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孙春梅

笔名沙鸥,克山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中外交流》等国家级刊物公开发表多篇论文,多次担任金太阳教辅丛书的副主编、新课标大语文教辅丛书的编委,作品散见于“新课标大语文”等公众平台。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左佐

审校:张婷 / 美编:马云

契科夫短篇小说选一(小说精读叶夫根尼)(1)

【编者寄语】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之根本,世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在前苏联作家叶夫根尼·诺索夫笔下也有这样一团永恒的活火。那时正值战争期间,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种族被无辜侵略、屠杀,“伟大的事业降临到渺小人物的身上,仅仅是短暂的瞬间”,阿列克赛他抓住了这一短暂瞬间的机遇,为了真理,为了正义,用短暂的生命,“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如花灿然开放与败落,如火熊熊燃烧与熄灭,“一切转为火,火又转为一切”,绵延不息。他,他们将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无比忠诚,用生命践行初心,用精神矢志壮怀,英勇而顽强地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给人以巨大的鼓舞;这黑暗中发出来的光亮——活的火焰,焕发出感人的力量。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

活的火焰

>>>“活”,强调有生命力,“火焰”是指罂粟花,颜色像火,形状似有焰的火、烈火,代表着热情与正义,是一种美好幸福、希望安慰、向上勇敢的生命灵魂象征,给人勇气去感受热情的生活。

叶夫根尼·诺索夫

①奥丽娅大婶朝我的房间看了一眼,又碰上我在伏案写作,便提高嗓门,用命令的口吻说道:

②“先别写啦!出来透透风,帮我拾掇拾掇花坛。”奥丽娅大婶从小贮藏室里拿来一个桦皮篓。我也乐得活动活动筋骨,使用耙子耧松湿润的泥土。她在墙根的土坎上坐下,把一包一包花籽抖落到膝盖上,分门别类地把它们分开。(以日常生活的一幕开篇,奥丽娅大婶与“我”和谐相处,这正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爱我所爱,做我所做,奠定和乐融融的感情氛围。)

>>>情节开端:拾掇花坛,放松筋骨。

③“奥丽嘉①·彼得罗夫娜,”我说道,“您怎么不在花坛上种罂粟②?”

④“罂粟算是什么花?”她很有主见地答道,“罂粟是菜,是和洋葱、黄瓜一样种在菜畦里的。”

⑤我笑起来:“瞧您说的。不是有一支古老的歌里这样唱吗:

⑥她的前额大理石一样洁白,她的脸颊罂粟花一样炽红。”(引用歌谣,常用于比喻称赞美女炽红的脸,验证罂粟花的美,增加文章内涵,又为后文“我”偷种罂粟籽做铺垫。)

⑦“它开花总共两三天,”奥丽嘉·彼得罗夫娜固执己见,“种在花坛里怎么都不合适:一下像团火,接着就马上熄灭了。过后,整个夏天就剩下光秃秃的小榔头,只会煞风景。”

⑧可我还是在花坛正中悄悄撒了一点罂粟籽,几天之后便绽出了绿芽。

⑨“罂粟是你种的?”奥丽娅大婶走到我跟前问道,“哎,你这个调皮鬼。种上也就算了,我可怜你,留下三棵,其余的全都拔了。”(对比手法扣题,君子和而不同,各执己见:奥丽娅大婶认为罂粟是菜,像一团马上熄灭的火,只会煞风景;“我”则不然,认为罂粟是美丽的花,悄悄种植,体现对其深爱,照应上文引用的歌谣。)

>>>情节发展:花或蔬菜,引发争议。

⑩我因事突然外出,回来的时候,两个星期过去了。炎热而又使人疲惫的旅途生活之后,走进奥丽娅大婶静谧的旧式小屋是十分舒坦的。刚擦过的地板透着一股凉意。窗下,茂密的茉莉花丛把丝织网络般的阴影倾洒到我的书桌上。(对比旅途的疲惫与奥丽娅大婶小屋的静谧、舒坦,这里给人以家的感觉,让人心生向往。)

⑪“喝点克瓦斯吗?”她看我满身是汗,疲惫不堪,同情地说,“阿廖沙③就很喜欢喝克瓦斯。从前,他总是亲自动手装瓶,然后封存起来。”(性格化的语言描写,奥丽娅大婶同情又宠溺地对待眼前的“我”,如同爱子一般;由此及彼,不由得回忆起儿子的往昔,虚实结合中可见母子情深,为下文勾起“我”回忆初来租房的情景做铺垫。)

⑫当初我租下这间小房子的时候,奥丽嘉·彼得罗夫娜抬头看看桌上面挂着的一个穿单军装青年的肖像,问我:

⑬“不碍事吗?”

⑭“您说哪儿去了。”

⑮“这是我儿子阿列克赛。房子过去他住。喏,你收拾收拾随便住吧。”(插叙“我”初来时,无论照片里英姿飒爽的阿列克赛,还是生活中落落大方的奥丽娅大婶,都深深地吸引着、感染着“我”。)

⑯奥丽娅大婶递给我一个盛着克瓦斯的沉甸甸的铜茶缸,说道:

⑰“你种的罂粟花长大了,已经吐骨朵儿了。”

⑱我到室外看花。花坛已经面目皆非,沿边覆盖着一块小小的花毯,密密实实,表面夹带着星星点点的花朵,酷似一块真地毯。稍后一些,花坛拦腰围着一条紫罗兰的带子,这是一种不爱出风头的、夜里放香的花。它不是用艳丽,而是用像香英兰一样的温柔清苦的芳馨取悦于人的。蝴蝶花黄色紫色的斑点,点缀着花坛。巴黎名贵花纤柔的紫帽,在细嫩的花茎上摇曳。还有许许多多别的我认识或不认识的花儿。在群花交相辉映的花坛中央,我播下的罂粟花高高挺立,迎着阳光扬起三个圆鼓鼓沉甸甸的花骨朵儿。(衬托手法,众花之中的翘楚——罂粟花,高高挺立,含苞待放,向阳生长,清新脱俗。)

⑲第二天,它们开花了。

⑳奥丽娅大婶出来浇花,可是立刻返回屋里,把个喷壶弄得叮咚直响。

㉑“喏,去看看吧,开花了。”(侧面描写,奥丽娅大婶返回的动作与质朴的语言,将罂粟花的惊艳刻画得淋淋尽致,吸引读者。)

㉒远远看去,罂粟花如同点燃的火炬,火舌栩栩如生,迎风欢快地燃烧。微风轻轻拂动,阳光穿透薄薄的花瓣。不知怎么,罂粟花时而放出若隐若现的刺眼光芒,时而抹上绛紫颜色。大概,手碰上去会立刻灼得生疼。(正面描写,比喻的景物描写,远处的“火炬”欢快地燃烧;动静结合,微风拂动,增加“火舌”的欢快;调动多种感官,视觉的刺眼,推测手也会“灼得生疼”,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㉓花闪动着的灼人光彩使人目眩。旁边,那些巴黎名贵的花金鱼草和别的花中的名门望族全都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了。(反衬、拟人手法,罂粟花的卓尔不群,让别的花朵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㉔罂粟花生机勃发燃烧了两天。第二天傍晚突然凋谢,火光熄灭了。美丽的花坛立刻因此而显得空空荡荡。我从地上捡起一片还没有发干的花瓣,放在手掌上抚平。花瓣上沾着露水。

㉕“就这么完了。”我高声说道,欣喜的心情仍然没有平息。

㉖“是呵,烧完了……”奥丽娅大婶叹了口气,像是哀惋一个生灵,“我以前怎么没留神这罂粟花呢!它的生命短暂,可是却义无反顾,顽强生存。人也常常是这样……”(语言的哲理性——“好花不常开”,由物及人,引发哲思,生命短暂却义无反顾的罂粟花,酷似人的生命;“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坦然面对生与死,向死而生,给人以无限启迪。)

㉗不知怎么,奥丽娅大婶突然弯下腰去,匆匆进屋。(动作描写是其心灵的外化表现,花开短促却义无反顾,推动大婶想念其子的故事情节;侧面突出安列克赛的英雄壮举与丰功伟绩。)

㉘我听人说过她的儿子。阿列克赛是驾驶着轻歼击机向法西斯的重型轰炸机俯冲而牺牲的。(交代社会动荡的背景,阿列克赛挺身而出,反抗“命运的暴虐”,化作冲向敌人的一团火,勇毅赴死,将真理、信念镌刻在浩瀚的历史长空。)

>>>情节高潮:花开花落,悄然升华。

㉙我现在住在城市的另一端,有时去看看奥丽娅大婶。不久前我又一次到她家做客。我们坐在夏天纳凉用的小桌后面,一面喝茶,一面谈扯些新闻。

㉚旁边花坛上,罂粟花拼成的大地毯像火一样熊熊燃烧。一些花凋谢了,往地上洒下火星一样的花瓣,另一些刚刚吐出火舌。下面,从充满生机的泥土里,越来越多的鼓鼓的花骨朵儿正在出现,使这活的火焰绵延不息。(以景结情,一团永恒的生命之火、革命之火,余韵无穷;哀而不伤的格调,“一朵火焰息了,另一朵火焰接着燃起”这最坚强的火焰,推动历史的前进与发展,人类的文明文化的进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势不可挡。)

>>>情节结局:活的火焰,绵延不息。

作者:(前苏联)叶夫根尼·诺索夫(李颜 译)

[注]①奥丽嘉是奥丽娅大婶的本名。②罂粟,一种观赏性植物,同时也是制取鸦片的主要原料。在我国,种植罂粟属于违法行为。③阿廖沙,即下文中阿列克赛的爱称。

【知识建构】

//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是小说创作的审美倾向之一。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带有创新性的小说样式,是小说与散文、诗歌等文体融合的产物,在抒情的主导下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韵浓郁,形式自由的新风格,这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

在小说内容的构成上,它的情节叙事因素明显淡化或弱化,变得更为“生活化”,更近于平凡人生的真实。在小说结构形态上,它不突出故事情节的曲折性、连贯性,而是画面具有跳跃的节奏和时空跨度,整体松散而又随意自然。在主题方面,它主要通过情理或情物合一的意象组合使文学形象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化或升华主题。

如文中重点写罂粟花的生命力,淡化情节,笔法接近散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只是呈现人物自然生活的闲适状态,在奥丽娅大婶儿子的房间,看到她儿子照片,听她回忆儿子爱喝克瓦斯,“我听人说过她的儿子……重型轰炸机俯冲而牺牲的”,结构自由“松散”,但内涵丰富,阿列克赛生逢乱世,伴火而生,又燃于火,最坚韧的他,将这个世界光明与温暖继承与发扬。运用典型的散文手法——借景抒情,比如“……罂粟花……火炬……阳光……花瓣”,生动细腻描写出罂粟花火舌一样燃烧的生命,很有思维张力与梯度。整体运用散文的象征手法,以罂粟花的热烈开放和急速凋谢,象征英雄生命的热烈和短暂,表达出无限的敬意与歌颂,主题隐晦,表明正义战争必胜的真理,突出对和平的渴望,形散神聚的特点在此表现尤为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