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的混战,或许知名度不是很响亮。不过,有名将的地方,自然关注度就高。魏延是三国后期名将,在蜀汉与曹魏的战争中,本想展示自己惊世才能,却不想最后被马岱诛杀,还背上“叛逆”的臭名,真是可悲可叹。那么魏延为什么会被马岱斩杀呢?究竟有啥内幕呢?

为什么都说魏延造反(魏延作为蜀汉中期第一上将)(1)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追溯起源,魏延确实是被冤枉而死的,他并没有反叛自己的国家,而是因为人人都想得到权力的结果,魏延是权力之下的牺牲品。更或者说在争夺丞相府的主要权力之中,他是一个失败者。又因为他为人处世的不地道,被众人一同陷害而死。

为什么都说魏延造反(魏延作为蜀汉中期第一上将)(2)

但实际上,魏延虽骁勇善战、善养士卒,但他为人清高孤傲,性情极恶,很多人都不喜欢他。只有杨仪敢与他作对,可以说魏延跟杨仪就是死对头。《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中记载:“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就是说他们两个人就像仇人一样,互相仇视对方,关系如同水火。所以在这里也为魏延的死埋下了伏笔。

为什么都说魏延造反(魏延作为蜀汉中期第一上将)(3)

等到后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之后,蜀军“秘而不发”。因为那时蜀汉与曹魏的战争已经如火如荼,司马懿在诸葛亮的手下吃了好几次大亏,他们正在魏营中修整军队,等待诸葛亮这个主心骨倒下之后,全军全面反扑。

诸葛亮也深知自己倒下之后,蜀汉危矣!因此他在死前布置了撤军良策,以此来保全蜀军。他吩咐全军后队变前队,掉头返回,魏延带领的先头部队,作为断后力量,全力配合杨仪的主力部队。但是在这里魏延就开始挖坑了,他想着凭什么自己这个军中最高阶的武将得听命那个死对头杨仪呢?魏延想要继续北伐,看到杨仪率大军回撤,因此魏延率先撤防返回汉中,还烧掉阁道,实实在在地坑了杨仪一把。还烧了阁道。杨仪魏延分别上表,说对方是叛徒,而中央的董允、蒋琬都更相信杨仪,还排了禁卫军北上。

为什么都说魏延造反(魏延作为蜀汉中期第一上将)(4)

在这里我们又得说到一个事实了。诸葛亮这个主心骨死了,他手上的权力该被谁接收呢?魏延想凭着自己的才能,接收丞相的权力理所当然,于是有了《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中记载的:“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意思是说丞相虽然死了,但是我还在嘛,府中的亲属和官员可发丧还葬,我自然应当率领各军去进击敌人,怎么可以因为死了一个人而耽搁国家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等人,岂能受杨仪的指派,作断后的将军。大言不惭,也确实令人讨厌;而杨仪、费袆、甚至蒋琬、姜维其实都在伺机而动,他们谁都想继承诸葛亮的权力。于是有了费袆的反身投入杨仪门下,有了蒋琬的坑爹,甚至有了姜维等人默不作声,却能狠狠摁死你的狠劲。

为什么都说魏延造反(魏延作为蜀汉中期第一上将)(5)

魏延选择了违背诸葛亮的遗愿这条不归路,给你杨仪、费袆、蒋琬等人诛杀他的理由。魏延先到了南谷口阻住了杨仪大军,何平在阵前大骂魏延叛徒,魏延的兵士觉得自己大哥这么做不厚道,都跑了。魏延一看大事不妙,也跑了,但被马岱追上,斩杀。《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中的记载:“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意思是说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马岱砍下魏延的脑袋交给杨仪,杨仪起身用脚踏踩魏延的头说:“庸奴!还能干坏事吗?”于是诛杀魏延三族。

为什么都说魏延造反(魏延作为蜀汉中期第一上将)(6)

呜呼哀哉!被坑死的魏延实则犯了两个过错。第一,他没想到自己的兵力实际上比不上主力军的兵力,而且会跑光,战败很正常。第二,他不遵守诸葛亮的意思,又阻挡了杨仪回汉中的去路,烧掉了阁道,给了别人开刀的借口。战败,死亡就是他的结局,是人为操纵,也是自己一手造就而成。怪就怪自己的刚愎自用,不懂得真正的为人处世之道;不懂得在利益的驱赶下,人心的黑暗。

所以,在这里我们说致使魏延被诛杀最终原因还是人为操纵。

文献出处:《三国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