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诸葛亮在228年至234年发动北伐曹魏的战役,共有五次,但未取得重大胜利;而曹魏也曾发动反击战,但不成功。最后以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终结。唐朝诗人杜甫更是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未能完成自己的凌云壮志而深表遗憾,首先我们知道,公元227年春天,诸葛亮认为北伐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将大军进驻汉中,筹备北伐曹魏。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禅,陈述出师的原因,表明统一中原的希望,开始五次北伐的序幕。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真正原因(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始末)(1)

第一次北伐,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那就是魏延献出的的“子午谷奇谋”。228年春天,蜀军准备好北伐,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据魏略记载:魏延建议由其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进军至长安。镇守长安的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怯而无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垂手可得。魏国聚集军队“尚二十许日”,诸葛亮大军可趁机“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但诸葛亮认为此计不定因素太多,未必能如此顺利,一旦失利将陷于进退维谷之地,最终选择了“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确立了先攻占陇右作为进攻跳板的战略。于是诸葛亮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魏明帝曹睿乃命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前往抵御赵云。诸葛亮则亲率主力趁势向祁山发起进攻。由于魏国事先无防备,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弃守郡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子脩等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陇西郡太守游楚坚决抵抗,蜀军难以攻克。曹魏“朝野恐惧”,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郃率军五万前往抵抗诸葛亮,曹魏凉州刺史徐邈也遣参军与金城太守率军进攻南安郡。诸葛亮也派遣马谡为前锋,马谡到街亭设防。同时,为了防备雍州刺史郭淮从临渭出击配合张郃的进攻,于是诸葛亮命令高翔将军率领一支军队屯驻在临渭以北、街亭以南的列柳城。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真正原因(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始末)(2)

关于第一次北伐,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关乎到这次北伐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那就是街亭。诸葛亮曾说:街亭是我之根本,万万不能丢失。因此诸葛亮才会再派谁镇守街亭的问题上犹疑不决,结果却选择了狂妄自大的马谡去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起因那就是张郃在街亭与马谡相遇,可是马谡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举措烦扰,又不接受王平的劝阻,不在当道之处下寨,反而上山设阵。而张郃先将蜀军包围在山上,切断其水源,后蜀军因为缺水而陷入内乱,马谡弃军逃亡,张郃乘势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只有王平领着千人,鸣鼓自守,而张郃又疑蜀军有伏兵,不作追击,于是王平集合分散的军队,向诸葛亮大军处撤退。街亭失守,列柳城高翔军又被郭淮攻破,高翔为避免陷入被包围的境地,于是退去。同时,赵云在箕谷也出兵不利,蜀军丧失了有利形势,诸葛亮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蜀大军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结果,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真正原因(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始末)(3)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路斩马谡。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如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真正原因(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始末)(4)

其实大多熟读三国演义的的读者都认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这是诸葛亮五次北伐中最接近胜利的一次,如果诸葛亮不错用马谡的话,真的有可能一统中原,但我认为根本问题还是出在蜀国本身的环境,因为当时无论蜀国的人口,国力还是人才兵力上面,依然不足以支撑这次胜利,而且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诸葛亮这边,他依然能做到这般地步,已然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