递给孩子。在孩子的大脑思维里面,“反着想”三个字意味着什么?

孩子所能够理解的,可能是这些:

1.“反着想”的意思就是“唱反调”。家长要求做的,他偏不做;要求他不做的,他偏要做。

2.“反着想”意味着“全盘否定”。凡是家长说对的,他都认为是错的;凡是家长觉得是错的,他都认为是对的。

3.“反着想”可能是一种“搞怪思维”。家长让孩子写作文,他不认真按作文要求来写,却在本子上写了一首“打油诗”,来讽刺家长和老师,用一种非常夸张或怪异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内心的反对。

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逆向思维”,用“反着想”来教授孩子,可能会把孩子带偏。同时,认为“逆向思维”能够“轻松解题”,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逆向思维”的获得本身就不容易,怎么又可能做到轻轻松松解题呢?

只有在“常规思维”无法正常解决问题的时候,“逆向思维”才能够派上用场。

比如“司马光砸缸”,当两个孩子利用“常规思维”无法救出落到水缸里的孩子的时候,司马光就像了一个独特的办法——用石头将水缸砸出一个窟窿,有了这个窟窿缸里的水就装不住了,全部得漏出来,等水漏完了,缸里的孩子于是就得救了。

由此可见,“逆向思维”并非人人能够做到,只有少数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够获得。

在生活中学会逆向思维教育孩子(逆向思维不是反着想)(3)

“唱反调”“全盘否定”“搞怪思维”都不是“逆向思维”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究竟能不能训练?又该怎样开展 “逆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能力?

接下来,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进行讨论,希望我们的讨论过程和讨论结果对题主有所帮助。

01.什么是真正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英文名为“Reverse Thinking”,字面意思为“对事物观点反过来思考的思维方式”,但其深刻内涵绝不止于“反着想”

1.在一定程度上,“逆向思维”具有“否定思维”(Negative Thinking)部分特征。“逆向思维”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前,总是先否定其他一些不合理的方案。但“逆向思维”绝不等同于“否定思维”,“逆向思维”是为了“寻找方法”,而“否定思维”则是“否定方法”。

2.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马克•麦克丹尼尔(Mark A.McDaniel)认为,“逆向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求异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或创新观点,就是“逆向思维”。

3. 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理查德·保罗 (Richard Paul )认为,“逆向思维”其实是一种“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对已知的方法进行辨别、调整、改造,以便能够及时解决眼前的复杂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逆向思维”不要求思维速度,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相较于“常规思维”的创新。

在生活中学会逆向思维教育孩子(逆向思维不是反着想)(4)

“逆向思维”追求的不是思维速度,而是思维创新

02.“逆向思维”究竟能不能训练?

答案是:能进行训练。

“逆向思维”的训练,跟“灵感”的训练非常相似。

“灵感”是一种能瞬间产生,也会瞬间消失的突发性思维。这种思维往往“求之而不得”,但是文艺理论家们在研究“灵感”的时候发现,“灵感”本身虽然是突然产生,但是它却是在相关知识背景或脑力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

逆向思维”是在对已有观点进行充分地认识、思考之后才会产生的,而这个过程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反复训练”或“大量的练习”。

理查德·保罗在他的研究中发现,通过质疑、反问、推理等方式的长期训练,可以帮助人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Critical Thinking Consciousness)。只有先在大脑里面培养其这种“意识”,才可能催生出“逆向思维”。

在生活中学会逆向思维教育孩子(逆向思维不是反着想)(5)

只有大量的思维训练,才有可能催生“逆向思维”

03.怎样开展 “逆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能力?

家长可以试试这几种方法:

1.“变废为宝”式思维训练。

运用:凡是被人忽略或者丢弃的事物、观点,我们就要重新考虑以另一种方式将其利用起来。

举例: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这样会欺骗顾客,被发现后会丢失商店的信誉;如果直接丢掉,又非常可惜。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于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开,该时装商店也出了名。“变废为宝”的逆向思维不但给时装店带来了名气,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小试牛刀:袜子破了个洞怎么办?家里的塑料瓶该怎么处理?(请用“变废为宝”思维进行思考)

在生活中学会逆向思维教育孩子(逆向思维不是反着想)(6)

“变废为宝”思维是“辩证性思维”的一种

2.“反弹琵琶”式思维训练。

运用:收集一些有道理但又说得并不绝对正确的俗语或格言,对其进行合理的逆向解释,从而让自己的思维别具一格。

举例:根据“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的说法,逆向提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观点;根据“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逆向提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观点;根据“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说法,逆向提出“平时就不烧香,临时偏抱佛脚”的观点;根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说法,逆向提出“有了调查,就一定有发言权吗?”“就算是有了调查,也未必有发言权!”的观点。

小试牛刀:“君子空口不动手”“有意栽花花不发”“有志者事竟成”“条条大路通罗马”“往事如烟”“左右逢源”。(请用“反弹琵琶”思维进行思考)

在生活中学会逆向思维教育孩子(逆向思维不是反着想)(7)

“反弹琵琶”思维是“否定思维”的一种

3.“角色互换”式思维训练。

运用:面对困难而无法解决的时候,调整我们的关注焦点或思考对象,进行角色互换,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可能存在的方式。

举例:一位大爷到菜市场买菜,挑了3个西红柿到秤盘,摊主秤了下:“一斤半,3块7。”大爷:“做汤不用那么多。”去掉了最大的西红柿。摊主:“一斤二两,3块。”正当身边人想提醒大爷注意秤时,大爷从容的掏出了七毛钱,拿起刚刚去掉的那个大的西红柿,潇洒地走开了。换种换位,独辟蹊径,你会发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方法。

小试牛刀:孩子不愿意做爸爸留的课外作业,家长该怎么办?(请用“角色互换”思维进行思考)

在生活中学会逆向思维教育孩子(逆向思维不是反着想)(8)

“角色互换”是“求异思维”的一种

结束语:

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能力,还需要两个重要的前提:

一个是需要收集观点,让自己的大脑中想出“金点子”之前有足够的观点进行掂量和对比;

一个是尽可能地养成提问的习惯,让自己的大脑随时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只有大脑积极运作,才有可能产生“逆向思维”。

但需要谨记的是:不要为了训练“逆向思维”而走火入魔,放弃“常规思维”!“逆向思维”是我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妙招,而“常规思维”则是我们维持正常生活的法则。

在生活中学会逆向思维教育孩子(逆向思维不是反着想)(9)

“逆向思维”有两个前提:收集观点和养成思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认知天性》,[美]彼得·C·布朗,[美]亨利·L·罗迪格三世,[美]马克·A·麦克丹尼尔

2.《批判性思维工具》,[美]理查德·保罗, 琳达·埃尔德

(如果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