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吃花,不是云南人的专属标志(野生菌才是……)

但春夏季节的菜市场,每个菜摊子上花都开得纷繁茂盛,你简直分不清到底是花市还是菜市。

这个季节云南可吃的花(又到吃花的季节)(1)

菜市场里的花

以花入馔,其实在中国久有历史,起初多出于保健去病、益寿延年的目的,花馔谱也散见于本草学、食学与文学书籍中,江南地区尤甚,比如桂花藕、桃花鱼片蛋羮、广寒糕……可谓是东方之风雅文化代表。

但,云南人不走这条路。

也许得益于“植物王国”的天然资源优势,云南人吃花,也透着一股子少数民族的“蛮”劲,田间地头、山野林间,随手摘取,简单烹饪,就是一道佳肴。

由于地域和习俗的稍有区别,不同地域又稍有区别,比如:

滇西北的菜式盐料更厚,也更为油腻,比如海棠豆豉炒韭菜、黑车矢菊炒菇、木棉炒酱、百合酸腌菜汤等一堆。

滇南河谷德宏版纳喜食酸辣,傣味辛而清爽,从他们炮制花的方法上也可看出,好比凉拌海棠花、水煮芭蕉花、山茶花糯米饭,傣族人喜爱的撒撇里也时常可以见到大白花(即杜鹃)的踪影。

而滇东南的红河州,最爱的还是这几种——

1.菊花过桥米线

在云南最有名的菊花米线要数蒙自的菊花过桥米线。

这个季节云南可吃的花(又到吃花的季节)(2)

蒙自菊花过桥米线是以新鲜米线、鸡、三层肉、后腿肉等为主料,新鲜菊花、生姜、花椒、草果、豌豆尖、小葱、韭菜、豆芽菜、香菜、草芽等为辅料的美食。清清爽爽的米线和鸡汤,加上色彩鲜艳的菊花,既增加了过桥米线的色彩,又提升了口感,还能起到药用价值。


2.清明必备:黄花粑粑(一年只吃一次,鄙人最爱)

黄花粑粑是清明家宴里必不可少的一道传统点心,扫墓归来,路边一溜的小黄花散落在田间地头,成簇而开,渺小却挺立的无比醒目,诠释着春天里另一份坚韧的生机。

这个季节云南可吃的花(又到吃花的季节)(3)

黄花,学名鼠耳草,又名清明草,因其“叶如鼠耳,花开如曲”,属菊科植物。 有祛风止咳、清热利湿之功效。

童年时,家里五个孩子下山时就负责摘黄花,一楼走一路摘,不知不觉就忘记了山高路远走到了家,大人们第一时间清洗,和面,往往孩子们刚清洗完鞋上的泥泞,身上的灰尘,一盘热气腾腾的黄花粑粑就上桌了,粑粑入口软糯,黄花独有的清香在蒸汽的作用下全然释放,那便是妥妥地把春天吃进嘴里、留在肚里。

这个季节云南可吃的花(又到吃花的季节)(4)

黄花粑粑

如今,黄花粑粑这口乡间的淳朴滋味逐渐演化为一道春天的时令小吃,带着春意,流着思念,卷着乡愁,让人重温旧时的味蕾记忆……


3.爆炒棠梨花

棠梨花一上市,春天就算是来了。去山间看见棠梨花,多半会错认作桃、李、樱甚至梅花,都是类似的花瓣五出的蔷薇科,往往容易弄混。

这个季节云南可吃的花(又到吃花的季节)(5)

棠梨花即蔷薇科野生灌木棠梨的花朵,棠梨花敛肺、涩肠、消食。

吃棠梨花,要挑还没开的骨朵,用白酒泡过,再焯一遍水,去掉苦涩气,才适合下锅爆炒、煮汤……

这个季节云南可吃的花(又到吃花的季节)(6)

爆炒棠梨花

棠梨花清甜的口感,不断咀嚼后留存于齿间的回甜让人难以忘怀。云南人如此珍惜这道美食,源于它的季节性。过了这个季节,就再无棠梨花的身影。想要再品一品它的回甜只有等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4.苦刺花炒蛋

摘苦刺花也是清明扫墓归来必备的一件事,孩子们低头摘黄花,大人们就一路摘苦刺花。

苦刺花是苦刺树的花朵,白色的,每年3月就开花了,一直到清明之前,苦刺花都很嫩,可以尽情采摘,过了清明之后,气温一天比一天高,苦刺花的苦味越来越浓,不再适合食用。

这个季节云南可吃的花(又到吃花的季节)(7)

苦刺花,分布于海拔1300~2500m的山坡、路旁

苦刺花中带着苦字,的确,它的味道有点苦,需要先用水煮,然后捞出放凉水中搓揉,去再用清水再泡上两天,三步之后,苦味去掉大半,才可以用来入菜。最家常最香的做法就是用它来炒鸡蛋,其实很多野菜都无需精细的烹饪,用鸡蛋一炒就非常美味了。

苦刺花炒鸡蛋味道很香,入口微苦带甜,口感柔嫩,可以品尝到平时很难吃到的山野之味,至于有多好吃,你去看看当地的菜市场上,苦刺花有多好卖就知道了。

这个季节云南可吃的花(又到吃花的季节)(8)

苦刺花炒鸡蛋


除了野花,我们常吃的还有石榴花、芋头花、南瓜花、茉莉花等等等等,云南有丰富的关于花食的讲究,各族民众深谙这门艺术,吃法不胜枚举,每一道都有其独特的口感,每一种做法都能打开一种全新的味蕾体验。

这个季节云南可吃的花(又到吃花的季节)(9)

南瓜花汤

这个季节云南可吃的花(又到吃花的季节)(10)

清炒石榴花

这个季节云南可吃的花(又到吃花的季节)(11)

茉莉花炒鸡蛋

其实,刚才说到的很多花不止云南有,在福建、四川、贵州等地也有生长,只是除了云南之外,很多人都不知道它也能吃,相信来云南吃过一次之后,你会喜欢上它。

但这一类应季而生的美食,只能是且吃且珍惜,欢迎远方的你踏春而来,共享这一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