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海帆

童建颖站在一片荒野之中,这是个叫金鸡布的地方,这时他17岁。

一年前,他从上海到江西奉新“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年后,他从一个壮实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外号为“排骨”的瘦骨嶙峋的“知青”。今天,他又被颠簸一路的井冈山牌汽车“抛”到了这荒郊野地,他随身带着镐锄、箩筐、扁担和铁丝,还有铺盖卷和简易的行囊,他,要在这里干一件大事---修井冈山铁路。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逝去未必皆芳华)(1)

童建颖故地重游写生当时用过的劳动工具(1983年)

“井冈道路通天下,毛泽东思想照全球”。1970年,正值“文革”的狂热期,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在未经详细的论证与规划,不考虑经济发展,无视技术、地理环境、财力等制约的情况下,以“有条件也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修革命路、幸福路”的强硬政治命令,成立了以省军区政委、省委书记程世清为领导的井冈山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将分宜、吉安两个专区和上高、高安、安义、靖安的上海、南昌知青以及当地强壮劳力按部队建制编成团、连、排、班,修建北起分宜、南至永新县文竹的“分文铁路”,时称“井冈山铁路”。号令一下,千军万马浩浩荡荡举着红旗奔赴“战场”,一场残酷的铁路大会战开始了。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逝去未必皆芳华)(2)

当时的《铁路路基施工技术要求》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逝去未必皆芳华)(3)

《铁路路基施工技术要求》内页

童建颖在上海读书时就学习了绘画,但他并没有因有“一技之长”被分配在文工团当美工,而被编入了见不到一个“女文工团员”的一团十连,身边全是比他高出半个头的粗壮汉子,他和他们一起睡在上下三层的竹片和草席铺成的床上、一起吃着什锦酱菜、霉豆腐、辣椒酱,开始了他这辈子最为艰难的一段时光。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逝去未必皆芳华)(4)

童建颖故地重游在十号山头下写生(1983年)

47年之后,已经是著名画家的童建颖将他参加修建“井冈山铁路”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十号山头》,在这部书中他详细记载了这一段现在已经无人提及的历史,以下是《十号山头》部分章节的摘选: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逝去未必皆芳华)(5)

《十号山头》封面

全年无休的施工,随着进度还要加班加点,三班倒连轴转---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汗渍在背上结了圈圈盐霜,脱下来可以站在地上不倒,最后自然就破了--《工地、连队》

刘仁俊,来自奉新山区的年轻人,黑黑瘦瘦,长得还端正。当时是连队的仓库保管员,虽然保管的只是扁担土箕、钢钎铁锤、铁丝棕绳等等施工用具,却在连里除食堂以外的一大财务要点、敏感所在。保管员无需出工,就引来了看他不顺之眼,一位披着士林蓝罩衣的副指导员、每次开会要训话到大家哈欠连连的长者,同是来自山区的奉新人,找他谈话了。在中国,谈话意味着什么人们都知道,所以平时大家不交谈,是相互防备,尤其是在集体生存空间。其结果由谈话到批评,由批评到批斗,以莫须有的罪名要他认错认罪,尽管他不知道错在哪里,何罪之有。他更不知道的是这出戏中的这个角色,由他来演。再后来,据说是他在老家的未婚妻来信,也要他坦白交代,不然就退婚。终于,他顶不住了,借着黑夜不辞而别。----就这样,一个曾经鲜活的人,失踪了。---《失踪》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逝去未必皆芳华)(6)

当时修铁路的工具(童建颖1983年写生)

因卫生条件差,振华拉痢没裤子换,光屁股躺在被窝里;东成因阴虱皮炎奇痒难忍,时常抓挠成为习惯;在当时的条件所限之下,阿立(童建颖在书中的人名)的双腿因受伤感染,发炎溃烂,天天注射青霉素,长达八个月之久,没请一天假。直至假期回沪到地区中心医院就诊,换洗伤口,用黄纱布条塞入深至半截手指的创眼、再加新药红霉素软膏,才使伤口渐渐痊愈,只是双腿的疤痕久久未能褪去----所有这些,都极其平常----《工地上的知青》

给养跟不上,伙食还是差。炊事员从坛子里捞出什锦酱菜在木盆里漂除蛆虫,再用筷子夹上窗口递进的饭碗;搪瓷脸盆里的霉豆腐夹开后露出蠕动的蛆,放在白饭上,由每餐半块增加到一块,饭量猛增,再喝上一碗带馊味的米汤。--因为要干活。---《现场会议》

人太多了,村里无法安顿,就将竹制工棚扎到稻田里,大会战而来的劳力就在潮湿的工棚栖身,草席加塑料薄膜,里外无温差,因为人数的剧增,蚊蝇随粪便而来,工地周边布满粪堆,工棚里长出辣椒,成了现状,蔚为壮观。

也因为人多,洗衣洗澡都是问题,常备连都是男儿身,井边、河里、到哪冲洗都行,大会战来了,有女民兵,还不乏知青,白天汗湿后只有打盆水躲进工棚擦擦身,自然要艰辛的多,而且还要为男生洗衣服。----《大会战》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逝去未必皆芳华)(7)

金鸡布河上的老木桥(童建颖1983年写生)

十号山头的一次夜间塌方,连长现场点名少一人,马上指挥抢挖,结果挖出一人,因头部中一镐血流不止,救而不治,乃上海知青:周振富。黑暗之中,即便看不清鲜血,也闻到了汗臭和血腥味。

同日傍晚,一民工于河边洗澡而不慎溺亡,系奉新人:冷光荣。河水不深,浅滩边有鹅卵石,抢救者抱起他呼喊不应,月亮之下,真冷。---《工地追悼会》

十连的人几乎都有扛枕木的体会,一人一根,每根140斤,扛上高高的路基,沉重的枕木为防水还用沥青浸泡过,每个人发个麻袋套在头上,是唯一的劳防用品,结果还是因沥青中毒而使脸部的嘴眼肿胀,久久难消。

搬钢轨最危险,比枕木更加沉重的工字钢10多米一根,最短的也得八个人才能抬起行走。而堆放搬动的手工活中伤及手脚的情况时常出现,发力不同步,钢轨会突然滑动夹击手指,手套破、手更破,重则伤而致残。---《枕木、钢轨》

中午,铁路电话选线队报告在金鸡布后山坳森林发现一具男尸。十连的人奔走相告,传说纷纷。几乎所有的人涌向后山,都想看个究竟。郁郁葱葱的山坳,有棵特别粗壮、枝繁叶茂的大杉树。只有走到树下,才能看见主干上高挂着的那具尸体,士林蓝上衣黑裤,颈部是棕绳,头部皮肉全无,整个一骷髅,颈椎尺余长。大家倒吸一口冷气,这是他吗?

如何处理后事曾使连长犯愁,连队无人愿动手,最后叫村里的地主分子爬上树去,将棕绳剪断、下面用化肥袋一接,扎上口、驮出山坳埋了。刘仁俊比知青要年长,时年27岁。---《整编、意外》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逝去未必皆芳华)(8)

十号山头(童建颖1983年写生)

蚊帐中的阿立(童建颖)未能入睡,他习惯于夜深人静时思考、想家,那远在千里之外都是上海的家,家中的父母姐妹、以及墙上的那张中国地图、因为在北京和西安有两位兄长而令父亲每逢节日都会用放大镜察看,作为思念和慰籍,后又增添了江西的奉新、现在是分宜,以后会是哪里,不得而知。----《月光》

江西的冬季来了,气温之低侵入骨髓。

工棚虽透风,但还分割成两三张铺的小空间,在床前空地挖个方形的坑,平时用木板盖上,晚上就在坑里用木炭燃火取暖,围坐聊天,说说段子。叉着腿,张开手,大家个个满面红光,不无神采,有时正面烤着太热,背过身再烤反面,因为回头上床似乎好过些,至少可将温暖带入梦乡。----《寒冬、火焰》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逝去未必皆芳华)(9)

曾经住过的老表堂屋(童建颖1983年写生)

这是一本英国翻译小说《苹果树》中的人物,美丽少女。60年代初的大陆出版物,虽然用纸糙黄且破旧、连封面都没有,但能躲过“文革”而在工棚出现,不失为一大奇迹。这部高尔斯华绥的代表作,小说讲的是一位大学生在假期中与农村少女的相恋,这个故事在十号山头工地得以悄然流传,完全是因为十连上下都是清一色的男劳力、壮青年,春情萌动之故。

金鸡布村里,男女老幼齐全。在十连驻扎过的堂屋二进北厢房,住有一位农家少妇,常见其蹲在门口抱孩子把屎把尿,油亮的黑发梳个结,士林蓝褂子黑裤,脸色红润健康,好一方沃土。久而久之,这位不知名的邻家媳妇便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梅根”,有时会搭上腔、招呼一声,有意无意地逗逗她那穿开裆裤的大胖儿子。爱美人皆有之,本无可厚非且天经地义。其实,眉目之情彼此心照足矣,所幸就此止步,并无人越雷池而造次之。---《梅根》

在承担超过自己体重的体力付出的同时,能接触这些名著多么不易。收工之后,油灯之下,睡前看几页,常常专注到染了眉毛。虽经翻译文笔和原作会有差异,但故事的曲折、离奇、生动吸引着阿立(童建颖),凭着清晰的记忆力,他几乎记住书中所有人物的中文译名,还会在工地上转述给别人。听故事的人跟着他挑担倒土,亦步亦趋,竟如痴如醉。有时工间小憩,周围会聚集不少人,催促问“后来呢?”在这日复一日枯燥的劳动中,超过了哨子声和放炮声。---《阅读》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逝去未必皆芳华)(10)

童建颖17岁时住过的阁楼(1983年写生)

因沿途的施工进度不一以及种种情况的困扰,井冈山铁路北段分宜至安福段的通车一推再推,从大会战结束顺延至10月、后又延至12月。期间十号山头多次塌方,多次清基,还不时滚落小石块,给在地面施工带来危险,所以每天都派专人瞭望,关注险情,及时吹哨报警,大家作鸟兽散,待排除过后再继续,如此日复一日的缓慢推进。

终于,总指挥部下达命令,必须在12月下旬的领袖诞辰日后又延至29日通车,广播中反复传送即将到来的喜讯,大喇叭将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放大了许多倍,金鸡布村的乡亲们也充满了喜悦,孩子们更是过年似的,奔走相告,唯十号山头及周边群山默默不语,静观人间喜剧的认真演绎。

通车仪式如同舞狮舞龙,但毕竟“火车不是推的----”,下半句只有就此打住。----“人民战争的胜利凯歌:1970年12月29日井冈山铁路北段胜利通车”的喜讯上了报刊媒体的头条。这是早就拟好的新闻稿,迟早是要播发的。作为象征意义的通车仪式算是完成了。但事实上铁路从边坡道弯度、养护和清理则是刚刚开始,工程远未结束。---《通车》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逝去未必皆芳华)(11)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逝去未必皆芳华)(12)

1970年的《井冈山铁路工地简报》

对于童建颖来说,在他17岁时的这段离乡背井修铁路的经历,更多的是艰辛、磨难、恐惧和无望,以至于多年后回想起来也更多的是不堪而非“绝代芳华”。在后来的日子里,童建颖考上了江西文艺学校美术专业并留校任教,再去浙江美院学习,后调上海教书,一辈子从事自己喜爱的美术创作及教学工作,但是,即便如此,从童建颖享誉画坛的抽象油画展中,还能看出金鸡布“十号山头”给他留下的深深的印记,它们是童建颖心灵刻痕的流露和外化。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逝去未必皆芳华)(13)

《裸露的岩石陡壁》(童建颖2003年记忆默写油画)

如今,童建颖已经退休颐养天年,而他参加修建的分文铁路最终没能修上井冈山,也没有连接湖南、江西两地,成为一条断头路,且已经全线停止客运业务。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逝去未必皆芳华)(14)

著名画家童建颖

还有一句题外话,童建颖在江西文艺学校任教时班上有个学生叫高希希,他后来成了著名的电视剧导演,拍了部电视剧叫《幸福像花儿一样》,它比冯小刚的新片早了十年表现了部队文工团的“芳华”,不知高导有没有打算为他的童老师拍一部井冈山铁路建设的电视剧《逝去未必皆“芳华”》呢?

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逝去未必皆芳华)(15)

高希希导演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