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梁思成特展上海(思城人间四月有情天)(1)

2022年9月,正值梁思成来大同调查古建筑90周年,谈到梁思成,人们会马上想到另一个名字:林徽因。她是梁思成的妻子,更是一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传奇女子。我们将从时间脉络上多维度的为您讲述林徽因的一生。

归来梁思成特展上海(思城人间四月有情天)(2)

梁思成与林徽因

本期《人间四月有情天(上)》将从家世背景、求学之路、建筑事业等方面带您了解林徽因。

归来梁思成特展上海(思城人间四月有情天)(3)

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她的父亲林长民曾是北洋政府段祺瑞执政时期的司法总长。思想开放的林父有心把她培养成学贯中西的新青年。

归来梁思成特展上海(思城人间四月有情天)(4)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青春在学习中飞扬

1909年,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

1912年,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年,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随父游历欧洲,兼任他的秘书和翻译。

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建筑学。梁思成攻读建筑学,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进入美术系,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

1927年,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从五岁启蒙到十六岁游历欧洲,从二十岁国外求学到二十四岁学成归国,林徽因女士孜孜不倦的求学历程为当代青年生动的展示了青春的模样,诠释了不负韶华的含义。

生命在建筑中绽放

归来梁思成特展上海(思城人间四月有情天)(5)

正在测绘的林徽因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

1920年,随父游历欧洲期间结识了建筑师女房东。在房东的影响下,她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

1924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

1928年,完成美国的建筑学业后,林徽因接受了梁思成的求婚,婚后同往欧洲游历,考察欧洲建筑。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1931年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

1936年5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赴河南考察。

归来梁思成特展上海(思城人间四月有情天)(6)

林徽因敦煌边饰研究手稿

1937年夏,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

归来梁思成特展上海(思城人间四月有情天)(7)

林徽因测量五台山佛光寺经幢

1938年,迁居昆明后他们开始对云南的古建筑进行考察研究。

1940年,迁居李庄后,开始对四川民居的古建筑物法式(形制、结构、工艺等)进行了紧张的勘察和文献收集研究工作。在李庄的五六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及巴山蜀水。

1944年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林徽因带病承担了该书全部书稿的校阅和补充工作,并执笔写了书中第七章五代、宋、辽、金部分。

1946-1947年,梁思成到美国讲学,林徽因虽然重病在身,但仍然同建筑系的教师一起全力投入清华建筑系的创办工作。

1949年9月下旬,林徽因和建筑系的10名教师一起参加了国徽的图案设计工作,她将自己的心血和学识全部倾注于这项设计。

1950年林徽因受邀请主导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

1951年林徽因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并具体承担碑座饰纹与花圈浮雕的设计任务。

1953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林徽因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担任《建筑学报》编辑。同时她又是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

1954年她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这部名著。

在1930年到1945年的15年间,林徽因、梁思成等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忍着病痛,克服种种困难,对200多个县2700多处古建筑进行了调查,收集了庞大的建筑资料,一砖一瓦地详尽绘制了大量古建筑图纸。

从1920年开始到生命结束;从学习建筑,到考察建筑,再到讲述建筑;从东北建筑系,到中国营造学社,再到清华建筑系;从教授建筑学,到发表建筑论文,再到编写建筑名著;从国徽设计,到八宝山主体建筑设计,再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林徽因大半生都投身于建筑事业。她对建筑可谓是呕心沥血,甚至在患病期间也从没有停下自己手头的关于建筑的工作,为我国古建筑的保护和建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各项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大同市博物馆

策 划:马世野 李 昂 潘建军

文 字:潘建军

海 报:岳亭池

审 核:林 皓 文 慧

编 辑:王雅玲

责 编:王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