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道头陈氏(知乎者也陈仕玲)(1)

郑寀像

在中国民间,“福”是人们在一生中孜孜以求、极其向往的大目标。自古以来,凡与“福”字相关的,无不充满着喜庆与祥和,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中,出现了与福运、福气有关的大量俗语,以福字取名,以福字入地名,也颇为盛行,取其美好寓意,也体现着对安定统一的期待。

在闽东,以“福”字作为地名者由来已久,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福宁”,从最早的福宁州,到后来变为福宁县,再到福宁府,直至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在官方沿用了将近800年(至今民间仍有称霞浦为“福宁”者),它的管辖范围涵括了现今宁德市除了古田、屏南之外的所有县市。

元顺帝至元二十三年(1287年),升长溪县为福宁州,属福州路,以其领宁德、福安两县,故名“福宁”。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州为县,与福安、宁德同属福州府。成化九年(1473年),复升为州,直隶福建布政司,所辖不变。清雍正十二年(1722年),升州为府,下辖霞浦、福鼎、福安、宁德、寿宁五县。对于“福宁”这一地名,知府李拔在《福宁府志》卷之二《地理志·沿革》中大加揄扬:

“其曰‘福宁’者,盖各取福安、宁德一字名之。今属五邑,则‘福寿安宁’四者具备,箕畴所演,何以加兹。昔予初通仕籍,令楚之长阳,适值君亲大庆,取长春不老之意,作图勒石为寿。今当再庆,适典兹郡,获兆嘉名,必非无意。因为联以志曰‘安宁双浦合,福寿九霞开’。北顿九霄,西顾亲闱,盖不胜日月升恒之祝矣。”

宁德道头陈氏(知乎者也陈仕玲)(2)

福安福屿村风光 林丽娟 张文奎 摄

关于“福宁”这一地名,笔者在日常阅读中还发现了两条有趣的记载。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外郡”条:

“【贵定县】贵州省治无府,三司俱治贵州宣慰使司。隆庆初,始立贵阳府,继又立新贵县。至万历己酉,复改土司设一县,同新贵属府。抚按为请名于朝,时福清相公当国,居常谓吾闽号福建、福州府、福清县,上三字俱同,普天无两。至是黔疏适至,乃议命县名曰贵定,得旨如所拟,遂与闽成确对。”

“福清相公”指的是福清人叶向高,“万历己酉”这一时期,他正以礼部尚书兼任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同时期入阁的还有朱赓、于慎行、王锡爵、李廷机四人,这些人或病逝,或闭门不理事,阁务仅靠叶向高一人支撑,时称“独相”。根据沈德符的说法,在贵定县没有设立之前,叶向高认为自己老家福建福州府福清县,“上三字俱同,普天无两”,实际上同时还有福建福宁州福安县,作为土生土长的闽人,他不应该不知道。再加上叶向高性格谦和,为人谨慎,肯定不会说出这么“霸道”的话。沈德符如是记载,估计是对叶向高独揽朝政有所不满,这从文章中显眼的“当国”二字就可以看出端倪了!

从这一记载我们也可以得知,“上三字俱同”的地名在中华大地上确实少见。

政协仙游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写的《九里湖百梦》还记载了这么一件趣事,话说明代嘉靖年间,江西鄱阳人贺侯霖(应作贺霖,曾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出任福州太守,妻子叶氏有孕在身,遂留在家中,孤身一人走马上任。贺太守闻悉仙游县九鲤湖仙梦灵验,乃派遣属僚赴九鲤湖以子息谒梦。是夜梦见一冠冕使者高声说道:“是福清,非福宁!”梦醒甚为困惑。

属僚回到福州,以实情禀报太守,贺闻所言,十分惊讶,说道:“夫妻床笫间私语,神何以知之,真奇事也。”原来,贺太守与夫人临别之时,夜半私语,嘱咐妻子:“我此去福建上任,福建多福地,将来生男则取名福清,生女则取名福宁。”及至夫人分娩,果得男儿,悉如所梦,“是福清,非福宁”。

宁德道头陈氏(知乎者也陈仕玲)(3)

嘉靖版《福宁州志》有关福安置县的记载

福宁旧属五县,福安、福鼎都与“福”有关。福安县,根据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一《地理·建置沿革》:“本唐长溪县地”,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割长溪县西北永乐、灵霍二乡,置福安县。相传当时是出于殿中侍御史邑人郑寀之力,宋理宗御批“敷赐五福,以安一县”。关于理宗赐名,见于嘉靖版《福宁州志》卷之一:“(二十余年分县)赐名福安”,理宗祖居古田,皇后谢道清据说祖籍又是在福安,亲自赐名,可谓重视。民间还有传说,当时郑寀在奏请建县的时候,献上了一首七律:

韩阳风景世间无,堪与王维作画图。

四面罗山朝虎井,一条带水绕龟湖。

形如丹凤飞衔印,势似苍龙卧吐珠。

此处不堪为县治,更于何处拜皇都。

且不说诗句中出现的“虎井”是知县林子勋(林子勋于淳祐八年任福安知县,见于武义县徐谓礼墓出土文书)奏请朝廷敕封陈孺威惠侯以后才出现,这已经是建县三年以后的事情了。就这首诗的创作水平,不可能是出自郑寀这位“学霸”之手,倒像是古代风水先生堪舆“留记”中的顺口溜,当为后来好事者所编造。

福鼎县,置县于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年),《清实录乾隆实录》卷一百二十六作“乾隆五年”,《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三十一作“乾隆三年”,它的得名由来,福鼎文史界至今仍有争议。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于太姥山最高峰“覆鼎峰”,一种说法是来源于二十都福鼎山(今属浙江苍南县)。其实对于福鼎的得名,清代以来的各种文献都有记载,说法是统一的,都是认可前一种说法。早于福鼎建县两年修纂的《福建通志》卷四《山川》记载:

“【福鼎山】在福鼎县西南,脉自浙江平阳县赤洋而来。亦名北岭,最高大,诸山皆发于此。”

宁德道头陈氏(知乎者也陈仕玲)(4)

位于闽浙边界的福鼎山(白荣敏供图)

李拔《福宁府志》(乾隆二十七年刻本)、《钦定大清一统志》(乾隆五十五年刻本)、嘉庆版《福鼎县志》亦采其说,并无异议。民国时期修成的《清史稿》在卷七十也很肯定地记载:“(福鼎县)东:福鼎山,县以此名。”因此,福鼎县的得名源自福鼎山是不争的事实。

古人以福建有“五福”:福州、福清、永福(永泰)、福安、福鼎,今人则以福宁易永福,闽东地区在比例上更占有优势。

除了以上这三个“大地名”,在闽东大地上还有不少以“福”命名的村庄,比如蕉城区八都镇的福口、城区的福山境(明嘉靖时期为县城十境之一),霞浦县松城街道的青福,福安下白石镇的福屿,穆云畲族乡的咸福,古田凤埔乡的福全,以及福鼎贯岭镇的邦福等等,比较有特色的有福口与福屿。

宁德道头陈氏(知乎者也陈仕玲)(5)

蕉城福口村风光 黄铁斌 摄

福口,原名福首,根据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之二记载,原属“宁德县霍童乡水漈里九都”,今属蕉城区八都镇。村庄位于镇区西北3.5公里,宁屏路右侧,福口溪与霍童溪汇合处。村庄历史悠久,旧时为郑姓聚居地,今皆为董姓。“福首郑氏”为两宋时期闽东著名的世家大族,在当时曾涌现出进士5人。郑氏家族中最出名的人物,当属被后人称为“郑驸马”的郑南,他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以太学释褐第一,授国子监司业,泉州府知府,移福建、两浙提刑,加秘阁修撰。在福口村旁的白莲寺,至今还留有郑南墓葬以及读书处遗址。

更让人称奇的是,“福首”得名出于《尚书·洪范》“寿居福首”,郑南或许是沾了家乡的光,活到九十七岁才去世。

由于福口环境优雅,且远离尘嚣,又曾经是郑氏族人的聚居地,所以古代读书人又取其谐音,称之“谷口”,盖取西汉隐士郑子真躬耕谷口的典故。明邑人崔世召在《谷口集序》中写道:“今去子真数千余年,尚有慕谷口之名名其居者。盖去余邑五十里许,亦有谷口云。”

宁德道头陈氏(知乎者也陈仕玲)(6)

福水宫(黄挺鉴供图)

在福口村口,也就是霍童溪与福口溪交汇处,有一座著名的“福水宫”,是为了纪念临水三夫人之一的林九娘而建。相传始建于北宋至道三年(997年),2003年重修,建筑面积213平方米。大门正对溪流,溪上有“百花桥”遗址。现被列为蕉城区文物点。

福屿,又名福屿岛,位于福安下白石半岛西侧,在漳湾港与鲈门港之间,面积0.58平方公里。福屿历史悠久,在明代万历版《福安县志》中称为“濑渚”,清光绪县志称为“濑屿”,1957年改为今名。属于福安县三十三都管辖。村中有蒋、朱、林、陈等姓,人口2000余丁,以蒋姓占多数。村里居民农渔兼营,分为“福屿”“福渔”两个村庄。

福屿在跨海大桥未建之前,有渡船与对岸的楼坪村相连,码头还有定时班船通往下白石、宁德城关和漳湾。风和日丽的时候,站立码头边上,村口的神庙、古榕和停泊在码头边的木船,组成一幅古朴的渔村图画。

在福屿周边,还有长屿、圆屿、小岁屿、樟屿等小岛屿,小岁屿和樟屿的北侧是漳湾的主航道,乘潮可通行千吨轮船,这里还是闽东第二大河宁德霍童溪的出海口。

宁德道头陈氏(知乎者也陈仕玲)(7)

福源山炊云洞

值得一提的是,在宁德与福州罗源县交界地带,还有一座以“福”字命名的道教名山——福源山(今人取其方言谐音,称为“凤凰山”),著名的天然景观“炊云洞”就坐落其中。据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之一《舆地志》记载:

“万石岩,即福源山,在二都。石岩如室,可容数百人。中有石灶、石井、石床、石几,旁有石舟,两崖之间有石桥横跨。”

道光版《罗源县志》卷三《山川志上》记载更为详细:

“福源山,在丰下里。绝顶有大囷峰,登眺诸山皆俯。洞曰炊云洞,列窖五,其四深圆如钟,上下相对。其一中空如甑,圆径七八尺。出泉甘洌,注为龙湫,祷雨常应。”

福源山遗留有早期道家修炼遗址,近年新建“炊云寺”,游人不绝。

宁德道头陈氏(知乎者也陈仕玲)(8)

宁德道头陈氏(知乎者也陈仕玲)(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