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宋太宗赵匡胤建国后,十分重视统一度量衡,可是出入官府的银两,账目总对不上,即判定有人贪污舞弊,为此案入狱乃至家破人亡者甚众,案件长达11年,查办却仍无实据。太宗继位后,下令掌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办此事。经调查,原来是天平砝码不准所至,当时一般的木杆秤计量精度只能精确到“钱”,远远不能满足贵重物品的秤量,为此他经过潜心研制,在公元1004~1007年之间,创造发明了我国两套精确的小秤,一种最大称量一两(相当于40克);最小称量六铢(相当于10克)。另一种最大称量一钱半(相当于6克);最小称量半钱(相当于2克),每支秤杆都有三个提纽,杆上分度精细。此后这种小秤有了一个专用名称“戥子(等子)”或“戥秤”。这种戥秤设计精美,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其秤量精度,在世界衡器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

戥秤是制作精巧的微型秤,是称量贵重物体的专用秤,常用于中药铺、银号首饰楼等及药房贵重药品、剧毒药品或麻醉药品的称重。明清时代其规格有一两、四两、八两、十六两等种,其量值一斤合488.4克,每两合30.525克。民国年间规格仍如此,其量值增至每斤合490克到495克之间,此种戥秤一直沿用到1978年。戥秤的式样多为毫钮式,以紫檀木做杆,铜皮做盘(有长圆两种形状),黄铜铸制的戥砣,杆上分度镶嵌银星。另有用骆驼骨、象骨做杆,以黑炭粉作为分度标记的叫骨杆戥秤。

另一种戥秤是微型戥秤,它是贩卖鸦片、海洛因用的。杆长6.5厘米,盘的直径不足2.0厘米,砣重一分,最大称量为一钱,能置放于火柴盒之中。此种戥秤到1949年已绝迹。

1978年戥秤改革后,废除了十六两制,统一实行千克制。其规格有50克、200克、250克、500克等多种。式样为三刀式,也有极少数毫钮式,秤杆材料仍以骨木为主。

目前能看到的最小戥秤是清代的戥秤,该秤的式样为双毫钮式,杆长为12.6厘米,秤杆材料为紫檀木,砣重为4.3克,盘重为3.0克,盘直径为3.6厘米,戥秤总重为9.1克,最大称量为15克,杆上分度镶嵌银星,整个秤的大小还没手掌大,非常精致。

河南长葛市董村镇是全国有名的“衡器之乡”, 从明朝末期(公元1615年)开始制作木杆秤,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制造的木杆秤种类繁多、销售极广。据对民国时期统计,长葛制造的木杆秤有库平秤、市平秤、直平秤、一斤底秤等十四种,正式办照开秤店8家。同时,长葛秤工在徐州、洛阳、界首、信阳、新疆伊犁等开设了秤店,足迹遍及全省和全国各地,从业人员众多,制秤名师不乏其人,如长葛秤工李歪师傅于1937年曾为杨虎城将军的银行制造过两支秤银用的戥秤,可见长葛杆秤对全国影响之大。

戥秤的基本结构(话说戥秤hnjly8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