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金秋时节,无论你走到凉山的哪个县(市)乡村,到处都能看到畜满圈、粮满仓,房前屋后瓜果飘香的喜人场景幸福与喜悦是那么真实地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就像迎风摇曳的索玛花,把千里凉山点缀得婀娜多姿、生机无限,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彝乡摘穷帽奋斗写风流)

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金秋时节,无论你走到凉山的哪个县(市)乡村,到处都能看到畜满圈、粮满仓,房前屋后瓜果飘香的喜人场景。幸福与喜悦是那么真实地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就像迎风摇曳的索玛花,把千里凉山点缀得婀娜多姿、生机无限。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的,凉山社会新旧变化的对比太大,大到有时让人甚至觉得像梦境一般,怕一转眼到手的幸福又像清烟般散去。这是一个穷怕了、苦怕了的地区人群“期待效应”心理的折射。回望凉山脱贫攻坚的这段历史,脱贫攻坚路上的种种酸甜苦辣像电影胶片一样,一页页翻过、一帧帧停留,让人们抚膺感慨,久久回味。

凉山牢记嘱托,迎难而上,主动打好脱贫攻坚“主动仗”,勇于攻坚“啃硬骨头”。人们常说“扶贫有多难,凉山的干部群众就有多拼”。历届州委、州政府更是坚持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不忘初心、接续奋斗、久久为功,走出了一条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凉山扶贫事业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千里凉山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凉山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020年11月17日,省政府批准凉山州的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凉山州彻底告别困扰千年的贫困问题,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史起点上。

对凉山来说,这是又一个千年跨越,更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四个巨变 幸福阳光照彝乡

凉山,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脱贫攻坚最难攻克的“大山头”,也是最后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事实上,凉山的扶贫开发从1985年开始,先后走过了“扶贫越温攻坚”“八七扶贫攻坚”“新阶段扶贫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四个时期。虽然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然而由于贫困面特别大、贫困程度特别深的现实制约,凉山的脱贫之路走得极为艰辛。

就在凉山脱贫攻坚最为关键的阶段,2018年2月,亲临凉山视察,作出系列重要指示,重申脱贫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的要求,“对凉山寄予厚望”。千里凉山如沐春风,积蓄已久的壮志豪情一下被点燃,凉山脱贫攻坚的高潮来临。

——中纪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档案馆等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凉山,选派最优秀的帮扶干部,给足最优厚的帮扶政策,把真心、真情播撒到了凉山的山山水水。

——四川省委省政府为凉山脱贫攻坚量身定制了《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在《意见》的“加持”下,凉山变为“热土”,国土政策为脱贫“找钱”;从“输血”到“造血”,金融支持为产业打底;减税降费“放大招”,财税为凉山“开小灶。

——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凉山,前所未有的帮扶支持聚焦凉山。佛山的帮扶来了,宁波的帮扶来了,各大国企来了,各私营企业也来了。一时间,凉山成为全国最为关注、帮扶力度最大的脱贫攻坚主战场。

——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更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撸起袖子加油干。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历史性消除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打赢了一场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伟大战役。

凉山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采取一系列超常规的政策举措,构建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推动现行标准下105.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巨变”二字被大大的书写在大小凉山的河谷平原、重山之巅。

——贫困群众总体收入、生活水平发生历史巨变。到2020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0633元、是2016年的3.5倍;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468个,35.3万人住进安全新居。

——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发生历史巨变。所有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硬化路;44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85.1万贫困人口生活用电问题全部解决。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生历史巨变。“学前学普”行动惠及42万名儿童,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2.2万名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失辍学问题化解销号;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达标。

——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历史巨变。大力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深入治理婚丧嫁娶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问题,移风易俗成效明显,文明新风日益浓厚。

历经艰苦奋斗,凉山贫困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历经艰苦奋斗,凉山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提升。

历经艰苦奋斗,凉山基础设施瓶颈得到历史性突破。

历经艰苦奋斗,凉山改革开放迈出历史性步伐。

历经艰苦奋斗,凉山民生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

历经艰苦奋斗,凉山干部群众精气神得到历史性提振。

不忘初心 增进人民福祉无论是推进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还是解决急难愁盼民生问题,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突破之大,在重塑区域发展格局——从种土豆收荞麦,到生产汽车高铁用钢、稀土战略物资,再到打造“天府第二粮仓”,为保障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再立新功……

突破之广,在完善基层治理格局——不断增强基层自治能力,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推进依法治村,移风易俗不断深入人心,讲法治守纪律重规矩意识不断提高,村规民约内容不断拓展增强……

突破之深,在打造立体交通格局——从泥泞土路到油路水泥路,到高速公路,到迈入“动车时代”,航班航线不断扩大加密,搭建起凉山对外发展的空中经济通道,为凉山旅游开发、投资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突破之绚,在追求创新创造格局——创新实施“以购代捐”扶贫活动、创新实施“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创新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创新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创新开办“农民夜校”、创新实施“筑底强基·凝聚民心”党建工程、创新开展“担当尽责·建功一线”行动、创新构建脱贫攻坚全员攻坚体系、创新实施“清卡行动”、创新实施“明目行动”……

越是关键时、越到紧要处,总有党旗飘扬、党徽熠熠。脱贫攻坚中,全州调集8.6万余名精兵强将,将87%的攻坚力量摆布在最需要的乡村一线,同基层干部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全省各地各部门选派5700多名综合帮扶干部驰援凉山。有38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

昭觉县三河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10个集体、16名个人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

脱贫攻坚,久久功成。凉山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钉钉子精神”;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公仆精神”;以“精雕细琢精准下针”的“绣花精神”,啃下最难啃的骨头,攻克一座座脱贫攻坚堡垒,兑现承诺完成减贫任务,点亮贫困户追求幸福的希望之光,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感恩奋进 新征程上谱新篇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偏远村庄,千百年来受阻沟壑的绝壁彝寨,世世代代渴望小康的大小凉山,如今铺展出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这是中国、四川、凉山式的奇迹!

昭觉县三河村的变化就是凉山脱贫攻坚、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昔日的三河村,成片破旧的土坯房就是村民的居所,进村道路狭窄泥泞,村民苦苦在温饱线上挣扎……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三河村实现了“挪穷窝”“改穷业”。2020年,三河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1245元,比2015年增长近4倍。

因为脱贫攻坚,村里的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房,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在山间回荡,脱贫致富的喜悦在贫困群众的脸上绽放……

2020年5月10日,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正式启动搬迁入住。其中,昭觉县阿土列尔村,也就是“悬崖村”村民们,5月12日集中搬家。

从爬藤梯到攀钢梯再到走楼梯,“悬崖村”村民当时不敢相信这个现实。祖祖辈辈攀爬藤索出入大山上千年,脚踩牢固钢梯才两年,就又搬进城里走上楼梯了。

“悬崖村”在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演绎了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三部曲”,摆脱贫困的彝族乡亲以他们质朴的方式表达心声:“书记卡沙沙(彝语:谢谢您)”“共产党瓦吉瓦(彝语:非常好)”。

历经艰苦奋斗,凉山干部群众精气神得到历史性提振。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中,用实际行动淬炼初心使命、践行“两个维护”,锻造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凝聚了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翻身不忘毛主席,脱贫不忘”。2020年4月11日,春光渐盛,看着自家屋外的山坡上,青绿的花椒果冒出枝头,200多亩青花椒挂果丰硕。感念于脱贫攻坚带来的蜕变,西昌市阿七镇马桑村的60多岁脱贫户潘伍迁用红色粉笔在自家大门上写下了这副对联。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字里行间满满都是感恩情。

古老凉山从落后走向进步、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正阔步走出一条民族地区高质量跨越发展之路。

抚今追昔,忆苦思甜,凉山各族儿女正豪情满怀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记殷殷嘱托,自加压力,拼搏奋进,开启了全面建设幸福美丽文明和谐新凉山的新征程。(记者 刘泱 张崇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