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香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长期脱离于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之外。香港这个地方(不是名字),正式进入官方正史是在唐朝的时候。

大唐王朝在珠江口外面、今天的香港新界西南部设置了军镇,取名屯门,这是正史中最早记载的香港地名。虽然记载只有只字片语,但对于尚处于蛮荒的香港来说,已是空前的历史性突破!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环(在香港诞生之前)(1)

最早的香港地名屯门

如果我们将今日香港的各个地方看作是一个一个的“古惑仔”,那么屯门绝对是出道最早的,才是真正的大佬、扛把子。

唐政府设置军镇之后,屯门渐渐有个名气。许多文人墨客还写诗“宣传”过屯门。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踏潮歌》中写道:“屯门积日无回飙,沧波不归成踏潮。”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环(在香港诞生之前)(2)

另一位唐代大诗人韩愈在《韩愈赠别元十八協律》中写道:“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

我们无法确定刘禹锡、韩愈是否到过屯门,也可能是听别人说起这个地方。

唐朝时期商贸十分繁荣,离屯门不远的广州是全球最大的海上贸易枢纽。珠江口则是船舶进入广州的必经之路,珠江口东岸的屯门也就成了船舶经过、或短暂停靠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屯门成了广州的一个小的外港。

当时经商的人应该都知道屯门,刘禹锡、韩愈听别人讲,也就不稀奇了。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环(在香港诞生之前)(3)

如今,在屯门、大屿山、南丫岛等地都出土了很多唐代器物,也可以印证这里曾经的繁荣。1990年香港要修国际机场,选址在赤鱲(liè)角岛。为了抢救岛上珍贵历史文物,香港赛马会拨款资助香港考古学会在岛上进行考古调查和抢救发掘工作。后来,考古人员在赤鱲角深湾村发掘了12座唐代瓷器窑。这些瓷器窑估计是官府为了方便瓷器直接装船运往海外,而专门在这里修建的。

开始有汉人迁移定居

宋朝时候,朝廷基本延续了前朝对香港此地的管理办法,依然在屯门设置军镇。屯门也依然扮演着广州的外港角色,成为中外商旅船舶停靠的港湾。

不过,有所不同的是,从宋太祖开始便已经有中原汉人迁徙到香港定居了,说明这里的繁荣程度要比唐朝时大大提升。岑田(今天新界元朗东面的锦田),北区的上水、粉岭等地是中原汉人来此拓荒较早的几个地方。现在香港原住民中的邓、侯、彭等姓氏,基本就是宋朝时迁过去的。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环(在香港诞生之前)(4)

南宋末年,一些汉人不想被蒙古人统治,拖家带口往海外跑,香港成了他们逃难的中转站。不仅普通老百姓,连南宋皇帝都逃到了香港。陆秀夫带着7岁的小皇帝赵昺来到了今天香港九龙一带(当时叫官富场),居住了十个月左右。后来又在荃湾、大屿山等地作短暂停留。这可能是历史上唯一一次中国皇帝来到香港,此后再也没有发生这样的事。现在香港九龙有一个景点叫宋王台,正是为了纪念这一事件。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环(在香港诞生之前)(5)

离开香港后,陆秀夫和小皇帝的下一站是广东江门,也是他们逃亡的最后一站。当崖山被元军攻破后,陆秀夫自感回天乏术,将妻子儿女赶下海,自己又背着小皇帝跳海了(我们一般说是跳海,其实那是银洲湖,湖水向南流入南海)。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环(在香港诞生之前)(6)

历史上另一个名人也与香港有一定的关系,他就是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的文天祥。文天祥著名的诗《过零丁洋》的那个“零丁洋”就是珠江口。当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被俘,要押解至崖山去,正是经过了香港岛、屯门等地,然后行至零丁洋,乃作此诗。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环(在香港诞生之前)(7)

元朝的时候,香港的地位又进一步提升了。元政府设置了屯门巡检司,负责管辖香港,维持当地治安等等,旗下有150余人的小军队。因为当时香港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人口了,需要有地方行政机构来管理。其人口主要分布在屯门、大埔、新田、九龙城、上水等地。现在香港原住民中的廖、文、吴等姓氏就是元朝时迁入的。而文姓正是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瑞的后人,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纪念文天祥特意迁居于此?

第一次看到香港长什么样

及至明朝,香港基本延续了前朝的政治。相较之下居民有所增多,他们主要以农业和渔业为主。但在明宣德年间发生了一件事,对香港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朝廷命令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团队成员整理出历次下西洋的航海图。这就是《郑和航海图》的来历,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环(在香港诞生之前)(8)

为什么对香港具有划时代意义呢?因为在《郑和航海图》中,不仅标注了香港一些地方的古名字(官富场、大屿山、蒲台山等),还画出了整个香港的轮廓。香港第一次被“看见”了,实实在在摆在你面前,终于知道它长什么样子。

后来嘉靖年间又制作了《全广海图》,在《郑和航海图》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对香港的认识,增加了很多地名,如将军澳、佛堂门。更令人惊讶的是,第一次出现了“九龙”这个名字。虽然九龙的“资历”不及屯门古老,但九龙在近现代历史上之于香港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屯门。九龙,见证了近现代香港许多大事的发生。

万历年间再一次完善对香港的认识,制作了《广东沿海图》,里面标注的大量香港地名沿用至今,如大澳、赤柱、长洲、大帽山、尖沙咀、筲箕湾等等。甚至在《广东沿海图》还出现了“香港”这个名字,但当时的香港不是指香港岛,更不是今天广义上的香港,而是指鸭脷洲岛。在明朝时鸭脷洲还是无人岛,现在已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

中西方的第一场战争

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结束一个世纪后,虽然明朝实行愈发严格的海禁政策,但导致的反效果是非法走私贸易的兴盛,以及倭寇、海盗之患的日益严重。在这样一个纷纷扰扰的时代大背景下,来自西方的葡萄牙人也抵达了遥远的东方。东西方文明第一次发生了擦枪走火。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场军事冲突并没有发生在广州、泉州这样的明朝大港口城市,而是发生在远离政治、甚至看起来有些“世外桃源”的香港。

1514年,葡萄牙人抵达屯门,此时这里已经没有明朝行政机构,葡萄牙人便觉得这里是无主之地,于是竖起一块带有葡萄牙国徽的石碑以示占领。然后又在这里设置营寨,修筑防御工事。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环(在香港诞生之前)(9)

葡萄牙人的这一切行为,明朝官员都是看在眼里的,但他们没有提出任何抗议。明朝地方官员认为葡萄牙人是来做贸易的,并愿意纳税,他们还能帮忙打倭寇、海盗,至少不是敌人,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几年后这种和谐相处的局面被打破了。占领屯门的葡萄牙人头目换人了,换了一个粗鲁的鹰派。他不仅不愿意纳税了,还欺压当地老百姓,气焰十分嚣张。加之,葡萄牙人久居于此总会与当地人生出许多嫌隙,矛盾越积越多。朝廷终于决定让广东海道副使汪鋐出兵驱逐葡萄牙人。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环(在香港诞生之前)(10)

那是1521年,汪鋐率领几十艘大小战船包围了屯门海域。战斗一开始,葡萄牙人用他们的火枪取得了优势。但明军很快改变策略,采取火攻的办法,在轻舟上装满干草点起火,乘着风势烧掉了葡萄牙人的船只。这时,葡萄牙人就处于劣势了。

这场海战持续了40多天,葡萄牙人伤亡惨重,最后乘着三艘船逃跑了。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环(在香港诞生之前)(11)

失败的葡萄牙人并没有离开,而是一直在闽浙沿海活动,不过还算循规蹈矩。后来他们通过贿赂广东地方官员换取了在澳门通商权,又慢慢运作,使明朝政府准许他们以租地形式在澳门居留。

屯门海战是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第一场战争,比鸦片战争早了300多年。这场海战的意义在于中国的国防重点由北方陆地转向了南方海洋,也预示着其敌人将由北方游牧民族变成西方殖民者。

一块“没人要”的土地

在屯门海战之后的300年里,香港总体上十分平静,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只是,人口又增多了。清朝时大量客家人来到香港开村拓荒,很多土地被开发成良田,农业和渔业成了当时香港两架并驾齐驱的马车。

后来的事中国人就再熟悉不过了——1840年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又签订《中英北京条约》 割让了南九龙半岛。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和235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至此,整个广义上的香港都成了英国人的殖民地。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环(在香港诞生之前)(12)

但,还有一块地仍然属于清政府,它不归英国人管——这就是为人所津津乐道、颇为猎奇的九龙城寨(也叫九龙寨城)。九龙城寨是一块只有3.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的地方,是清政府的军营。

原来,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议定,清朝军队仍可驻扎在九龙城寨内,并保留附近码头以便往来,因此这里成了清朝的一块“飞地”。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环(在香港诞生之前)(13)

1899年,英国人接管新界的时候,引起新界居民反抗,他们不愿意被英国人统治。这场反抗演变成了一场战争,新界乡民组成乡勇与英军展开了6天的战斗。最终,新界乡民牺牲了500多人,反抗被英军镇压下去了。

平息这起乡民抗争事件后,英国人派出一支队伍直接冲进九龙城寨,缴了清军的武器,还在城墙上挂起英国国旗。然后宣布“九龙城为女皇陛下香港殖民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环(在香港诞生之前)(14)

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九龙城寨主权属清政府,清军有权利驻扎在这里,为何现在英国人撕毁条约呢?我认为是乡民抗英事件刺激了他们,只是借此发泄一下而已。因为英国人“闹”了这一番后,他们很快就走了,被缴了械的清军依然愉快地住在九龙城寨内。清朝灭亡后,这些清军还住在这里,英国人也不管他们。

民国时打的鸡飞狗跳,更是没心思管九龙城寨,甚至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可能都已经忘了在香港有一块“飞地”。英国人倒是没忘,但他们好像对这个地方缺乏足够大的兴趣。于是,这里慢慢成了社会底层人士、三教九流的聚居地,俨然“三不管地带”。

六十年代的香港中环(在香港诞生之前)(15)

1949年九龙城寨经历了一次人口大爆发,大批广东福建人涌入香港,他们很多人都落脚在九龙城寨。黄赌毒现象愈发滋生出来,在后来约半个世纪里,九龙城寨成了犯罪的温床和混乱、贫困、黑帮的代名词。

香港有很多黑帮犯罪电影就以九龙城寨为背景创作,比如成龙的《重案组》,刘青云、吴镇宇的《O记三合会档案》,王晶的《追龙》等等。

不过现在九龙城寨已经被拆除,进入历史的尘埃之中,而香港,仍然在继续它的历史……

好奇心驱使,挖掘史料逸闻——【好奇挖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