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辅导儿子功课,语文老师布置的一道作业是概括《两茎灯草》的中心思想,儿子不假思索,提笔就写:《两茎灯草》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手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根,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一个极度吝啬、爱财如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我问儿子,严监生“极度吝啬”“爱财如命”,是你自己读出来的吗?儿子说,老师上课讲的。那么严监生的“吝啬”特点是老师自己读出来的吗?当然也不是,这样的千篇一律、概念化的解读是各种参考书、教辅资料中的“经典解读”。

我问儿子知道什么是“吝啬”什么是“爱财如命”吗?

严监生吝啬特点在哪(小学课文中的严监生)(1)

“吝啬”的意思是“非常小气,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而舍不得用”。“爱财如命”的意思是“把钱财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形容极端吝啬,十分贪婪”。

那么,《两茎灯草》中的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手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根,才一命归西,仅仅靠着一个细节,这一个片段,就可以断定严监生这个人物十分小气、极端吝啬、十分贪婪吗?

我们不妨把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还原到原著里面去。

我的手头就有一本吴敬梓先生的《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的描述主要集中在第五回,和他有关的人物有哥哥严贡生、发妻王氏及妻舅、儿子、继室赵氏等人。

严监生吝啬特点在哪(小学课文中的严监生)(2)

我们先来看看严监生和他哥哥严贡生的故事。

严监生和严贡生是同胞兄弟,分家时两人各分了一半家产。但严贡生平日里好吃懒做,横行霸道,没攒下什么家产;而严监生因理财有道,平日里非常节俭节俭,攒下了十多万两银子的家产。因为严贡生多干坏事,打断了王家人的腿,当地县衙要抓他审问,严贡生逃到了省城。是他弟弟严监生舍得花银子,才摆平了这件事,替他哥哥消了灾。

这样的严监生,极度吝啬、十分小气、十分贪婪吗?

我们再来看看严监生和妻子的故事。

严监生的结发妻子王氏和严监生一样,虽然家产丰厚,但却面黄肌瘦,生了病,路都走不稳,还在坚持干活。她病重之后,严监生每天要请来好几个医生为她看病,买药毫不含糊,用的都是人参之类的贵重药材,这要花去多少银子?这是一个十分小气、格外吝啬的守财奴吗?

严监生吝啬特点在哪(小学课文中的严监生)(3)

严监生看重钱财,他舍不得花钱,极度节俭,拥有十多万两银子的家产,却是“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钱,哄哄他就是了。”这是农耕时代节约勤俭的一个极为典型的代表,说他爱财如命、说他省吃俭用一点也不为过,但是简单化地给他贴上“十分小气、极端吝啬、十分贪婪的守财奴”的概念化的标签

我以为之所以给严监生贴上一个“吝啬鬼”的标签,大概是因为《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对官场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和礼教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因此,书中的人物严监生自然成了一个典型的反面人物。

不过人性是复杂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是立体的多元化的,要真正了解严监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好的方法还是在对《儒林外史》整体感观的基础上一分为二地去分析。

还是坚持我那个观点,语文教学,人云亦云地教死答案教死知识很容易,但是想要教孩子们敢于独立思考、勇于自我创新,就要看教师的眼界和情怀了。

不知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欢迎评论。

严监生吝啬特点在哪(小学课文中的严监生)(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