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她反映的现实意义(不完美的不完美的她)(1)

©剧焦一线原创

文丨削有味

编辑丨李芊雪

林绪之小时候在海边捧起一只快要死的海鸥。

现在,怕火的她冲进火堆里抱着一个差点死掉的小女孩,小女孩后来叫做林小鸥。

她们是两个人,却又是一个人。

不完美的她反映的现实意义(不完美的不完美的她)(2)

▲林小鸥(穆莲生)的心愿

自《不完美的她》开播以来,豆瓣评分产生了一些波动,高开低走,现在停在了6.9。《不完美的她》改编自日剧《mother》,汇集了周迅、惠英红、赵雅芝、黄觉等的强大阵容,一度让人惊叹是“有生之年系列”。林绪之(周迅饰)、钟慧(赵雅芝饰)、袁玲(惠英红饰),以及被林绪之“诱拐”的女童穆莲生,几位女性主演完成了对“母爱”和“女性”的探讨。

它不是一部迎合所有人口味的剧。喜欢这部剧的会非常喜欢,认为台词文艺、场景精致、演技炸裂、剧情处处戳中泪点,有电影般的高级感,让人审美愉悦。不喜欢的会非常不喜欢,认为莎士比亚式的台词,跳脱的逻辑、破碎的剪辑、出戏的配音都辜负了三位影后的演技。

当然,这些问题可能都是真的存在的,但却没办法成为否定整部剧的理由。

不完美的她反映的现实意义(不完美的不完美的她)(3)

你眼中的bug

也许正是它对高级感的追求

不同于无脑小甜剧,《不完美的她》有很强的艺术性:画面的电影质感、剧情的悬疑烧脑、剧作的深刻立意。

当站在“维护真实”的立场,来责怪《不完美的她》不够生活化时,是把一部电影级作品拉到无脑小甜剧的逻辑水平里进行围殴。它的特色不在于生活化,而是高级感。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本就不全然相同,甚至有时真实生活要更荒诞无解。剧中很多看似突兀的情节,为的不是顺应逻辑,而是隐喻现实。

去过分讲求“合情合理”,是黄金档家庭伦理剧该做的事情。《不完美的她》要做的,是展现更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意识:去“合意”,即传递人物的意念。也许某个人物看起来是荒诞的,变形的,但只要观众能理解到人物的思想逻辑,那这个人物形象,就不必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完全对应。

比如林绪之在去救穆莲生时突然出现的梯子——导演当然可以再花5分钟的时间去展示林绪之是怎么找到梯子的,或者没找到梯子的话该要怎么顺着楼房爬上去。但这5分钟对观众而言没太大意义,无益于展示斑驳交错的人物意识,导演需要在指向更深的地方发力。

不完美的她反映的现实意义(不完美的不完美的她)(4)

▲林绪之在莲生家时突然拿到了梯子的画面受到质疑:“这很突兀!”

狄德罗的美学观点也认为,在自然界中我们往往不能发掘时间之间的联系,同时我们不认识事物的整体,我们只在事实中看到相随关系,而诗人却要在他的作品的整个结构中贯穿一个明显而容易觉察的联系,所以比起历史学家,他的真实性少一些,但逼真性却多些。

倘若非要追求真实,去看纪录片才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再来看看,观众吐槽最多的几个问题,到底算不算这个剧的bug?

【1】女主黑客身份来的莫名其妙?

日剧《mother》中的奈绪,是喜欢研究鸟的小学老师,在改编版里成了黑客。黑客身份即给了林绪之更多的自由时间,也为她能在四面八方搜集各种信息资料提供了线索。黑客,也更像这样一个喜欢“不走寻常路”的人物的职业选择。

为什么不继续使用小学老师的身份?因为恐怕那又会有人质疑:林业大学研究鸟的,怎么当上老师的,教的哪门子课?你看,当带着这样的思维去要求人物时,那问题总是会有一大堆。

【2】林亦之、林果之偷听母亲说话后得知大姐林绪之是抱养的,表现出完全不能接受的样子,质问:“为什么要让我知道这些!”,这一段真的显得突兀吗?可能是你没有好好看早就埋下的伏笔。

亦之和果之性格相差很大,亦之总抱怨大姐得到了妈妈更多的包容,赌气问自己是不是被抱来的。而果之非常依赖大姐,出了任何事都会和大姐站在一边,是知道真相后也会说“大姐永远是大姐”的人。

不完美的她反映的现实意义(不完美的不完美的她)(5)

所以亦之的愤怒是来自于,发现母亲对抱养的人要更好,自己简直比抱养的还要惨啊。同时也为母亲感到不平,为什么妈妈如此偏心并没有得到林绪之更多的回报。

果之的愤怒来自于害怕,原以为大姐对家人的疏离是因为性格,她已经学会了包容这种天然就生人勿近的性格,她知道大姐也会因为血缘而无条件爱护自己。而真相对她来说是残忍的。她怕姐妹之间的温暖会不复存在了,所以大声质问:“你为什么要让我知道这些!”人在一时的错愕中,也很少能说出什么理性的话。

【3】一开始,林绪之为了找到亲生母亲而辗转大连和北京,剪辑不标识地点,让剧情显得凌乱而费脑,是错吗?

那如果给场景切换都标记好呢,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试想在《想见你》中,黄雨萱每穿越时空一次,都在右下角标注好年份,那悬疑还叫悬疑吗。是不是为了能让观众理清楚,还得一开始就画一张时间线呢。

近年来,美剧英剧的水准都在接近电影。《神探夏洛克》里一打盹就不知道剧情发展到哪的紧张感,难道是错了吗?

部分观众认为的逻辑,有时只是合理化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如果剧中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最理想的状态,都活成明白人,剧作一开始就把剧情介绍清楚,那还有观众什么事呢。

“女性困境”

被给予了更深层的探讨

现实题材不等同于现实主义。《不完美的她》聚焦了现实,但在用浪漫化的手法描写现实,对于女性意识的挖掘是较深入的、较抽象的。

穆静一开始的境况,单亲妈妈,除了贫困,还有自尊受挫。她对尚武没由头的依赖,是爱欲大过物欲的。对于尚武给了穆静的经济支持是几乎没有描写,而是着重描写两人之间欲挣脱又不挣脱的撕扯。如果仅仅让尚武甩出一笔钱去解释了穆静选择尚武的原因,那就失去了挖掘这种矛盾心理的机会。

《不完美的她》选择的是用看似怪异的人格、迷离的气氛、阴暗中的缠绵,来表现这种极为矛盾的爱——像被蛇缠绕还享受着冷血的抚摸,刺激神经,麻痹现实,久而久之,痛感变成快感——也就是传说中的“受虐倾向”。

不完美的她反映的现实意义(不完美的不完美的她)(6)

其实就算她不选择尚武,也有可能选择夏武、仲武、左武、右武,他们都有可能比尚武更糟。问她为什么要选择尚武,选择一个虐待自己女儿的男人,她是找不到答案的。就像遭受家暴后,很多人也依然对对方存留一丝爱。也许是爱,这样玄而又玄的东西,让一切旁人看起来的匪夷所思都合理化。

正如《不完美的她》的slogan:世无完美,爱可两全。

穆静需要的是造梦人,带她在颠沛中酣睡的人,带她把痛感变成快感的人。

尚武就是这个人。而女儿穆莲生是将她从梦境拉回现实的人。

所以这份母爱开始发生畸变。当莲生被继父尚武穿上白纱裙,涂上口红,假扮成人时,穆静对着女儿喊出了“恶心”,那一瞬间,她对女儿还产生了讨厌,那一刻她也许忘记了自己是母亲,只以女人的身份来审视另一个佯装成成熟女人的女孩,这个女孩在讨好她的爱人,她感到不适。

不完美的她反映的现实意义(不完美的不完美的她)(7)

不完美的她反映的现实意义(不完美的不完美的她)(8)

丹麦作家克莉丝汀娜·斯科夫也曾描述过这样一种母亲对女儿产生妒忌心理的情况,并非去否定“母爱”,而是反思了社会赋予母爱过高的期待——我们常说的母爱,狭义上的母爱,基于血缘关系的母爱,有时并不是万能。在《不完美的她》中,反而我们看到没有血缘也能生发母爱。

“母爱”,再也无法成为能单一衡量一位女性的标尺。

巧合的是,饰演穆静的演员蔡雅同,在《下一站是幸福》里出演了一位曾经的“西楚霸王”,而在生育了二胎后遭遇丈夫出轨。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带着两个孩子的她,一开始想就这样稀里糊涂过日子,但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婚,拿回自主选择权。

不完美的她反映的现实意义(不完美的不完美的她)(9)

▲蔡雅同在《下一站是幸福》中饰演杨小雨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这个累赘到底是什么?

是在林亦之怀孕后突然要取消婚礼的妈宝男吗,是,但又不全是。

是没完没了的家务和必须生出来男孩的指令吗,是,但又不全是。

是孩子吗,是,但又不全是。正如女医生对怀孕的林亦之说:孩子确实让我变成了更好的人。无私付出的体验是珍贵的。

那么累赘到底是什么,《不完美的她》要展示的“女性困境”究竟是什么?

是女性永远都在等待被救赎的心态。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说,“一个女人,倘若得不到异性的爱,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这点贱。”穆静们渴求这种尊重,她需要一个伴侣来做她的天和地,她不相信自己可以拯救自己,不相信女儿可以救赎她,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救赎女儿,所以将不幸全部归咎于女儿,所以对女儿受虐熟视无睹。

而在《不完美的她》中,她们不再等待救赎了。

在讲亲情又高于亲情

是母爱又不是狭义的母爱

女性之间的故事,在以往的影像实践中,承担了更多尖酸、刻薄、无脑、记仇的负面形象。以宫斗剧为代表,最乐意拿女性角色之间的暗流涌动写故事。她们明明最明白作为女性的脆弱,还踩着这些脆弱上位,你死我活,不留余地。越来越让人觉得女性最终极的幸福一定是来自男性的救赎。

而男性形象却总被赋予过度的光环加持。比如,不论是《精英律师》里的靳东,还是《恋爱先生》里的靳东,还是《我的前半生》里的靳东,都是同一个靳东:万能救世主,只要女主需要的,他总能做到。所以当《如果岁月可回头》播出以后,不少人感叹,靳东终于不是靳东了。是的,靳东终于不再看上去“光辉伟岸”了。

《不完美的她》打破了这种常规,没有靳东类的角色。有平凡的男医生、平凡的男记者,也有让人不时瑟瑟发抖的两位继父,他们不完美,平凡到让少许人认为这样的男性角色反而是不正常的。也许,只是因为人们看了太多超常的男性角色罢了。

这就是《不完美的她》正在做的事:把更多元、更矛盾、更不完美的角色呈现出来,让人们去别扭、去不舒服、去意识到自己首先是人,而后才是女人或男人,任何人,都将可能陷入困顿,重要的不是等待,而是自救。在这部剧里,女性终于开始自主地探寻了,探寻如何走出困境,探寻彼此救赎,探寻不再把生命意义附着于万能的靳东们。

《不完美的她》告诉我们,女性救赎开始发生了。

《不完美的她》,在讲亲情又高于亲情,是母爱又不是狭义的母爱。它在讲女性之间的互助凝望,彼此救赎。

她们的时空可以倒错,她们在和自己不断地重逢,千千万万个她处在同一种境遇里,于是,她们解救另一个人,就是解救过去或未来的自己。

不完美的她反映的现实意义(不完美的不完美的她)(10)

林绪之小时候在海边捧起一只快要死的海鸥。现在,怕火的她冲进火堆里抱着一个差点死掉的穆莲生逃跑,莲生后来叫做林小鸥。

田放在厨房刚打开燃气,火光刚出来,林绪之马上扶住柜子蹲下。莲生也马上喊道:“你这个坏叔叔,快把火关了,妈妈怕火!”不用言语说明,她就明白她的恐惧,小小的身躯抱紧蜷缩的林绪之。

林绪之被养母收养,让养母灰暗的生活有了光亮,莲生又被林绪之收养,让林绪之封闭的内心漏出缝隙。

她们是两个人,却又是一个人。她是她站在山谷上发出的回音,她是她对于社会强加给自己的性别特质及责任,进行的反思和选择性的接受。

就像《送我上青云》一样,女主角站在高墙上大喊三声“哈哈哈”,轻盈地甩掉死亡的负重。她们意识到自己是有选择权的,可以选择要怎么做,或不要怎么做,可以冒险,可以选择性忽略外界的评判。

就像林绪之对莲生说,“当女孩子,不要把讨好别人当成一个习惯。”

不完美的她反映的现实意义(不完美的不完美的她)(11)

然而一部剧无法给出问题的具体解决方式,它无法担此重任。它只能抛出这样一个命题来完成自己的终极价值: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改变不想要的世界,而获得自救。

剧焦一线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编辑署名,违者必究

不完美的她反映的现实意义(不完美的不完美的她)(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