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最珍贵的一幅(从兰亭序图中看曲水流觞)(1)

古人常以流水比喻自己的性情,所谓的文人以流水比自修,被统称为“喻性”。曾几何时,振绺于朝堂的名贤们也会有心生闲雅的时刻。这样的逃禅之心,是历代文人所追求的。

醉在山水间

兰亭序最珍贵的一幅(从兰亭序图中看曲水流觞)(2)

南宋《兰亭序图》卷(局部)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时光回溯,那是东晋时期穆帝在位的永和九年(353年)癸丑三月三日,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他的好友孙绰、谢安等40余位士人,为修禊兰亭之事而相会于会稽山阴。

今藏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兰亭序图》卷是现存描绘兰亭修葺故事较早的一卷绘画,这件南宋水墨手卷全长近140厘米,在宽37厘米的高头大卷之上,描绘了东晋时期那次借由兰亭修禊而聚集于浙江会稽山阴处的文人雅集。

兰亭序最珍贵的一幅(从兰亭序图中看曲水流觞)(3)

南宋《兰亭序图》卷(局部)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特别引人入胜的是,在潺潺流水之间,可见片片荷叶,每片荷叶上都放有一盏形似羽觞的酒具。这些荷叶载着流动的羽觞由上游兰亭而来,在溪水推动下将美酒送入嘉宴。细审画卷,已有人喝得酩酊大醉,猜想应该是做不出诗来,便被罚酒三杯。

兰亭序最珍贵的一幅(从兰亭序图中看曲水流觞)(4)

羽觞随波流

羽觞其形椭圆有两耳形扳,故又称耳杯。口部椭圆形,两侧有半环形的耳,在东周时期墓葬出土中常见以漆木质为多。后来再此基础上又发展为两边有翅状耳的类型,即产生了后来流行汉晋的羽觞。其名“羽觞”之由,多是由于其形状似爵(雀),两耳则像雀之双翼。另外有一说,织饮时羽觞上可插羽毛,可有催人速饮之意。

兰亭序最珍贵的一幅(从兰亭序图中看曲水流觞)(5)

西汉“君幸酒”云纹漆耳杯 湖南省博物馆藏

关于羽觞的记载,早期可见于《礼记》有“奉觞”、“行觞”等词,《战国策》也有 “举觞”、“赐觞”等语,可见羽觞在当时颇为常见。这种羽觞两耳似羽,便于执持,亦为“行酒”,但也未必说明羽觞一定专为浮于水面之上而制作。

兰亭序最珍贵的一幅(从兰亭序图中看曲水流觞)(6)

西汉 彩绘漆鱼纹耳杯 故宫博物院藏

至于“流觞”的记载,最早则可上溯到周公时代。西晋以前社会上早有流觞的风俗了。兰亭流觞,遵修故事,他们流的是椭圆带耳的杯,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就有“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两处提及。

上巳修禊早已有之

“曲水流觞”的典故在古代与“上巳”这个节日密切相关。曹魏时代之前,曾将每年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作为节庆,称“上巳”,之后便逐渐规定为三月三日。三月三日的“修禊”之事原应指的是一种专门消灾祈福的仪式。春秋时期,祓禊即有着强烈的避邪作用。

兰亭序最珍贵的一幅(从兰亭序图中看曲水流觞)(7)

战国 漆木耳杯 湖北省博物馆藏

自西晋220年曹丕篡位称帝至265年司马炎改朝为晋起,中原之外的大部分周边地区已不在明确的治榷之下。门阀巨室独立垄断土地经济资源并操纵政治。他们袭取印度的种姓制概念开创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这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越发壮大。作为新兴的“士族”阶级,他们稳定而富足的生活显然是那么短暂,随着“五胡乱华”混乱局面的来临,物产丰沛富足的黄河流域正式落入北方游牧民族之手。

兰亭序最珍贵的一幅(从兰亭序图中看曲水流觞)(8)

战国晚期 兽耳金和 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方面,身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西来的佛教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带来的西域文明开始不断冲击着中原儒学一统的传统精神信仰。而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又更加速了旧体制的崩塌。这两点综合起来,使整个历史时期弥漫着一种的清淡与逃禅的气氛之中。


原文作者:石钊钊

原文来源:《中国收藏》2018年5月刊《魏晋名贤的闲雅时光》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中国收藏》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兰亭序最珍贵的一幅(从兰亭序图中看曲水流觞)(9)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