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和工会活动,主要内容是参观武汉东湖毛泽东故居陈列馆和学习太极拳知识,应大家要求,结合自己习练太极拳经历,准备了下面太极拳知识讲稿,希望太极拳小白们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有所行动。

弘扬中华太极拳(中华瑰宝太极拳)(1)

一、何为太极拳

结合百度百科解释,我对太极拳的理解是,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辩证观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儒道释传统文化、中医经络学、古代导引术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文集体智慧的结晶。

1949年后,太极拳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太极拳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传统太极拳、简化太极拳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赵堡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太极拳有八大特点。

一是意气运动。核心是由大脑意识主宰的肢体运动,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动作之中,并促使在动作中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坚强和活泼无滞。

二是弹性运动。核心是肢体放长产生弹性,有了弹性才可进而产生棚劲。躯体放长的办法就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塌腰,肢体放长办法是以手领劲,坠肘沉肩,松踝曲膝,开胯圆裆,松腰。

三是螺旋运动。核心是太极拳象来复线运动,既有螺旋转动,又有位移运动。表现为上肢旋腕转膀,下肢旋踝转膝,躯体旋腰转脊,形成太极拳特有规律:其根在脚,主宰于腰,行于手指。

四是虚实运动。核心是立身中正,前后撑靠、左右对拔、上下领沉,从而虚实分明,达到八面支撑效果。

五是节节贯串运动。核心是太极拳运动遵循根节催、中节随、梢节领三节理论,形成腰脊催、头手领的内外相合运动。

六是一气呵成运动。核心是人体九大关节由根节到稍节运动中,节节不能断档停滞,一招一式运动就是九大关节自主的九次开合运动,犹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七是刚柔相济运动。是先通过身体放长和螺旋运动,把犟劲关节、肌肉松开,再让松开的关节、肌肉产生弹性,形成由刚到柔、再有柔到刚的过程。

八是快慢相间运动。一是指习练的过程要先慢后快,再由快到慢,能做到快慢相间,应物自然;二是指蓄发状态是蓄要慢、发要快,蓄发自如。

弘扬中华太极拳(中华瑰宝太极拳)(2)

二、太极拳的魅力

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专门为习练太极拳的日本友人题词“太极拳好”。刘少奇、周恩来、温家宝、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习练太极拳,那么太极拳到底好在哪里?我认为好在以下九个方面:

弘扬中华太极拳(中华瑰宝太极拳)(3)

一是男女老少皆宜。男性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展现自己刚猛的体型,以及塑造自己沉稳历练的性情;女性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雕刻自己柔美的身段,展现自己的温柔似水的个性。小朋友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培养自己坚毅的品格,促进骨骼组织器官发育;青年人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培养自己的韧性和耐力,减缓身心压力;中年人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调理生理机能,重燃生活的激情和活力;老年人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预防机能退化,延缓衰老。

二是贫富皆可习练。习练太极拳不需要专门场地,农村荒郊野外、城市小区公园都可以用作习练场所;习练太极拳不需要添置辅助设备,只要不衣不蔽体即可,西装革履可打拳,褴褛布衫亦可潇洒行功走架;学习费用不贵,古时拜师费用叫束修,一般为十条腊肉,如今,用自己年收入十分之一就可以找到很好的老师,与瑜伽、跆拳道、跆拳、搏击学费比较,实属低廉;学习好了太极拳,可以教拳作为职业,是谋生最好的的手艺。

三是不受时间限制。习练太极拳包括行拳练功,有整块时间可以行拳,没有整块时间可以练功;可以灵活机动安排时间,睡觉之前、起床之后,闲暇时间皆可习练;有整块周休、寒暑假、节庆假可以安排练拳,没有整块周休、寒暑假、节庆假,日常行住坐卧可以安排行功;坐办公室可以伸筋拔骨,户外工作可以结合工作特点多练蓄发开合。

四是启迪哲学思维。太极拳的“太极”二字来自《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是古人认识自然世界和人类规律的哲理思想。这种事物的辨证关系思想,也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太极拳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转换过程的规律,它也是自然属性的规律,太极拳实际上是运用了自先秦、经宋明以来三千年哲学发展的一个成果 ---太极哲理,太极拳正是“太极”的哲理思想在人身体上的应用。

五是传承中华文化。太极拳是集道、儒、释三教文化之大成,太极文化以道家阴阳学说为主体,吸取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佛家的心性学说。道家文化主养生,讲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是太极文化的高层境界。儒家思想讲中正养德,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浩然之气,行道济世,是中国历史的正统文化。太极拳的虚灵顶劲,中正安舒,八面支撑正是儒家思想的最好体现。佛家学说讲明心养心,心境空明。太极拳内功心法,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体现了佛学之明心和养心。

六是修身型强体魄。太极拳是修炼精气神的拳,习练太极拳可以壮其体魄、充其精神、发其智慧,达“能为人所不能、能及人皆莫及”之境。太极拳身法要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可使人立身中正安舒,又可以让人精神提得起,太极拳可以让人显露“尾吕中正神贯顶”的气质和具备“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的气概。太极拳非常重视腿上的功夫。长期习练太极拳,大腿肌肉非常发达,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人体多了两个心脏。练拳之人都精神饱满、身形挺拔,举止优雅、步履稳健,行动轻快。

七是防衰老治未病。太极拳运用了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借鉴了导引吐纳术,依靠人体自身能力,调动人体潜能,通过调心、调息、调形,起到改善人体脏腑功能、调节血脉、疏通经络的作用,调节各种机体失衡状态,被称之为治疗未病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太极拳对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都有积极的调整作用。它调节作用的特点是以外促内,由内及外,内外结合,内外互动,内外互为影响,“一阴一阳互为其根”。通过这些调整,使人体和外界处于一种心旷神怡,天人合一的状态中,身心愉悦,气定神闲,是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

八是养心性传播美。太极拳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阴阳之理、中庸和谐之道、虚空仁慈之心,让人淡定自若,和谐中正,仁义儒雅,其包大量的美学元素。第一,展示形体美,太极拳外柔内刚,中正沉稳,轻灵圆活,快慢相间,行云流水,优美的韵味,洒脱的肢体语言,美得让人心醉。第二,散发气质美。男人练了太极拳气宇辉昂,女人练了太极拳婀娜多姿,老人练了太极拳枯木逢春,少年练了太极拳活泼可爱。第三,洋溢心灵美。太极拳以善为本作为行为准则。每招攻击后面都有保护措施,防止对方受伤,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中,也处处讲究与人为善的宗旨。太极拳可使人豁达大度,慈悲为怀。

九是懂敬畏善融通。心有敬畏,行有所止。太极拳讲究过犹不及、随屈就伸,以人为本,融通圆活。习练太极拳可以让人懂得敬畏。一是敬畏自然。自然是一大太极,人是一小太极,习练太极拳就是人体小太极与自然大太极之间交流而生生不息,自然是芸芸众生赖以生存的空间,自然还有许多人类不知密码,我们要心怀敬畏之心。二是敬畏生命。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自然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精彩,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更是唯一的,需要我们去关爱与呵护,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三是敬畏规矩。敬畏规矩就是对自己权利的尊重,对自己安全的保障,规矩固然会约束我们,但不遵守它,它比洪水猛兽更可怕,遵守它,它就是你最坚实的盔甲。

弘扬中华太极拳(中华瑰宝太极拳)(4)

三、我的习练太极拳历程

人过40岁以后,身体明显感觉不如从前,表现不能爬楼梯,体检毛病多,所以,在练太极拳之前,我选择了游泳,我从2005年到2010年坚持了5年,春夏秋冬很少间断,后来因为对游泳池的消毒水过敏等原因,开始选择走路,每天走3-4个小时超过10公里。那个时候走路很时尚,中央一些部委为此还每个人发了一个计步器,通过每日排名,引导和督促广大干部日常走路锻炼。我也坚持了2-3年,当看见周围人因为长时间走路把膝盖走坏了,我立即停止了走路,再加上2013年手术,医生建议选择游泳、太极拳之类缓慢运动项目,由于对游泳池消毒水过敏,于是选择了太极拳运动项目。

我2013年10月份开始习练太极拳,到目前已经满7年了,7年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工作休息,我都想办法安排业余时间习练太极拳,几乎没有间断一天。虽然太极拳很难学,有10年不出门之说,但马虹、郑曼青学拳历程坚定了我学好太极拳信念。

马虹,陈式太极拳第11代传人,1948年毕业于华北联大中文系,长期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整天加班加点,繁重的脑力劳动累垮了他的身体,疾病缠身,上三楼就气喘吁吁。无奈中他接受一位老中医的指点,开始学练太极拳,不料想练拳练出奇迹,一年后周身疾病云消雾散。45岁北上京城,拜陈式太极拳当代宗师陈照奎为师,倾注全部心血刻苦实践、潜心钻研,终成为一代太极拳大师。郑曼青,杨澄浦弟子,擅长诗、书、画、拳、医,堪称“一代奇才”,有“五绝老人”美称。一生著作颇丰,有郑曼青书画集、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妇科、骨科专著、易经、老子、论语等注释。马虹四十多岁开始学拳,说明只要持之以恒,任何时候开始学拳都不晚,郑曼青精通诗书画拳医,说明人的潜力无限,只要热爱就会有所成就。

回顾7年学拳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过程。

弘扬中华太极拳(中华瑰宝太极拳)(5)

第一个是公园习练太极拳的过程。2013年初,因为肾性高血压做支架手术,躺在手术台上任人宰割的滋味让我从此下决心要善待身体,10月份开始在公园与太极爱好者一起学习太极拳。我们学习的是武当三丰太极拳,每天练桩功和套路。桩功包括类似于无极桩,混元桩、伸筋拔骨、转腰等,套路学习武当三丰太极拳28式,也许当年教授的老师是女性,无论是桩功还是套路,都比较柔和缓慢,非常适合我这样没有基础且年龄较大的人群。我坚持大半年之后气色大为改观,初步尝到了太极拳的好处,期间对太极拳有了进一步了解,感觉学好太极拳必须要接受正规培训,于是决心上武当山,就有了武当山习练太极拳的历程。

弘扬中华太极拳(中华瑰宝太极拳)(6)

第二个是习练武当太极拳的过程。在初上武当山之前,在网上很做了一段时间的功课,了解武当山各个武馆情况,比较了各个拳师的拳架,很喜欢钟云龙道长的弟子陈师行道长拳架,于是决定选择去武当师行功夫馆培训。2014年国庆长假,我初上武当山进入武当师行功夫馆参加师行亲授班,学习太极13势和武当三丰太极拳28式,因为亲授班是半个月时间,假期只有7天,好在陈师行道长教学灵活,后来我利用几个周休时间,晚上从武昌南站乘坐绿皮火车、早晨到达武当山,周日晚上再坐绿皮火车返回武汉上班,把太极13势和三丰太极拳28式套路学完。2015年,继续跟随钟云龙弟子张师瀚道长学习太极13势和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2016年9月,钟云龙道长路过武汉,利用送他回武当山的机会,在他办的清微道院武馆学习武当三丰太极拳108式。随着习练太极拳的深入,发现武当太极拳因为只在道内口口相传,相比杨式太极拳在社会广为传播,武当太极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于是决定学习传统杨式太极拳,于是就有了第三个习练太极拳的历程。

弘扬中华太极拳(中华瑰宝太极拳)(7)

第三个是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过程。传统杨式太极拳是全世界普及最广的太极拳,国家体委编排的简化太极拳就是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吸收借鉴了武式、吴式、孙式、武当赵堡等优点编写的。传统杨式太极拳经历了第一代杨露禅、第二代建候、班候、第三代澄浦创编、传承和定型,到目前活跃在推广一线的基本上是第五、第六代和第七代传承人,国内比较著名的有杨家外戚傅家一脉傅仲文、傅声远、傅清泉祖孙三代、赵斌、赵幼斌父子两代到扎西、杨大卫师徒、有杨式北派崔毅士、崔中三父子、杨家嫡亲杨振基、杨振铎、杨斌和杨式汪永泉一脉的徒子徒孙等等。最先吸引我的是太极少帅傅清泉,于是2017年重上武当山,参加由《武当》杂志社举办、傅清泉亲授的培训班,开启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征程,习练太极拳循环8式、内家7式、传统杨式太极拳精炼28式、杨85等套路。2018年8月、2020年元月分别在武当山、武汉继续参加傅清泉的培训班。期间,还参加了杨式汪永泉太极拳传人陈凯一个培训班学习老六路、与武汉吴式方架的几个传承人学了一段时间的吴式方架太极拳。2020年新冠疫情封城期间,有幸聆听了由余功保老师组织的国内陈、杨、武、吴、孙、武当赵堡、国家竞赛套路太极拳几十位名家网络课程,让我第一次全面了解了国内太极拳各门各派的精髓,特别是扎西关门弟子杨大卫老师学拳理念和教学方法非常认可,就决定参加杨大卫老师的培训班,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参加杨大卫老师在湖北嘉鱼县举办的培训班,得以完成心愿,现在继续在上杨大卫老师担任校长的感恩太极大学堂的网课。

弘扬中华太极拳(中华瑰宝太极拳)(8)

七年时间在人生长河中说短也是硕博毕业了,说长离太极十年不出门还有三年,期间最大的收获是接受了象武当钟云龙道长及其众多弟子、杨式太极拳傅清泉、杨大卫、杨式汪永泉太极拳弟子陈凯、吴式方架太极拳孙南馨多名弟子等众多著名传承人、老师的辅导,认识了许许多多有名和无名、谋面和未谋面的拳友,让我对太极拳有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就如何习练太极拳有自己三个字的体会,即:习、练、悟。

弘扬中华太极拳(中华瑰宝太极拳)(9)

习,是解决“知”的问题。不了解太极拳就不可能练好太极拳,在练太极拳道路上,始终要把学习太极拳拳理、拳法和拳论“三学”作为终身学习内容。拳理就是太极拳理论,拳法就是各门各派习练太极拳独有的方法,拳论则是历代宗师习练太极拳的心得体会。学习可以通过书本学、网络学、课堂学,太极拳理论书籍有很多,人民体育出版书出版的《太极拳全书》比较全面,也堪称经典,余功保老师主编的《太极拳百科全书》也不错。网络通过搜索引擎学太极拳专题,通过加入太极拳专业社群在群里交流学习。课堂就是通过参加培训班学习,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培训班都可以参加学习,不要拘泥门派和老师。

弘扬中华太极拳(中华瑰宝太极拳)(10)

练,是解决行的问题。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太极拳习练有其独特的方式,我认为要把练功、练拳、练心“三练”贯穿始终。太极拳是武术,必须要练武术的基本功,古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不练基本功的太极拳永远不叫太极拳。练拳就是练套路和架子,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独特的套路,架子是在行功走架过程中,人体骨骼和部位接骨斗榫过程,架子正就生劲,架子不正就无劲力产生,太极拳是以形生劲,以劲催形的拳。练心就是练心法,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用意就是心法,杨式汪永泉太极拳以心法见长。武当导引吐纳术也属于心法范围,是盘腿、打坐、练气非常好的方法。

弘扬中华太极拳(中华瑰宝太极拳)(11)

悟,是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知是知,行是行,知代替不了行,行也代替不了知,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知行合一。要悟拳谱、悟心法、悟招式“三悟”。古拳谱大都晦涩难懂,没有达到前人境界是理解不了的。先要熟记几篇经典太极拳古拳谱,比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太极拳经等,不理解先熟记在心,等到达到一定境界之后自然就能悟透,等你理解了这些古拳谱和拳经也就悟透了拳谱。心法是教你用意不用力的方法,只有在意识主导下练多身法,就能熟练生巧,达到身心合一,身体自然就会受意识控制。太极拳每招每式都有其攻防含义和独到的功用,要体悟每招每式作用,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知其然,才能更好习练太极拳的每招每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