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人们谈论起儒家或儒学,常常与封建迷信联系起来,这是对儒学很大的误解。先秦时期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难以理解,就往往会与鬼神联系起来,诸子百家信鬼神、重视鬼神的其实是与儒家唱反调的墨家。墨家的主要哲学观点中就有“明鬼”一项。孔子虽然没有明确的否定鬼神的存在,但是他却明确主张过“敬鬼神而远之”,子路曾经问过这类问题,孔子也给出了类似的回答。这段问答被记载于《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章,其原文是: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不信鬼神但敬畏鬼神(如何看待鬼神与生死之事)(1)

“问事鬼神”,钱穆注释“问祭祀奉事鬼神之道”,意思就是所谓问事鬼神,就是向老师请教祭祀事奉鬼神应该怎样做。

“问死”,在这里被认为是问死后的事,也就是问人死后会怎么样?

本章的译文是,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怎样事奉人都还没有搞清楚呢,还谈什么事奉鬼神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后会怎么样呢?”


不信鬼神但敬畏鬼神(如何看待鬼神与生死之事)(2)

在孔子看来,如果不能做到诚敬待人,则必定不能做好事奉鬼神之事。同理,如果不了解生的道理,则必定无法明白死。人与鬼神、生与死本就是事物在不同时间、空间上的不同状态,但学习这些知识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越级,这就是孔子之所这样回答子路问题的原因。而且从孔子一向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并不赞同将过多的精力投放到侍奉鬼神上,也许在孔子看来人们更应该将精力放在自身修养的提升上,学有所成则应该入世出仕,救民于水火。


不信鬼神但敬畏鬼神(如何看待鬼神与生死之事)(3)

不论是鬼神之事,还是人死之后的事,并没有人真正看见过或经历过。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从所知道、所明白的事物和道理中推导出来。生与死本就是一体的,在世时懵懵懂懂,死后也必然会浑浑噩噩。一个人如果一生中上能无愧于天地、下能无愧于君亲,即使去世了,成为鬼魂也能浩然于天地。如今以浩然之气于天地的鬼神,都是在世时能无愧于天地君亲师的人。如果能通过活着的人的道理,推而知之鬼神之事,也就明白了死生人鬼之一体,大道相通,进而可推知天人之一体的道理。


不信鬼神但敬畏鬼神(如何看待鬼神与生死之事)(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