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古文明。铜器文化,因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而得名,发现于1936年,距今约5250-4150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发现该遗址分布在太湖地区。在杭州余杭区良渚、安溪、平遥三镇,以磨角山遗址为核心的良渚文化遗址有50余处,包括村落、墓地、祭坛等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泛,遗址密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矾山、尧山、会官山等高层土墩与祭坛遗址结合在一起。

良渚文化 几千年(约公元前5250-前4150年)(1)

以黑陶为特色,陶器制作精美,有的甚至还彩绘。良渚文化时期最先进的制陶方法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为圆形和椭圆形。良渚文化时期,炊具多为三脚架。玉器非常发达,有珠、管、玉、涓、琮、蝉等。其中玉琮是个大的,高达18~23厘米,雕有圆眼兽面纹。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圆,符合古代天地相通的思想。玉器上镌刻着神的形象,神形似神兽,神、人、兽合一的形象,可能是当时人们崇拜的对象。除了神、人、兽的形象,玉器上最常见的图案是鸟。

良渚文化前山阳出土的丝片、丝带、丝线,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丝织品。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尧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由内向外依次为红土台、灰土沟、砾石台,外围边长约20米。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良渚文化时期,大米是主要食物。

良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非常发达,以鼎、豆、盘、双鼻壶、流壶、流杯、尊、圭为典型器物。用于祭祀仪式的玉器更加发达,墓葬规格和聚落布局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异。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上海以东、钱塘江以南;以西茅山、天目山为界,北靠大宁镇边的长江以南,环太湖大致呈三角形,势力范围达浙东、浙西南、皖南、华南、山东、苏北等地。

良渚文化 几千年(约公元前5250-前4150年)(2)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从草鞋山和张灵山地层压力关系和器物的对比分析来看,良渚文化由崧泽文化演化而来。崧泽文化墓葬以头朝南、四肢直葬为主,与良渚文化基本一致。崧泽文化中,石矛背面逐渐出现棱线,这是良渚文化的前期。两者的穿孔石轴相似。崧泽文化的平足鼎、细高柄豆、高颈平腹壶等。都是继承了良渚文化的鳍形鼎和平足鼎,黑陶,细高柄豆,高颈平腹壶等。此外,5600-5300年前,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见证了大量的玉器。在“玉文明”时代,人们把玉饰的功能变成了社会功能,凸显了玉礼器的作用和地位。一些玉器,如地段、墙壁、墓葬中的大量随葬玉器等,也与良渚文化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关于良渚文化的发展,马桥中段的青铜文化遗存提供了线索。桥的中间叠在桥的下层,也就是良渚文化晚期的遗存。发现的石镰、分节石矛、三角犁、斜柄刀与良渚文化接近,后两种石器数量较良渚文化有所增加。桥中间的黑陶与良渚文化中的黑皮陶有继承关系,鼎与筘的形制也有密切关系。至于马桥中层含有大量印花陶器,没有材料表明与良渚文化有关,其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相互影响。段石花和关二虎是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发现了少量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存,是受良渚文化影响的产物。大汶口出土的玉带可能与良渚文化的玉锥饰品有关。良渚文化遗址在马桥、上海滩县、林挺、金山县等地。,出土了几件卷轴彩陶,可能受到了大汶口文化的影响。马桥、雀木桥等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应该也与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有关。山东的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陶器都普遍采用轮制,黑陶占有突出的地位。磨光素陶盛行,还有许多三脚架和环足陶等。,说明他们有一定的共性。

1934年在浙江吴兴发现,1936年发掘出代表性的良渚遗址。良渚陶器中有醒目的黑陶,被认为与当时山东的类似。所以也叫龙山文化。1939年,有人将龙山文化划分为山东沿海地区、豫北地区和杭州湾地区三个区域,并指出杭州湾地区的文化阶段与山东、河南有明显的不同。1957年,有人认为浙江黑陶干燥后容易褪色,没有标准的蛋壳黑陶,在陶器和石器的造型上各有特色。1959年,良渚文化的名称被提出。发掘的重点遗址有江苏吴县草鞋山、漳浦昭陵山和武进寺码头、浙江嘉兴雀木桥、杭州水田畈、上海马桥、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焦墨等。良渚文化早期以昭陵山和张玲山为代表,中期以尧山和矾山为代表,晚期以四墩山和福泉山为代表。

良渚文化 几千年(约公元前5250-前4150年)(3)

文化特征

良渚文化的陶器主要是灰黑色细沙陶器和泥灰色胎黑色皮制陶器。车轮系统更常见。一般器皿比较薄,器皿表面多为素面磨光,少数有精细的刻花和刻孔。脚环器和三条腿器更受欢迎。代表性器物有鳍形或丁字鼎、带柄竹形豆、穿耳壶、大圆足浅腹盘、宽柄流杯等。琮、璧等玉器的数量和工艺在同时期的其他文化中都是前所未有的。石器打磨精细,出现了三角犁、斜柄刀、“犁”、半月刀、镰刀、阶梯矛等新造型。

文化分期

良渚文化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千山洋、张灵山等遗址就是其代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黑皮陶。陶器的造型有鳍足鼎、袋足、雕豆、穿耳壶、球形腹壶、耳杯、耳、大口、底罐等。以良渚晚期、雀木桥等遗址为代表。陶土黑皮陶较为常见,有薄皮黑陶、丁字足鼎、竹柄豆、穿耳壶、穿耳壶、小口圆腹壶、提篮、大圈足盘、宽柄、流杯等。

社会经济学

良渚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根据千山阳发现的水稻鉴定,有粳稻和籼稻两种。在前山洋和水田畈遗址中还发现了花生、芝麻、蚕豆、甜瓜等植物种子。当时有人认为是农作物,也有人怀疑其出土层位和鉴定结果。农具种类繁多,大多做工精细。其中,三角犁平而薄,背部平坦,前部略凸起,常穿1 ~ 3个孔。有人认为是安装在木制犁床上的石制犁铧。斜柄刀的刀身略呈三角形,顶部有一个斜柄,比较粗糙,往往只在刀刃处打磨。有人认为它是装上木柄后用来在土地上划沟槽的,被称为“破土器”。这两种新工具在良渚文化时期被广泛使用,但它们的名称和确切用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手工业也欣欣向荣,有些可能已经形成了专业的生产部门。玉器制作在中国同时期的原始文化中非常突出。玉器主要有珠、管、坠、垂、镯、琮、璧、蝉等。外圆的长圆柱形玉琮经过打磨、抛光、雕刻、装饰,规格固定,工艺水平很高。比如一件出土的玉琮,高33.5厘米,器身分为15段。另一玉琮高达23厘米,雕有数组兽面,另一玉璧直径26.2厘米。类似的丛、毕也曾在、草鞋山、福泉山等地的墓葬中发现。陶器一般用轮子制成,形状规则,造型美观。有的陶罐上刻有涡钩纹、之字形纹,有的穿耳罐上刻有简化的鸟纹、之字形纹,或圆形涡纹、双线组成的编织纹。这些装饰图案线条精细,复杂多样,是陶器中的精品。洞穴中发现的陶器图案揭示了当时社会和文化进步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