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到正月初十,基本上就达到了尾声,从大年初一到初十,在传统文化中,每天都是一个“节日”,并且有相对应事物,比如大家熟悉的“初七人日”。鉴于现在的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淡薄,为了更好的让人们了解这些节日时间点和对应的祭祀事物,这里简单梳理了一下,找到了这样的规律。从这个梳理中,或许能更容易记住这些春节文化。

大年初一至十一有什么说法(大年初一到初十的节日)(1)

六畜·网络供图

首先初一到初六,是“六畜日”,每天对应一个家畜,分别是“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这些其实是和“初七人”的文化都来自于“女娲造人”的传说。据说在盘古开天地后,世间一片荒芜,作为人文始祖的女娲,就决定创造万物。

于是她每天造出一种生物,连续工作了七天,最后一天才造出人类。在后世人类的发展中,驯化了六畜,丰富和帮助了人类生产生活——鸡司晨、狗守夜、猪饱欲、羊育养、牛耕田、马助行。因此根据传说,至今仍有初三猪日、初七人日等节日。

大年初一至十一有什么说法(大年初一到初十的节日)(2)

女娲剧照·影视图片

至于人类从最早的游牧社会到农耕社会,这里有怎样的变革,暂时先不谈。于是有了六畜和人类的诞生,接着正月初八就是“谷日”,即“谷子的生日”。进入农耕农业社会后,人食五谷杂粮,这是人类生存下去的根本。为感念谷物对人类的作用,在先古自然万物崇拜中的一环。所以在人日之后的初八,人类就祭祀谷物,以祈求来年的丰收。

大年初一至十一有什么说法(大年初一到初十的节日)(3)

玉皇大帝与后土皇地祇神像

到了正月初九是“天公诞”,在民间神仙信仰中为“玉皇大帝诞辰”。其实这是一样的,因为相关神仙传说中,玉皇大帝就是三清化身的第一位尊神,也是对“天”的尊称;可见在正月初九其实就是对“天”的祭祀。而正月初十就是“土地诞”,至于有些地区称为“石头日”,这两者是有渊源的。土地所载最厚重的莫过于山川,又山以石成;加之代表人类改造生产工具的石器时代,人对石头的运用在社会的进程中占据了很大作用。

大年初一至十一有什么说法(大年初一到初十的节日)(4)

五岳独尊·网络供图

人对天地的敬畏,是自然崇拜的根本,也可以说是我们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基础。从驯化饲养家畜,到人对自身的感谢纪念;由祭祀谷物,祈求来年收成,再到对天地的感念。这形成了春节文化重要的一方面,至于以“万物有灵、万象有显”而上升到对相关神仙的敬奉,这些只能解释成对事物的“形象化”,且不可以“迷信”而为之。说完这些,相信对正月初一到初十的节日点就明晰了——六畜为先人七日,八谷九十敬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