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新:弃旧迎新
奉新县,江西省宜春市辖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
奉新于汉景帝三年(154)开始命名为海昏县,是江西省最早设立县治管理的18县之一,汉灵帝中平二年(185),以旧隶楚今属新属吴,改名新吴。南唐保太元年(943)为表示“以南唐代吴,恶新吴之名”“弃旧迎新”之意改名奉新。
历史沿革汉初属豫章郡。汉景帝三年(154)开始命名为海昏县,和帝永元十六年(104)海昏分置建昌县,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分海昏、建昌两地,设置新吴县,县治在今会埠故县,属豫章。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县衙由故县迁至冯川。南唐保太元年(973),吴把帝位让于唐,为避嫌,遂更新吴为奉新。1949年7月8日获得解放,1958年前属南昌专区管辖,1959年1月始划归宜春地区管辖。2000年8月宜春撤地设市,仍辖奉新县。奉新县下辖10镇、3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1个管委会,县域面积1642平方千米。奉新古迹古代书院唐玄宗开元六年(718),中国第一所书院(丽正书院)在长安(今西安)建立,从此,书院成为中国古代藏书、讲学、育人的重要场所,直至清末学校的兴起。奉新的书院始创于南唐,到清末废除书院时止,全县曾先后建有51所书院。在这些书院里,梧桐书院和华林书院最为有名,在全国都有影响。梧桐书院又名“梧桐书屋”,是中国古代早期书院,位于奉新县罗坊河畔的梧桐坪,因满山梧桐树而得名,占地1.5平方千米;唐代教育家罗靖、罗简二兄弟集徒讲学、藏书著作之所。书院秀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禅宗文化吸引了无以数计的各地人才驻留书院,历史上曾经名师硕儒云集,盛况空前。华林书院是江南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齐名,其址在华林浮云山上。华林书院最早是胡氏家族私塾,后发展为华林学舍,宋初胡仲尧将其扩建为华林书院。它是一所家族化书院,曾为大宋朝廷培养大批人才。梧桐书院
华林书院人类遗址奉新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县境内沉积了众多的人类文化遗迹和古代建筑遗址。
奉新县已发现的古遗迹共有9处,其中6处为早期人类的生活居所,即乌龟山遗迹、贺家山遗迹、狮子瑙遗迹、河北山遗迹、老虎山遗迹、今古城遗迹;另3处分别为九仙窑址、余城和故县。
此外,奉新还有“天下清规”石刻、越王山、百丈寺、萝卜潭、济美牌坊、宋应星纪念馆等风景名胜。其中百丈寺又是是佛教"禅林清规"(又称“天下清规”的发祥地。)
萝卜潭
百丈寺济美牌坊
奉新名人
宋应星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汉族,奉新人,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纪念馆刘应棠刘应棠,字又许,号啸民,奉新县上富人,生活在清顺治、康熙年间,刘慎虚后裔。他厌倦科考,带着妻儿隐居梭山,只管读书、饮酒、务农,并以此为乐,学者称他为梭山先生。刘应棠在从事和观察农业生产的同时,总结农业生产各方面的经验,写下了《梭山农谱》一书。该书分耕、耘、获三卷,详细记述了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及当时用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所有工具,并解释了农事的原因、交代了农事的作法、讲述了农事的功能和作用、说明了农事的要求和标准,为后人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状况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有力证据。
客家习俗在奉新的西塔、溜头、甘坊、石溪、澡溪、仰山等地,散居着很多讲“客家话”的居民,他们便是当今世界上颇有影响的客家人的一部分,目前在奉新有近3万人口。
客家子弟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七岁入私塾就读,叫“发蒙”。发蒙这天清晨,蒙童要吃葱汤或鲤鱼汤,吃葱汤则认为会“聪明上进”,吃鲤鱼汤则认为会“鲤鱼跳龙门”。早饭后,父亲携蒙童备香烛、礼品到校,先拜孔子,后拜先生,先生接纳,则办“拜师酒”,方算入学。学生逢年过节要给先生送礼。入学后,学生要懂礼貌,则先生或长辈均要行礼;凡写有字迹的废纸,要放入“借字炉”烧掉,不得随意践踏,否则认为,乱丢字纸,会成顽童;脚踩字纸,会瞎眼睛;用字纸如厕,则会作孽三代,不得发达。生童不得大把吃豆子(叫“打擦掌”),不得双手乱摸算盘珠,否则会不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