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口气分封了虽有的皇子,朱棣的兵权被消散,引得建文和永乐开始大乱斗。“五龙同朝”表面上风光霸气,只可惜开局太过强盛,真龙天子全部下在一个窝里,太能“折腾”,更是耗尽了大明的气运,那么这五龙同朝的说法真的靠谱吗?

明朝末年的六龙同朝(大明五龙同朝表面盛况)(1)

朱元璋一口气封所有皇子

在古代,人们把当上皇帝或者准备当皇帝的人,分别称为“真龙天子”和“潜龙”。在明朝的初期,甚至一度出现过五位朱家皇帝,同时出现的局面,被称为“五龙同朝”。这其中就包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其中朱高炽和朱瞻基在位的时候,是明朝最为繁荣和巅峰的时代。

虽说在大多数的人的认知中,五龙同朝没有朱标确实可惜,很多人恨不得把废物建文帝,一脚踹出五龙的行列中,又不得不承认朱允炆确确实实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但是事实上,最应该从“五龙同朝”中一脚踹出去的人是朱瞻基,这是为何呢?

明朝末年的六龙同朝(大明五龙同朝表面盛况)(2)

太子朱标

朱元璋在世时间是1328年到1398年,而朱瞻基在世时间是1399年到1435年,除非朱元璋有透视眼,从孙媳妇张皇后肚子里看到了朱瞻基,否则这两个人是无论如何都没有见过面的。在明代官方史书《明宣宗实录》之中,分明清楚地记录了朱瞻基的出生年月日:宣宗宪宽仁纯孝章皇帝讳瞻基,以己卯岁二月九日,生上于北京。

时众望见光气五彩,腾于宫闱之上。这里略作解释,皇帝驾崩之后,下一任皇帝会召集文武大臣,成立一个“前任皇帝生平功绩编纂委员会”,将先帝在位期间的大事按照编年体的方式编辑成书,目的是“宜有纪述,以示来世”。

明朝末年的六龙同朝(大明五龙同朝表面盛况)(3)

从《明宣宗实录》,可以看到明宣宗朱瞻基,是朱棣嫡长孙、朱高炽嫡长子、朱祁镇和朱祁钰生父。太子尚在册立皇太孙且最终顺利登基,古代历史上估计也只有这一位了,他是史书上存在感极强的“好圣孙”,在朱棣心中是“传世之孙,永葆其昌”的存在。朱瞻基长大后更是不负众望,能文能武,登基之后国泰民安,与民生息,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或许是朱瞻基从个人能力上碾压了建文帝,才破例同获了“五龙之一”的名额。

明朝末年的六龙同朝(大明五龙同朝表面盛况)(4)

朱瞻基

那么,如果“五龙同朝”不存在,那么现实中朱元璋希望其他曾孙,和建文帝的长子朱文奎一起读书的可能性有没有呢?或者换句话说,作为明朝寿命最长的皇帝,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见到过几个曾孙?

朱元璋第一个曾孙报道

事实上,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是明朝寿命最长的皇帝。但终其一生,他也只见到了一个曾孙那就是朱允炆的长子朱文奎。除了朱文奎、其余曾孙中年纪最长的晋王之子朱美圭,和燕王之子朱瞻基,也不过出生于建文年代,距离朱元璋去世的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晚了有近六年的时间。

明朝末年的六龙同朝(大明五龙同朝表面盛况)(5)

建文帝一上任就大肆削藩,逼死了朱棣从小看着长大的秦王和秦王妃,逼得朱棣不得不反以求自保,更是为了报仇。朱允炆虽说是太子朱标的儿子,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皇位,却是连一点父亲的运筹帷幄都没学到。

最终南京城破,建文帝消失在了一片火海之中。至此五龙中“二龙已死”,剩下的便是朱棣一脉的天下。朱棣在位期间派遣郑和六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吞并安南,迁都北京,五次御驾亲征阿鲁台,开创了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统。然而,由于朱棣晚年的穷兵黩武,耗费民力,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逃荒现象。幸好家中还有个朱高炽给朱棣舔血包,这大明的财政才没见赤字。

明朝末年的六龙同朝(大明五龙同朝表面盛况)(6)

然而,朱棣家里也并没有太平几天,因为二儿子朱高煦和三儿子朱高燧同样不安分。这兄弟俩和太子一家形成对立的阵营,经常让发誓“绝不再杀朱家子孙”的朱棣大为恼火。在朱棣去世之后,明朝又将何去何从。这时候就凸显出继承人的重要性了。

大明“五龙同朝”盛况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也是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王朝。明太子朱元璋他勤政没错,可不代表后面的皇帝各个都有时间,将全国大大小小事情事无巨细全部经手查办。于是,压到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宦官横行,其实从建文帝开始就已经初具苗头,真不知道朱元璋这样勤政到底是对是错。

明朝末年的六龙同朝(大明五龙同朝表面盛况)(7)

另外,大明“五龙同朝”的盛况也就牵扯出一个问题。就是能过问政事的人太多,就拿朱元璋时代来说,朱元璋,朱标,朱棣三个人都对朝政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朝共存的龙越多,就表明这个王朝出现的政变多,所以才导致帝位更迭频繁。“五龙同朝”这既不是盛事,也不是好事,而是会引起兄弟叔侄争抢的丑事。

“五龙同朝”的出现,极大地耗尽了大明王朝的财力和国运,也使得明朝大多数皇帝少亡或者短命。“五龙同朝”时期,经历了太子朱标去世,朱允炆称帝,相继又发生了靖难之役,明成祖朱棣继承皇位,而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朱瞻基成为明宣宗,明初期的五位帝王,同处一个时代。

明朝末年的六龙同朝(大明五龙同朝表面盛况)(8)

尤其是朱棣时期,靖难之役及五次征战漠北,连年的内战和对外战争,极大地消耗了大明的财力和国运,因此才出现了大明后来皇帝多数少亡或者是短命。“五龙同朝”显然是民间故事渲染的神秘感,并不是真正的大明皇帝短命原因。正是因为五世同堂比较罕见,所以,很多有志向的帝王,都期望自己也能实现五世同堂。期待自己能像唐太宗那样,衍五代一堂之庆。他的愿望最终实现了吗?无数事实摆在眼前,五代同堂并不是一种好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