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这是郭沫若先生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发出的呼吁。学者们研究《老子》,除了要具备专业基本功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外,必要的想象力也不可或缺。

今天我们就以对“老死不相往来”的理解为例,说明想象力的重要性。

此“往来”非彼“往来”

“老死不相往来”已是成语,意思是亲朋好友间长期不交往。这个成语的出处就是《老子》,但人们把它理解错了。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出现在传世本《老子》第八十章中。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中与该章内容对应的文字是这样的: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车舟,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思想是消极还是积极(老子提倡老死不相往来)(1)

赵孟頫书安素轩石刻《老子》片段

在现存文献中,对《老子》第八十章后半部分的最早引用出现在《庄子·外篇·胠篋》中,该文在提倡纯朴、反对狡诈的同时也反对知识、排斥圣人,所以不能指望其对正确理解《老子》产生什么积极作用。而且,其中出现的“绝圣弃知”四个字,很容易让人把郭店楚简本中“绝智(知)弃辨”被篡改为帛书甲本中“绝声(圣)弃知”的责任归咎于庄子学派。(对这个“辨”字的释文过程,以后会专门介绍。)

对“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解释,《老子王弼注》中只有简单的四个字:“无所欲求。”《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中则曰:“彼此俱足,无求之至。”

老子的思想是消极还是积极(老子提倡老死不相往来)(2)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片段(底本出自《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陈鼓应先生译作:“人民从生到死,互相不往来。”(陈鼓应:《老子今译今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第347页)

多数近现代注家都把“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解释为老子对“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体”的描述。

可是,这样的解释既违背常理,又与史实不符。难道老子主张禁止自然形成的邦国间贸易、婚姻、文化等民间交流,转而闭关锁国吗?他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况且这也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一个方圆几十里地的诸侯国,不可能物产丰富到应有尽有的程度。事实上,孔子就曾娶邻邦卫国的女子为妻,也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寻找一展抱负的机会;老子也是从小诸侯国迁徙到京畿洛阳担任周天子的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的。

如果众注家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那么联系上一讲提过的“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这句话,就会发现老子并不反对邦国间的交往,也就会发现他们自己的解释明显地自相矛盾。照理说,众注家接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了。可由于他们想象力不足,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好归咎于《老子》本身。

那么,“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呢?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之正解

老子的思想是消极还是积极(老子提倡老死不相往来)(3)

敦煌写本P.2599老子道德经下卷片段(图片来自法国国家图书馆网站)

“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原是对第三十五章中“往而不害”后面的“安平太”的阐述。所谓“安平太”者,安享太平生活也。

老子对“安平太”的解释也在第八十章内: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实际上,这里的“往来”是对诸侯国军队间互相攻伐、百姓流离失所惨烈景象的生动比喻。这里的“往”指的是出兵攻打别国,“来”指遭到别国军队的侵略。这样的战争“往来”,当然是不发生才好。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道出了春秋时期战争的本质。老子云“天下无道,戎马产于郊”,说的就是无道的战争让民众流离失所,就连怀孕的军马也不能在马厩里安定地生产。

而“老死”者,终老而死,寿终正寝也。与“老死”相对的是“早亡”,即疾病或战争等原因导致的未老先亡。

弄清了这些问题,再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虽然拥有护甲和兵器也无处列阵。相邻邦国间的民众彼此都能看得清楚,两国边境上的鸡鸣狗叫之声彼此都能听到,但两国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交战。”

一辈子不用交战,太平世界啊。这不就是百姓企盼的“安平太”的日子吗?

还要有美食与音乐

国民安定下来后,还要让他们富裕起来,进而文明起来。美食与音乐,一样都不能少。

下一讲,我将讲述“乐与饵,过客止”,揭示“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的真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