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学问#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可以引领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理解内涵,品味意境,体会情感,培养语文素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境界,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将朗读更好融入语文教学,语文课要加强诵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如何将朗读更好融入语文教学,语文课要加强诵读
#大有学问#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可以引领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理解内涵,品味意境,体会情感,培养语文素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境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诵读这种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在今天课堂改革中仍发挥重要作用。诵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思考、领悟,带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朗诵时学生口、耳、脑多种感官配合,注意力高度集中,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富有情感色彩的口头语言,能让学生在诵读中思考,诵读中感悟,诵读中开拓思维,诵读中激发情感。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加强学生诵读,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
首先教师应该有明确地目标,读什么,什么时间读,怎样读,读到怎样效果,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都文质皆美,骈散相间的文言文、意境悠远的古典诗词、富有意蕴的哲理散文,语言精美的现代诗歌……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这些美文进行有选择的诵读。有的文本如《蜀道难》《赤壁赋》可以全篇诵读,领会李白的浪漫苏轼的旷达;有的文本如《荷塘月色》中“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这三段描写绵密细致,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理解朱自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有的文本可以诵读内涵深刻富有哲理的语句比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有的文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挑选感兴趣的片段自行诵读。
有人会想,一节课45分钟,又要预习反馈,又要探究讨论,什么时间诵读呢?
其实课前三分钟全班学生集体诵读篇幅短一些的经典,或者本节课要学习的文章,既可以重温巩固预习,又可以让教室迅速从课间喧闹归位安静又让学生收心,一举两得。预习时可以安排个人诵读检查,在探究问题前可以小组诵读,展示环节可诵读,尤其在学习现代诗歌时,让学生在诵读中探究,展示中诵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理解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情感。甚至下课铃敲响之际,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伴着诵读走出教室,让琅琅书声充溢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合理选择安排诵读内容与时机。
语文课堂教学加强诵读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诵读方法的指导培训和课堂诵读形式的选择。只有教师对学生朗读时的速度、重音、停顿、节奏、语调、情感等技能经过长时间的指导训练,学生的诵读才会清晰响亮有感情。比如读《川江号子》时,悲壮的情调、舒缓的节奏、高亢的声音、凝重的情感,老师必须作适当的指导、培训、示范,学生才有可能走进文本理解船夫们顽强的生命力和苦难的生活。
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诵读形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预习文章让学生自主品读,展开联想想象,理解文本内涵。课堂上根据文本特点选择个人诵读、齐读、默读、演读、分角色朗读、小组朗读……当学生诵读不到位,不能理解文本,不能表情达意时,老师完全可以范读,指导学生诵读,有时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评读,提高朗读效果。
遇到意境悠远,文辞优美的诗文,还可以创设情境诵读,比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准备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学生诵读的背景音乐,带着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走进“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恬静幽美。在学习李清照的《虞美人》时先让学生听几遍王菲的《月满西楼》找到与《虞美人》的共鸣,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恰当选择诵读内容,适时利用诵读时机,合理安排诵读形式,对学生领会文章内涵,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以及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对学生充分训练,以诵读为本,把诵读贯穿教学始终,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