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是冰清玉洁的蒜溪滋养的土地;这里是背靠大山生态宜居的世外桃源;这里是有“小南洋”之称的莆田江口镇东大村。

莆仙卓氏族谱(莆仙的福从门入)(1)

东大村是古代莆田的东大门,是福泉古驿道入莆的第一村。

藏着人文的“节点

东大村村口,一块刻有“福泉古驿道 入莆第一村”字样的大石头映入眼帘,其中“幸福家园”特别醒目。

那么,东大村的“福”又体现在哪里?作为福泉古驿道入莆的第一村,它又有哪些的文化底蕴、旅游景点呢?

莆仙卓氏族谱(莆仙的福从门入)(2)

古代莆田科举鼎盛,出了诸多状元进士,创造了中国科举史“科甲冠八闽”的奇迹。莆仙历代 2000 多位状元、进士进京赶考、金榜驰报、回乡省亲、荣归故里,大都在这条驿道上出入。

福泉古驿道自省城福州南下,经福清新厝镇翻越福莆岭,进入莆田境内第一驿“迎仙驿”(今江口)地界。古驿道从福莆岭穿境而过,上千年的文化碎片洒满一路。

莆仙卓氏族谱(莆仙的福从门入)(3)

福莆岭山门地段,这里是福清和莆田两市的分水岭。这个分水岭南可鸟瞰兴化湾、福清新厝镇和江阴岛,北可俯察莆田东陲蒜溪境环山盆地。福莆岭东高西低,自石马山经草堂山延至江兜桥尾接地,如一列屏风,在福莆边界与兴化湾岸线次第展开,岭南有福厦线和高速公路与之平行。

其中,“小扁担三尺三,一头挑海一头挑山。”这首民谣中的“小扁担”,就是指古驿道福莆岭段。福莆岭上下不过四五公里,但藏着不少重要的人文“节点”。包括明代状元周如磐在蒜岭古驿道边的“武当别院”的题词;纪念闽王赐名翁承赞故里的“光贤亭”;朱熹曾结庐讲学的“草堂山”遗址及“紫阳朱先生书院”碑刻等。

“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宁静

东大村山清水秀的旖旎风光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暂时逃离喧嚣的城市生活,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宁静与优雅。

沿蒜溪东侧从滨水绿道行至东源桥头,抬头可见山景,俯首可观水色,桥边有水车矗立,沿途有游人戏水、垂钓、漫步。

莆仙卓氏族谱(莆仙的福从门入)(4)

值得一提的是,春天来,到东大村,有成片的油菜花招蜂引蝶;夏天来,有冰清玉洁的蒜溪水可漂流可戏水。

停靠在溪边的小船,随着溪面的起伏而微微摇晃,似乎在向游客招手,等待着有中意它们的游客,开启一段溪中的徜徉。

溪底的鹅卵石,浮出水面,镶嵌在路面,在这里静候旅客的步伐。

素有“小南洋”之称

“入魁山,物丰林茂宜常驻;出蒜水,海阔天空任遨游。”东大村既是农村,又是侨乡,山海之利兼得,城乡有径可通。

东大村的侨乡文化和福泉古驿道有着密切的联系。上世纪众多华侨发家致富后,反哺家乡并修建一幢幢独具特色的桥宅,东大村因此被称为小南洋。经过近百年岁月洗礼,几十座桥宅仍保存完好,比较出名的有文德楼、姚丰隆大厝。

莆仙卓氏族谱(莆仙的福从门入)(5)

文德楼,一座大宅门,三面建筑、一面墙,是一幢由美国建筑设计师操刀设计并施工的大洋房。主体整个结构是浓浓的南洋风味,而建筑外表下的装饰和雕花却又充满了中华传统元素。

亭子,并高出旁边的三间厢房,成为一对显眼的六角亭。其亭顶的大阳台用青绿色葫芦瓷斗围成护栏,华丽精美。

姚丰隆大厝,俗称“百廿间”,建造于1926年,由姚丰隆及其昆仲所建。姚丰隆大厝由两座五厢房一前一后排列,两边加双层护厝,一直延续至下间三厢房双层。整座大厝呈左右对称的三合院一个、四合院一个组合。走在清净整洁的大厝里,可以看到所有门窗上都配上对联,诗词与书法欣赏融为一体,非常壮观。廊檐、厅堂、门窗和神龛的木雕,枕石、柱础、天井的石雕以及砖雕、彩绘等装饰,内涵十分丰富。

来源:闽声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