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阳明传习录281条 解读王阳明传习录之二十八(1)

原文:

问上达①工夫。

先生曰 :“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词语解释:

①上达:《论语.宪问》中有“下学而上达”句。

译文:

陆澄向阳明先生询问“上达”的功夫。

阳明先生说:“后儒教人,刚涉及到精深幽微之处,就说‘上达’不适合学,就只教‘下学’。这样就是将‘下学’和‘上达’分为两个东西看了。凡是眼睛看得见的,耳朵听得到的,嘴说得清的,心可以思考的,都是下学;眼睛看不见的,耳朵听不到的,嘴说不清的,心想不到的,就是‘上达’。就像树木的栽培灌溉,是下学;至于日夜细微的生息,枝叶生长繁茂,就是‘上达’,人怎么能预先着其力(于此)呢?所以凡是可以用功,可以告知的都是‘下学’,‘上达’也只是在‘下学’里。凡是圣人说的,哪怕极其精深微妙,也都是些‘下学’。求学的人只需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会‘上达’,不需要另外去寻找一个‘上达’的功夫。”

“坚守自己的志向像自己心在痛一样,你一心都在疼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解读:

这段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关键是解释下“上达”和“下学”这两个词,原文中已经对这两个词做出了很明晰的解释。如果非要用现代的观念来解释“上达”和“下学”,真的很难找到完全贴切的词,在这里我还是要努力尝试一下,因为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打通古文和现代文在文义上的隔阂。

“上达”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更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规则。“下学”是原理、规则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活生生的实例。阳明让人只在“下学”中用功,而不必理会“上达”,其主旨还是着落在其“知行合一”的理念上,世界上没有脱离了具体“下学”的“上达”,阳明之所以让人只专注于“下学”,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坐而论道的人太多,自古以来,空谈家从来都不是稀缺品。

人在笃行的“下学”中,自然能体会到“上达”。在说“上达”这两个字时,我们要注意这个“达”字,所谓“达”,“由此及彼谓之达”,所以欲要“达”,其起点还是“此”,而“此”就是“下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说心学是贴骨贴肉的学说,那是因为他的要义处处在提撕人要时时刻刻把身心扑到实实在在的现实中来,所谓苍鹰飞的再高,其影子还必然落到坚实的大地上,理想和计划再宏伟,还是要在脚踏实地的践履中一步步来将其实现。

欢迎关注我:

“一生伏拜王阳明、曾国藩,想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养性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