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涤平为老年大学的学生们上课。
练习吹奏葫芦丝。
细心整理葫芦丝“宝贝”们。
专心制作葫芦丝。
为装上簧片后的声管调音。
柳涤平获得的荣誉证书堆满了桌子。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曹维 湘潭报道
在湘潭市岳塘区下摄司街道迎东社区的一栋民房内,时常会飘出一段段优美的葫芦丝声。寻着声音会发现,在仅有几平米的小房间里,墙上挂着各种样式、大小不一的葫芦丝,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专心演奏。微张的双眼、跳跃的指尖、鼓动的腮帮、晃动的身形,他正沉醉于音乐的海洋,追逐着汹涌澎湃的浪尖,寻觅着空灵幽静的港湾。
他是柳涤平,195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是一位葫芦丝爱好者。他从小爱好音乐,中年才与葫芦丝结缘。他多次外出求教,与“葫芦丝”王子李春华亦师亦友。除了喜欢吹葫芦丝,他更爱制作葫芦丝。他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广受认可,收获了颇多荣誉和成绩。
45岁与葫芦丝结缘
柳涤平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生活普通而平淡,还好他父亲有一手绝活-吹口琴,能为平淡的生活添加些许的色彩,小时候的柳涤平便经常聆听父亲的演奏,耳濡目染之下,柳涤平喜欢上了在当时属于偏门的一种技艺--乐器演奏。
柳涤平回忆,他第一次接触乐器还是在刚上初中那会儿。“我当时是喜欢音乐,不过更多的还是想学习一门技艺,就算没有进厂工作,以后也有一门手艺混口饭吃。”柳涤平坦言,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多的是谋求生活的手段和出路,因此他的兴趣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我学了八年的乐器。”柳涤平笑着说,笛子、小提琴、电子琴等乐器他都有涉猎。
中学毕业后,柳涤平进入了一家国企工作。有了稳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他小时候的那个音乐梦再次生长。1997年,45岁的柳涤平毅然辞去了工作,奔赴北京寻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心仪的乐器。有趣的造型、优美浑厚的乐声、简单易学的吹奏方法……葫芦丝深深吸引了柳涤平。“葫芦丝上手容易。即便不会吹奏乐曲,只吹奏单音节也不会难听。”柳涤平拿起葫芦丝演示着说,但是,想要精通却是很难。
柳涤平刚开始学习葫芦丝时,每天至少花五六个小时来练习。为了追求葫芦丝吹奏技艺的提升,柳涤平多次到云南学习葫芦丝文化,期间结识了“葫芦丝王子”李春华,并虚心向其求教。多次前往云南,柳涤平收获颇丰,感触良多,对葫芦丝的认识也更为深刻。为了更好地展现葫芦丝这件民乐的特点,柳涤平尝试完善葫芦丝演奏乐谱,对乐谱进行修改重编。“吹奏乐器虽然大同小异,但这些细微的差别,就能影响整个演奏的呈现效果。”柳涤平说,乐谱就如同一栋大厦的蓝图,而要在已成的蓝图上进行修改,需要的不仅仅是更高的演奏水平,还要对乐器的充分理解,柳涤平往往要经过上百遍的吹奏试音,相互比较后才敲定修改内容,有时甚至茶饭不思、通宵达旦。
制作葫芦丝精益求精
“簧片才是葫芦丝的心脏。”说起葫芦丝的制作,柳涤平显得很兴奋,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个葫芦丝熟练的拆下葫芦和声管,露出声管上一个薄薄的方形型金属片,金属片的中间有个V型镂空。“葫芦丝的构造其实很简单,发声全靠簧片。”柳涤平说,别看葫芦丝必备的结构部件不多,但是真正做起来需要了解的东西就很多了。从选材到成品、成品到精品、容不得丝毫马虎,“葫芦丝这种乐器是一种耗损品,跟环境温度、湿度都有关系,而且心脏很脆,掌握不好就容易损坏。”
回忆起葫芦丝的选材,柳涤平可是没少下功夫,他通过多地寻访,终于确定了云南的葫芦和安徽的紫竹,而且对于葫芦和紫竹的年份也有要求,柳涤平在制作葫芦丝之前都会经过筛选,“现在的葫芦丝有塑料材质的,但是我不推荐。”柳涤平说,他在制作葫芦丝的过程中对每一道工艺都精益求精,包括竹制声管打孔、葫芦打孔去瓤、簧片安装及调音等。尤其是在音准调教过程中,更是反复运用专业校音工具仔细核对葫芦丝音准,把葫芦大小与声管的配比,声管内径、厚度和葫芦肉壁厚度的搭配拿捏得恰当好处,可以说,柳涤平制作出来的葫芦丝都是他精心搭配、调较后的杰作,就如同对待他的孩子一般,力求完美。
“葫芦丝从外观看起来只有一种,但其中的门道却非常多,比如,7孔、8孔,甚至还有11孔的葫芦丝,孔数越多,音域越广。”柳涤平说,他之所以学习制作葫芦丝,主要还是便于更好的理解这件民族乐器,为自己能更好的演奏服务。正因为柳涤平对葫芦丝的卓越追求,他制作的葫芦丝名气也悄然传开,从2000年开始,湘潭的多家乐器商店都有售卖他制作的葫芦丝,甚至北京、上海等地的许多厂家都来他这里定做。在采访过程中,一位来自徐州的葫芦丝爱好者就曾登门取走之前定做的一套葫芦丝。
心忧葫芦丝传承
数年来,柳涤平用自己的天赋、毅力、努力和对葫芦丝演奏的热情,专心制作、精于演奏,2011年,通过了中国音乐学院葫芦丝八级考试;2014年,通过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专业十级考试,这是目前葫芦丝社会艺术级的最高级。此外,他还成为了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专业艺术考级指导老师,他的学生在国内国际多个比赛中获奖,他本人也获得了“国际优秀导师奖”。
“我的学生虽然很多,可是真正能传承衣钵的……”谈到葫芦丝传承,柳涤平哽咽了,泛红的眼眶、不甘的眼神、深深的长叹都显示出他的自责。其实,柳涤平为了推广葫芦丝做了很多,他只要有时间就穿梭于公园、广场进行免费授课,并制作葫芦丝无偿赠送给想学的人;每周二,柳涤平都坚持开展免费教学,为此他还租用了一套民房当做教室;他积极参加湘潭市的各类公益演出活动,为市民带去欢乐的同时也传播葫芦丝文化,寻觅传承者。
“现在,我在老年大学任教,不会放弃推广葫芦丝文化,也不会放弃传承葫芦丝这一使命。”柳涤平说,他还会继续寻觅和培养葫芦丝传承者,把葫芦丝文化和演奏进一步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这件来自云南的民族乐器。“说实在的,会制作葫芦丝,学习好葫芦丝演奏,也是一门手艺和技能,是能够养家糊口的手段。”柳涤平坦言,他认为向自己设定的理想和目标百折不挠、努力奋斗,做事力求精益求精就是一种工匠精神。
,