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隶书郭赋林作品欣赏 著名书画家郭赋林(1)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草书】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

隶书郭赋林作品欣赏 著名书画家郭赋林(2)

郭赋林,1959年生人,字 釜麟;堂号:赋集堂主,慈林居士;学者、诗人、社会活动家,著名书画家、慈善家、艺术品鉴定专家。他出生于书法世家,“为东晋著名学者、文学家、游仙诗的祖师、中国风水学鼻祖郭璞”的后人,自幼受父亲和祖父的启迪。秉承祖荫,初萌家教,钟情绘画、书法,临、摹、读、览先祖郭璞书法,同时,以唐欧虞入手、上溯魏晋得龙门之骨力,下沿颜鲁公、赵松雪、取麻姑、告身三门记之筋骨。行书于兰亭序、圣教序、十七帖、永禅师学字文,气势磅礴走宋代大家米芾、岳飞之气运。几十年不辍,遍读典籍。踏遍山河大川,广访名家石刻,广拜贤师,潜心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下,直根于北方黑土地,驰磅礴之气运,汲中原之灵性,慧兰亭之雅风,拓中华古韵之风范,吸华夏之精髓,堪称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

郭赋林先生,不断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探索过程中体会:书法发乎于笔, 运乎于心,呕心沥血,苦苦探索,深悟古意,在笔笔有宗,字字有法,章章有道中潜心精研。进而在书法的艺术基础上 ,不断追求笔墨的变化 ,并着重书出作品的意境与精髓,同时,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将传统书法精神与哲学、美学相融合,从而打造出一种全新的书法艺术风格,在创作、创新中见其深厚的笔墨功底。多年文化底蕴的积累。展现作品充满创意的艺术构思,努力追求独具个性的艺术书风。其书体真·草·隶·篆·行,无论焦墨、浓墨、淡墨、轻重、虚实、枯润都笔笔清晰,气运生动,这已经成为其书法艺术的主要特点。

郭赋林之书风,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更注重作品布局谋篇之气运。体现古人六书之意,表现精、气、神、骨、肉、血交融的理论,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笔势追求大尺幅、震荡性、榜书的视觉效果和冲力,多以侧峰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书体线条、墨韵处处都透着艺术之美,洋溢着独特的审美气息,颇具独到的北方豪放派风格。

他的翰墨之玄妙,章法之严谨,沉着稳健的表达隐于其作品之中,深得书法名家和书法爱好者的赞誉。

在雍容中见清峻,在清峻中见挺拔,在挺拔中见英武,在英武中见儒雅。郭赋林先生他的作品予以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喷发而出。

著名书画家郭赋林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高级书法师注册教师,中国社会艺术榜书委员会会员,全国名家书画艺术界联合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北方的年》总顾问,中国中央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原培训部主任,《水墨丹青栏目》特约书画家,北京国博文物鉴定中心会员,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院士,釜麟艺术馆 馆长,釜麟书画院 院长,嘉豪典藏(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董事长。 郭赋林先生于2014年,在钓鱼台国宾馆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中国梦,慈善中国万里行大型公益活动;为助航中国梦亲笔题写:中国梦,慈善中国万里行!其作品被纳入中共中央党校《慈善中国》大型系列丛书;同年并为中共中央党校书写《党魂》、《中国梦》、《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墨舞风云》等作品。2014年8月郭赋林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由公共外交中心举办的中外文化友好交流活动,其作品《无声》被外国使臣收藏。2015年3月日,郭赋林老师的典籍:《询道》、《问道》、《书道》、三部曲著作第一卷完成。2014年至2017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次成功举办郭赋林个人书画大型展览,展览主要内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水墨艺术精髓”。以文化兴企结合企事业单位共同打造中国文化品牌;国内主流媒体相继报道。

著名书画家郭赋林草书鉴赏----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作者:杜甫【唐】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隶书郭赋林作品欣赏 著名书画家郭赋林(3)

隶书郭赋林作品欣赏 著名书画家郭赋林(4)

隶书郭赋林作品欣赏 著名书画家郭赋林(5)

隶书郭赋林作品欣赏 著名书画家郭赋林(6)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古诗。

此诗从画马说到画家的受宠幸,从画马说到真马,从真马说到时事,从玄宗的巡幸说到升遐,诗思不断拓展,寄托了诗人对玄宗的深情眷念。诗人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自有人世沧桑,浮生若梦之感。因而在诗中明以写马,暗以写人。写马重在筋骨气概,写人寄托情感抱负。赞九马图之妙,生今昔之感,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先帝忠诚之意。

注释译文

⑴将军:因为曹霸官至左武卫将军,故以“将军”代曹霸以显尊金。三:一作“四”。

⑵乘黄:马名,其状如狐,背上有两角,出《山海经》,此诗特借以形容马的神奇骏健。

⑶貌:描画。先帝:指唐玄宗。照夜白:马名。玄宗坐骑。

⑷龙池:在唐宫内。

⑸缟素:画绢。

⑹支遁:东晋名僧,字道林,本姓关。养马数匹,有人说道人养马不清高,答:“贫道爱其神骏。”此处比喻韦讽极爱曹霸的画马。“自从献宝朝河宗”:此句意指玄帝已经去世。

⑺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⑻金粟堆:玄宗的陵墓,在今陕西省蒲城县东。

白话译文

开国以来善画鞍马的画家中,画技最精妙传神只数江都王。

曹将军画马出名已有三十载,人间又见古代真正神马“乘黄”。

他曾描绘玄宗先帝的“照夜白”,画得像池龙腾飞十日声如雷。

皇宫内库珍藏的殷红玛瑙盘,婕妤传下御旨才人将它取来。

将军接受赐盘叩拜皇恩回归,轻纨细绮相继赐来快速如飞。

贵戚们谁得到曹将军亲笔迹,谁就觉得府第屏障增加光辉。

当年唐太宗著名宝马“拳毛”,近代郭子仪家中好驹“狮子花”。

而今新画之中就有这两匹马,使得识马的人久久感慨赞夸。

其余七匹也都是特殊而奇绝,远远看去象寒空中飘动烟雪。

霜蹄骏马蹴踏在长楸大道间,专职马倌和役卒肃立排成列。

可爱的九匹马神姿争俊竞雄,昂首阔视显得高雅深沉稳重。

请问有谁真心喜爱神姿骏马?后世韦讽前代支遁名传天下。

想当年玄宗皇上巡幸新丰宫,车驾上羽旗拂天浩荡朝向东。

腾飞跳跃精良好马有三万匹,匹匹与画图中马的筋骨雷同。

譬如河宗献宝之后穆王归天,唐玄宗再也不能去射蛟江中。

你没看见金粟堆前松柏林里,良马去尽徒见林鸟啼雨呼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广德二年(764年)作于成都。唐朝初年,江都王李绪 善画马,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称他“多才艺,善书画,鞍马擅名。”到开元、天宝时代,曹霸画马出神入化,名声更显,赵子昂 说:“唐人善画马者众,而曹、韩(干)为之最。”(汤垕 《画鉴》引)。广德二年,杜甫在阆州录事参军韦讽宅观看他收藏的曹霸所画的“九马图”后,写下这首题画诗。

作品鉴赏

开端四句,诗人先引江都王衬托曹霸,说曹霸“得名三十载”,人们才又能见到神骏之马。

诗人不落窠臼,却先用八句诗,从曹霸画“照夜白”马说来,详细叙述曹霸受到玄宗恩宠和艺名大振的往事,为描写九马图铺叙,并伏下末段诗意。“曾貌先帝照夜白”,曹霸所画照夜白,形象夺真,感动龙池里的龙,连日挟带风雷飞舞,此谓“龙池十日飞霹雳”。“内府”二句,写玄宗喜爱曹霸的马画,命婕妤传达诏书,才人手捧“内府殷红玛瑙盘”,向曹霸索取并盛放照夜白图。婕妤,正三品女官,才人,正四品女官,玛瑙盘极为名贵,足见恩宠之重。“盘赐将军”,以下四句,描写曹霸受玄宗赏识、恩赐以后,声名大振,带着“轻纨细绮”上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连达官贵戚也以求得曹霸画作而感到光荣。这一段,上四句用仄声韵,药、陌、锡韵通押,下四句用平声微韵,诗韵的转换与诗意的递变、层进相切合。

“昔日太宗拳毛騧”以下十四句,转入写马正位,具体绘写“九马图”。诗人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曹霸所画的九匹马,错综写来,鲜活生动。前六句,先写二马,“今之新图有二马”,一为唐太宗的拳毛騧,是太宗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的战骑,一为郭家狮子花,即九花虬,是唐代宗赐给郭子仪的御马。二马都是战骑,一以当万,因此诗人赞道:“此皆战骑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一打开画卷,就见到二马在广邈的战地风沙中飞驰,诗人从逼真的角度,称誉图上二马画艺高超。“其余七匹”以下四句,分别从七马的形貌、奔驰、伏枥三个方面,再现画上七马“殊绝”的神态,都是与众不同的良马。“迥若”句,描摹七马形貌,七马毛色或红、或白、或红白相间,如霞雪飞动。“霜蹄”句,是说有些马奔驰在长楸道上,践踏霜雪。“马官”句,是说有些马在厩里排列成行,由马官悉心厮养。诗人先写二马,后写七马,又对“九马图”作出总的评价:“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九马匹匹神骏,昂首顾视,神采飞扬,气度稳健,惹人喜爱。诗人再一次运用陪衬法,写道:“后有韦讽前支遁。”,以支遁衬托,是突现收藏九马图的韦讽。这句诗赞誉韦讽风韵不凡的品格和酷爱绘画艺术的高深素养,也遥扣题意。本段前六句用平声麻韵,中四句用仄声屑韵,后四句用仄声韵,上声阮、去声震通押,韵转意换,诗思层次分明。

最后一段共八句,押平声东韵(只有一处为冬韵,通押),一韵到底。前四句写玄宗巡幸骊山的盛况。新丰宫,即骊山华清宫,唐京兆昭应县,汉代本名新丰,骊山在县境内。玄宗巡幸至骊山,帝辇翠华葳蕤,旌旗拂天,数万匹厩马随从,每种毛色的马列为一队,马队相间,远望如锦绣一般。“皆与此图筋骨同”,是指真马与图上之马都是良马。着此一句,扣全诗咏“九马图”的题旨。后四句写玄宗入葬泰陵后的萧竦景况,表现其“衰”。“自从献宝朝河宗”句,借周穆王的升遐比喻唐玄宗崩驾。河宗,即河伯,周穆王西征,河伯朝见并献上宝物,引导他西行,穆王由此归天,(《穆天子传》)。“无复射蛟江水中”,玄宗已卒,无人再来江边射蛟。此处用汉武帝的故事,《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武帝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君不见”二句,描写玄宗陵前的萧条。龙媒,骏马,语出《汉书·礼乐志》:“天马来,龙之媒。”玄宗陵前松柏里,骏马都已离去,只剩下鸟儿在松风中鸣叫。唐玄宗喜爱马图,宠幸曹霸,巡幸新丰宫,数万骏马随从,一旦归命,群马尽去,松柏含悲,这一结,韵致悠长,盛衰之叹,俯仰感慨,尽在其中。

题画诗常见以画作真的手法,而杜甫这首题画马的诗,更是淋漓尽致,变幻莫测。“人间又见真乘黄”,“龙池十日飞霹雳”、“缟素漠漠开风沙”等句,以画马作真马,夸饰曹霸画艺神妙。诗人从画马说到画家的受宠幸,从画马说到真马,从真马说到时事,从玄宗的巡幸说到升遐,诗思不断拓展,寄托了诗人对玄宗的深情眷念。叙述真马、时事的时候,又不时插带一笔,照应马画,以画、以马作为线索,绾带全篇。全诗感慨深沉,波澜迭起,转笔陡健,脉络细密,章法纵横跌宕,气势雄浑激荡,情韵极尽沉郁顿挫,实为古今长篇题画诗中的杰作。

在章法上错综绝妙。第一段四句先赞曹氏画技之高超。第二段八句追叙曹氏应诏画马时所得到荣誉和宠幸。第三段十句,写九马图之神妙及各马之姿态。第四段八句是照应第二段“先帝”的伏笔,从而产生今昔迥异之感。诗以奇妙高远开首,中间翻腾跌宕,又以突兀含蓄收尾。写骏马极为传神,写情感神游题外,感人至深,兴味隽永。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